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天从 编辑
赵天从,冶金学家,中国现代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40年代初,他研制出“吹碱氧化法精炼纯锑工艺”和“间接法制取锑白工艺”;80年代中,又首创了“氧化—水解法制取锑白工艺。他著作甚丰,撰写了《锑》和《锑冶金》等名著。
中文名:赵天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6年12月16日
毕业院校:北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职业:冶金学家
主要成就:中国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
出生地:河北省赵县
代表作品:《锑》和《锑冶金》
性别:男
193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
1933~1936年在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业调查处任职。
1937~1939年在伦敦帝国大学理工学院学习。
1940~1946年任湖南冷水江纯锑精炼厂和锑品制造厂厂长兼工程师。
1947~1951年任湖南锡矿山工程处主任和锡矿山矿务局副局长。
1952年~任中南矿冶学院(今名中南大学)教授、重有色金属冶金教研室主任、冶金系副主任,兼原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成员。
天津北洋大学
中国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
锑是当时国家换取外汇的重要物资,但是,受战争影响,锑的主要产地湖南生产很不景气。他刚到湖南冷水江,就遇上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眼见千余吨准备外运的锑锭在一场大火的高温下熔化,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在露天变质损失,赵天从心急如焚。他对这批几乎要报废的粗锑进行检验后,认为可以回炉精炼,便立即向重庆当局报告,建议就地设厂。
湖南的锑资源堪称世界之最,但冶炼方法十分落后。自1908年华昌公司从法国引进“挥法焙烧法”以来,一直只能炼出品位为99%的粗锑,而国外需要的纯锑要求含量在99.6%以上。因此,粗锑出口后,国外还要再次精炼,中国不得不在价格方面蒙受很大损失。赵天从的建议得到重庆方面的重视和批准,任命他担任新设的纯锑精炼厂厂长兼工程师。在战乱频繁的情况下,他因陋就简,勾画出自制设备的草图,并研究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吹碱氧化法精炼纯锑工艺”。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损失,而且第一次把中国锑的成色提高到99.8%,达到国际上最高的水平,成为免检的出口产品。国内各炼锑厂也先后依此进行了技术改造。这项除砷精炼粗锑的技术,在国内采用了半个世纪之久,人们称之为“赵氏炼锑法”。
中缅公路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对私营锑矿实行统一收购政策。收购价格经常变动,每月由资源委员会发密电给赵天从。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以种种好处相诱惑,希望他透露行情。但他在金钱面前毫不动心,保持着洁身自好的节气。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锡矿山在时代的冲击波中震荡。中共地下党了解赵天从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派地下党员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利用工程处主任这一特殊身份,出面组织护矿。他集中矿工,推选代表,成立护矿委员会,抵制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的抢劫和破坏。
受战争影响,矿上的1000多名职工领不到津贴,不少家庭处于断炊状况。赵天从与地下党商议后,以急需现金作锑锭运费为借口,带着两名助手直奔广州。南京国民政府刚刚迁到广州,乱作一团,不会轻易给他一笔巨款。他凭“老关系”对那些最后想搜刮财富的人“郑重”票告:锡矿山库存几百吨锑,若有运费即可运到广州。那些人被吸引,并拨出6万元金圆券,赵天从把这些钱兑换成5万银元,空运回湖南,从而使矿工家家升起了炊烟。锡矿山喜迎解放,赵天从将整个矿山完整地交给人民政府接收。他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综合利用和控制污染方面再攀高峰
1950年初,赵天从被任为锡矿山矿务局副局长。他与翁徐文局长密切合作,带领全矿职工投入了恢复生产的斗争。他重新规划了矿山的采掘和冶炼计划,使锑的生产很快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不久,他被调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重工业处任工程师。1952年春,中央计划局改组,他被聘为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教授,开始了教学生涯。
1952年10月,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他回到湖南,参与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工作,任冶金系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并兼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研究员。赵天从决心在中国有色冶金工业的研究基地发挥专业特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后半生。
60年代初期,他与教研室的同志一起,在有色金属冶炼的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他非常注重研究冶炼工艺流程,回收伴生的有价金属,并解决“三废”问题。冶金过程最优方案的选择,一般是工艺流程越短越好。他组织大家一方面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编写了10余本反映有色冶金新技术、新方法的小册子作为补充教材,开拓师生视野,另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进行了沸腾焙烧、高压冶金、溶剂萃取、氯化冶金等试验。在国内首先利用贫汞矿和选矿的尾矿采用沸腾焙烧法提取汞,以及对硫铁矿烧渣采用氯化焙烧法提取钻获得成功,并用于工业生产,为处理低品位矿料和工业弃渣找到了新途径。接着,他又提出采用汞剂冶金法提取高纯金属的大胆构想。但他看到此法产生的污染较大,不利于工人健康,主张采用湿法冶金的道路来控制和减少污染,开展了湿法炼铅、残渣浸取黄金和脆硫铅锌矿的综合利用等一系列研究,均有进展。他与冶金系的教师对许多矿物原料采用溶剂萃取、氯盐浸出等湿法冶金方法,并在离子交换、熔盐电解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试验。在湿法炼锑上,他们研制出了用“氯化—水解法”制取锑白新工艺,比由他首创的“间接法”制取锑白,又有新的突破。这项技术在湘、桂、黔等省的炼锑厂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1986年湖南省10大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又获得部级一等奖,并获专利权。
锑
作者名称 赵天从
作品时间1987-12
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
作者名称 赵天从
作品时间1999-1
本书为《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中的《稀有高熔点金属》卷上册,重点归纳了锆、铪、铌、钒共4种金属提取冶金过程的原理,生产流程及工艺,设备,二次金属回收等方面的资料。与此同时介绍了上述金属及其冶金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合物性质及用途、矿物资源及近年来的技术经济数据。 本书适用于从事稀有高熔点金属科研、生...
赵天从一生谦虚谨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甘当人梯。著书立说,他尽量吸收中青年教师参加,大家都说:“和赵老师一起编书,是最实际的锻炼,对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外语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有全面的提高。”做实验,他走在别人前面,准备仪器,打扫卫生样样都干。他这样做是几十年的习惯,即使再苦再累也出自一片真心。他德高望重,慕名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他都热情解答,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待查到资料后再回信答复。他审查稿件十分认真负责,连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放过。他在数百件作品上花费过艰巨劳动,但从不许别人署上“赵天从”三个字。别人感谢他,他说:“从你们花费的劳动中,我又学到了新知识。”大家为他的美德所感动,盛赞他具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
赵天从亲自讲授过有色金属冶金学等6门专业课,他是中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导师之一,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严以律己,勤俭自持,他的工资,除购买书籍外,相当一部分接济了别人。在政治运动中,他也遭遇过坎坷曲折,但却始终热爱祖国,热爱有色冶金事业。他于1982~1988年当选为湖南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常委。1983年,当他77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高兴地说:“我是垂暮之年喜逢春啊!我虽年逾古稀,但不服老。我愿在有生之年,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祖国的四化建设继续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赵天从.钨砂去砒试验报告.矿冶半月刊,1939,2(17~18合订本):1~9.
3赵天从.贫汞矿沸腾焙烧.长沙:中南矿冶学院科技情报科印,1960.
4赵天从,夏忠让.氧化铅锌矿综合利用的问题.有色金属,1965(7):13~18.
5赵天从.湿法炼铅的前景,载中国金属学会重有色金属学术委员会株洲会议论文集,I(铅锌),1979.
6赵天从.查阅外文冶金文献参考资料.长沙:中南矿冶学院科技情报科,1980.
7赵天从主编.重金属冶金学(上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
8吴筱锦,赵天从,乐颂光.关于酸性氯化物溶液中pbs的阳极过程.有色金属,1982(4):67~75.
9赵天从,乐颂光.云南锑资源充分利用的技术途径.中国锡业振兴讨论会论文集,1982.
10赵天从.如何发挥湖南锑的优势问题.湖南省发挥有色金属优势会议论文集,1982.
11赵天从,龙炳清,乐颂光.湿法常压催化分解毒砂和磺铁矿的研究.黄金,1987(2):37~40.
12赵天从.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钢铁冶金学》
14赵天从,周维陶.中国锑的生产,载钨—钛—稀土—锑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88:53~59.
15赵天从(主编).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共14卷).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1994.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