-
朝永振一郎 编辑
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于1929年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1932年赴东京理化研究所工作;1937年留学德国,在沃纳·海森堡的领导下研究原子核理论和量子理论;1939年底回国接受东京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1941年任东京文理科大学物理学教授;1949年应聘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6年先后出任东京教育大学校长、日本学术会议会长、东京教育大学光学研究所所长;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7月8日在东京病逝。
中文名:朝永振一郎
外文名:Shinichiro Tomonaga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地: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1906年3月31日
逝世日期:1979年7月8日
毕业院校:东京帝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随后在玉城嘉七郎研究室任临时见习研究生。
1932年,赴东京理化研究所,在仁科芳雄研究室当研究员。
1937年,留学德国,在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领导下研究原子核理论和量子理论。
1939年底,回国接受东京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
1941年,任东京文理科大学物理学教授,提出量子场论的超多时理论。
1949年,应聘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1956年,先后出任东京教育大学校长、日本学术会议会长、东京教育大学光学研究所所长。
1965年,与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7月8日,在东京病逝。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朝永振一郎的作品
1949年,朝永振一郎应聘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提出了高密度极限的多费密子体系的一维模型理论。回国后创建了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
学术论著
朝永振一郎写作过不少有关科学普及的著作。
学术交流
1957年5月,朝永振一郎曾率领日本物理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65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 | 瑞典皇家科学院 |
- | 日本学士院院士 | 日本学士院 |
- | 日本文化勋章 | - |
家世背景
朝永振一郎父亲为西洋哲学的研究者朝永三十郎,朝永三十郎与西田几多郎都是京都学派的一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