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利四世 编辑
亨利四世(法语: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本名亨利·德·波旁或亨利·德·纳瓦尔,即位前通常被称为纳瓦拉的亨利。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在位),纳瓦拉王国国王(称恩里克三世·德·纳瓦尔,1572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在位)。亨利四世原为胡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原为纳瓦拉国王,是法国瓦卢瓦王室的远亲。在胡格诺战争中,以新教领袖的身份参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利用敌方矛盾,成为这场内战中的胜利者。1589年,在亨利三世死后,亨利四世得以继位,但因异端身份不被承认。经过与天主教同盟的斗争以及改宗天主教的明智举动,他于1594年正式加冕,并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巴黎,开启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595年起,亨利四世相继在方丹、亚眠击败同盟军与西班牙干涉军,稳固了统治。1598年,他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法国国内胡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彻底结束了法国宗教战争。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致力于重建战后的国家,对外则避免卷入大规模的战争,使法国很快从战争中复苏过来。1610年,亨利四世在巴黎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这位把法国从废墟中重建的国王,赞誉其为“贤明王亨利”(Bon roi Henri,或译为“好王亨利”),并追称为“亨利大帝”。(概述内图片来源:弗兰斯·普布斯二世绘亨利四世像)
中文名:亨利四世
外文名:Henri IV(法语)
别名:亨利·德·波旁、好王亨利、贤明王亨利、亨利大帝
国籍:法国
民族:法兰西人
出生日期:1553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1610年5月14日
职业:法兰西王国兼纳瓦拉王国国王
主要成就:颁布《南特敕令》,结束法国宗教战争波旁王朝的创建者,重建法国
出生地:贝亚恩(今法国波城)
信仰:胡格诺派→天主教
在位时间: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
所属王朝:波旁王朝
前任:亨利三世
继任:路易十三
早年经历
亨利在波城的出生地
亨利四世的外公、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二世迎娶了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昂古莱姆的玛格丽特,生下让娜·达布雷特,后让娜·达布雷特嫁给了安托万·德·波旁(与法王亨利二世的远祖为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路易九世)。 所以不管是父系还是母系,亨利四世都与法国瓦卢瓦王室存在着姻亲关系。亨利四世的父亲是波旁家族幼支长子。波旁家族与当朝瓦卢瓦王室同为先祖法王路易九世的子孙。
幼年的亨利
纳瓦拉的亨利
主词条:法国宗教战争
1562年3月1日,代表法国东北部天主教贵族利益的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路经瓦西镇的时候,率领武装随从袭击正在举行礼拜的胡格诺教徒,死伤200余人(参见词条瓦西大屠杀)。事件发生后,南方的胡格诺贵族集团与北方的天主教贵族集团立即开始军事行动,从而拉开了宗教战争的序幕。
1568年的亨利,皮埃尔·杜蒙斯特耶一世绘
圣巴托洛缪之夜
亨利免遭屠戮,是因为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而改宗天主教。在这充满阴谋的宫廷中,他受到严密监视,失去人身自由,被软禁于卢浮宫3年之久。1576年初,他终于逃出卢浮宫,潜回胡格诺派的南方根据地,恢复原有信仰,重新成为胡格诺教派的领袖。
三亨利之战
主词条:三亨利之战
大约1575年的纳瓦拉的亨利,现藏波城古堡
1589年8月1日,“同盟”派出的天主教徒暗杀了亨利三世,亨利三世在次日因伤重逝世。临终前,没有子嗣兄弟的亨利三世指定作为王室旁系波旁家族的后裔的亨利成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建议他改宗天主教。亨利自此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但天主教同盟绝不能同意一个异教徒作法兰西国王,何况吉斯家族早就觊觎王位。很快,同盟选择了亨利的叔父、年迈的红衣主教查理·德·波旁当有名无实的国王。 朗格多克高等法院也禁止承认亨利为国王,并在1589年9月宣称“根据罗马教皇谕旨,他永远不能拥有法兰西王冠”。鲁昂高等法院宣布,凡是拥护他的人都犯了“渎神罪和欺君罪”。亨利四世所拥有的“只是他的事业的正义性,他的无畏精神,以及一些朋友”。
在接下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活中,亨利四世经历过上百次大小不同的战役,经常戎装不离身,利剑不入鞘。1588年为夺取卡奥尔城,亨利亲自参加了连续五天的激烈巷战,以后又在居伊埃钠、圣杜奇、普瓦杜等地攻占了无数要塞。战斗中他骁勇顽强,是一个勇猛的战士,又是一个杰出的统帅。这使他在人民中深孚众望。
入主法兰西
阿尔克之战中的亨利四世
但在这年初,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在天主教同盟支持下,开始从西属尼德兰派兵侵入法国领土,与“同盟”勾结,企图扑灭异教徒,确保天主教在法国的统治。 而伊夫里之战后的围困巴黎之役,也由于西军的救援,迫使亨利四世撤围,终以失败告终。不过在此过程中,亨利也成功阻止了西军在法国势力的扩张,迫使其统帅、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德罗·法尔内塞退回尼德兰。
由于经济崩溃,内战绵延,外敌入侵,城乡人民纷纷起而反抗,规模波及全国,最著名的是叫做“克洛堪”(Croquant,意为“粗汉”“乡下佬”)的农民起义(参见词条克洛堪起义) ,人民运动威胁着整个上层阶级的根本利益。巴黎市民也不再信任当时在巴黎执政的、由首都各区委员会代表组成的“十六人委员会”,因为它不仅没有减轻巴黎人民的负担,而且实行暴政。更有甚者,它把西班牙卫戍部队引进了首都。费利佩二世企图让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登上法兰西王位,遭到了巴黎人民的拒绝。 这时号称“政策派”的第三党派形成,他们用抨击性和讽刺性的小册子《梅尼贝》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同时低毁神圣同盟。
这时,亨利四世认为敌人为他提供了有利时机,再度兵临城下。为了争取巴黎人民的信任,他在1593年7月25日于圣德尼教堂宣布放弃胡格诺教信仰,皈依天主教。1594年2月27日,亨利在沙特尔大教堂加冕,3月22日,信奉天主教的巴黎市民大开城门,欢迎他入城。亨利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巴黎。
亨利在沙特尔大教堂加冕
亨利进入巴黎(François Gérard绘)

亨利的王冠

亨利加冕时的权杖(左)、正义之手(右)及圣路易斯戒指(中)

亨利在圣德尼教堂宣布皈依天主教
亚眠围城战中的亨利四世
重建国家
主词条:《南特敕令》
《南特赦令》
亨利四世争夺王位的斗争持续了近10年。在这期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一位当时的大法官如此描述道:“如果有人沉睡了40年再醒来,那么他无疑会说,他看到的‘不是法兰西,而是法兰西的尸骨’。” 人民倦于内战,渴望恢复秩序和和平,废除暴政,击退西班牙入侵者。当亨利进入巴黎时,首都群众情不自禁地高呼:“国王万岁!”“和平万岁!”“自由万岁!”就足以证明这点。亨利作为中央王权的代表,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结束了内外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这便是他成功的原因。在这场斗争中,人们不难看出,亨利显示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机智灵活的政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巴黎,值得做场弥撒。”
此外,亨利四世致力于内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为振兴法国,他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任用马克西米利安·德·贝蒂讷·苏利公爵整顿财政,与英格兰、西班牙达成了和平协议。在亨利的支持下,苏利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多次通过政府颁布保护农业和农民的法令,招抚流散农民,安顿生产,同时鼓励发展畜牧业。“耕地和牧场是哺育法兰西的双乳,是真正的秘鲁金矿和宝藏。”这是苏利的名言。 经过10多年的建设,法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国力大为增强。
遇刺身亡
约1602年的亨利四世,François Quesnel绘
绝对君主制的加强和巩固以及经济的繁荣昌盛并不意味着政局的稳定。天主教同盟的残余势力对曾是胡格诺教徒的国王不寄予真正的信任。而胡格诺教派的封建贵族也由于没有得到支配法兰西财富和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力而感觉受到了歧视,他们习惯于封建割据,对中央集权的政府格格不入。而亨利四世的政治宿敌西班牙宫廷、罗马教廷和耶稣会等在宗教战争结束以后,仍然支持法国的天主教徒进行反对亨利的颠覆活动。自亨利上台后,曾发生过至少12起暗杀国王的企图 ,还有许多阴谋叛乱的事件。亨利四世对西班牙的反法政策始终保持着警惕,他一方面竭力避免与西班牙发生战争,以赢得国内建设的时间,同时他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难以避免的。正当他与英国、尼德兰、德意志境内的新教诸侯结成反西班牙的同盟,积极练兵备战时,在1610年5月13日,检察官随员、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在行驶于巴黎费洛纳里街的国王马车里用匕首将亨利刺伤,次日,亨利因伤重而不幸逝世。
亨利四世遇刺
亨利四世之死

亨利四世之死,皮埃尔-诺拉斯科·贝尔吉绘

17世纪的油画,幻想亨利四世(左中者)死后升天成神的场景
(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
亨利四世死后,由其子路易十三继承王位,当时他年纪尚幼,玛丽王后带着路易十三在圣丹尼教堂加冕。在玛丽和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斗争中,法国开始了称霸欧洲的步伐。
政治
象征给国家带来和平的亨利四世画像
亨利四世作为专制君主,对高等法院置之不理,也不再召开三级会议。他注重国内和平,对国内封建贵族的阴谋叛乱,亨利始终采取安抚、收买、防御的政策,他注意通过赠送礼物和发给养老金等办法,把一些大官僚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同时也用铁腕镇压,毫不留情地对某些人处以死刑。但除经再三斟酌后除对叛乱头目夏尔·德·孔陶元帅于1602年处决外,亨利很少施行过暴力镇压手段。
亨利作为法国和纳瓦拉国王的大皇家纹章,Sodacan制作
亨利四世懂得要巩固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农民中度过童年的亨利四世,经历了内战夺位的艰辛,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农民的贫困和痛苦有过体验,据说他登上王位后曾发誓:“如果上帝赐予我生命,我希望我王国的每个农民每星期天能吃一只炖鸡!”(Si Dieu me prête vie, je ferai qu'il n'y aura point de laboureur en mon royaume qui n'ait les moyens d'avoir le dimanche une poule dans son pot!)他虽为君王,并不蛰居深宫,而经常策马外出,广泛接触各种社会地位的人,因此在人民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经济
恢复经济
苏利公爵像
在财政方面,苏利公爵充分利用旧有的财政体制,采取严密控制收税官,禁止滥免显贵税收,量入为出等措施,使国家财政从1601年起做到收支基本平衡。据统计,亨利登基之前,法国财政赤字达29600万里弗尔(1里弗尔相当于1磅白银),亨利四世不仅清偿了在长期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款,而且做到有数量可观的盈余。到他晚年时,国库里还有约1200至1300万里弗尔。
在工农业方面,亨利四世鼓励革新。他重用农业革新家奥利维埃·德赛尔和工业革新家巴特勒穆·拉斐马,并赐予他们荣誉和奖赏。
佩戴王冠、权杖的亨利四世,Thomas de Leu绘
亨利四世对于工商业的重视不亚于农业。他设立“贸易委员会”,起用拉斐马领导该委员会。拉斐马大力扶持手工工场,鼓励革新和发明。为了使法国商品不受外国商品的排挤,防止由于进口外国货而使大量铸币外流,根据拉斐马的意见,亨利力主重商主义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并设法创建自己的民族工业。例如,过去法国必须进口意大利丝织品,为了发展法国自己的丝织业,国家鼓励种桑树,发展养蚕业,结果优质的法国丝织品终于使意大利丝织业濒于破产。其它手工业,如贵重花边、精制皮革、地毯等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亨利废除国内关卡的措施使国内各地区的贸易也活跃起来了。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恢复和建设,亨利四世使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快速增长,跃居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
建设城市
亨利四世下令修建的孚日广场
殖民活动
亨利四世在位时,还派遣探险家萨缪尔·德·尚普兰前往加拿大,探测该地的资源,评估在此处建立法兰西殖民地的可行性。 1608年,法国冒险家在北美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
文化
象征亨利四世(中)给法国带来宗教和平的绘画
亨利四世的宗教宽容政策也引起很多极端分子的不满,一些耶稣会士妄图推翻并暗害他。亨利对此均报以容忍和宽恕的态度,他说:“如果吊死那些曾经著书或布道反抗我的人,就是伐尽了全国的木头,也做不出足够的绞台。”
军事
创办军事学校
亨利四世于1603年创建了拉弗莱什军事学校,这是一所为法兰西军队培养军官的军事学院。
收复失地
亨利四世
1590年西班牙乘法国内战之机,从尼德兰派兵入侵法国。1595年亨利四世对西班牙宣战,在方丹战役中大败西军。双方最终签订《韦尔万条约》,西班牙干涉法国内政的企图被挫败。1598年后,亨利四世致力于法国战后的重建,只与萨伏依公国进行了一场短暂的战争。战后,根据1601年的《里昂条约》,布雷斯、布热、瓦洛梅和热克斯等地都被划入法国版图。
外交
亨利四世的对外政策是谋求和平。为了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他和德意志的新教诸候以及瑞士结盟;为了对付当时占有米兰和那不勒斯王国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他和托斯卡纳、曼都、威尼斯以及教皇结盟。路易十三时期执政的红衣主教黎塞留继承了亨利在这方面的努力。
亨利四世的马术肖像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对亨利四世推崇备至,他说:
亨利四世是历代国王的模范,他给民众带来慰藉……。
亨利四世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贝尔(1871-1954)在所著《历史评论词典》“亨利四世”条中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女人的爱情能使他卓越的才华全部发挥,他早已超越最有名的英雄人物。如果他初次勾引他人妻女即受到阿贝拉尔那样的惩罚,他就能征服整个欧洲。”
中国学者周以光(1940-)在《外国历史名人传》中评价:亨利四世作为中央王权的代表,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结束了内外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这便是他成功的原因。在这场斗争中,人们不难看出,亨利显示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机智灵活的政治家。
宽仁之主
当亨利四世围困巴黎时,他没有采取完全断绝巴黎居民供给的方法,而是允许围城者养活被围的居民。亨利的部将曾经禁止给巴黎居民提供食品,违者处死,但并无效果。士兵仍把食品卖给市民。一天,他的部下正要把曾用小车从暗道往城里送面包的两名农民处死,以示儆戒,被视察营地的亨利看见。农民跪在亨利面前,向他诉说,他们为了维持生计只好这样做。“你们走吧,没事。”亨利说,并把身边的钱给了他们。他还说:“我这个贝亚恩人很穷,我要是有更多的钱,就全给你们。”
平易近人
化身赫拉克勒斯、Gallic Hercules的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不喜欢讲排场。他喜欢随心所欲,不拘礼节。有一年元旦,财政大臣苏利公爵等人走进亨利在卢浮宫的卧室,亨利正在与妻子同床共寐,帐幔低垂。亨利听到声响后,撩起帐幔,向他的亲信大臣们祝贺新年,然后指了指背朝着他们躺着的似乎处在熟睡中的王后说:“她没有睡着,正在生气哩。她整夜和我吵闹……。”随后亨利走下床,光着腿,穿着衬衣,带着大臣走进隔壁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他仍在继续抱怨妻子的坏脾气,唠叨他不得不忍受那没完没了的吵闹。亨利四世的衣服非常华丽,从领子起直到齐膝短裤都绣着花,缀满了宝石。不过他从不愿意穿这种衣服,习惯穿日晒雨淋褪了色的旧外套和又脏又破的紧身短上衣。他穿着这种衣服走进众朝臣候见他的大厅。大家向他屈膝行礼致敬,礼仪为时不长,他很快使大家活跃起来。
亨利四世具有加斯科尼人的热情,会使十分谨小慎微的人心情松弛,使最拘泥于礼节的人变得无拘无束。 他对每个人都直呼其名,叫“某某”。他态度和蔼,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彬彬有礼,脾气非常温和。他要求大家有说在笑,他自己的言谈举止也风趣亲切。他经常这样同大家打招呼:“喂!朋友们,大家好呀!”
(图册参考资料 )
亨利四世不喜欢熬夜,习惯在九、十点钟之间就寝。他也常和大家一起赌博,赌得还很激烈。巴松皮埃尔说,1608年他赌牌赢了五十万法郎,他认为如果他的倒霉对手是国王,就有好戏看。因为国王不服输,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发怒、咆哮、暴跳如雷,吓人之极。
亨利四世的盛宴,Edouard Toudouze绘
亨利四世害怕安静寂寞的生活,需要活泼喧闹的气氛,因为他内心深处是忧郁的。他可能预感到自己要横死,竭力想战胜自己的忧伤情绪。闲暇时不是到杜伊勒利花园散步,就是进城巡游。有人在无意中看到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又吹口哨又跳舞,借以消愁解闷。他不怕疲劳地工作和活动的秘密很可能也在于此。
解释改宗
亨利四世在决定改宗天主教说,据说曾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密使托马斯·维尔凯西说:“在我继承王位时,800名宫廷侍从和9个团队借口我是异教徒,拒绝为我服务。天主教同盟急于另选国王。重要的显贵们都推举吉斯公爵。因此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改信罗马教。我用这个方法联合了所有的第三派;我在吉斯公爵当选之前抢先了一步,我赢得了法国民众的拥护;我取得了佛罗伦萨大公借款的许诺;我终于防止了新教的衰落。”
饮食习惯
骑马的亨利四世(左)与苏利公爵
亨利四世不喜欢独自一人吃饭,王后又总是情绪不佳,呆在寝宫里生气,所以他常常主动到王宫外的苏利公爵、扎迈和吉斯公爵夫人等人的家里吃晚饭。他亲自拟定陪客名单。溜到这些人家里吃饭使他感到很愉快,他常常到天黑时,才由6个擎着火把的侍从护送回卢浮宫。亨利四世天生胃口好,并且不愿遵守规定,经常在吃饭时邀请几个陪客一起愉快地聊天,有时甚至请不熟悉的人一起进膳。如有一个卢昂人克洛德·格鲁拉尔为巴黎最高法院的事务来到巴黎,却意外成了御席的座上客。国王使用的餐具非常精致:华美的威尼斯织锦台布和餐巾、银质餐具、水晶酒杯。吃的菜肴穷奢极侈:四盘第一道菜、四碗汤、各种煮熟肉和各种烤肉。做这些菜用的料有:一片嫩牛肉、一块羊脊肉、一只阉鸡、一片小牛肉、三只童子鸡、一只羊肘、两只野味、一片小牛腰肉、三只野鸽。此外,星期日和星期四除了上述菜外,还多加一块鸡肉馅饼。
亨利四世不吃蔬菜,爱吃糕点,他怕消化不良,就大量吃水果。遇到各地贡奉来的一些美味可口的食品,如曼图亚的意大利式大香肠、兰斯果酱和普罗旺斯石榴等,国王便狼吞虎咽大餐一番,并且吃得满桌狼藉。吃过这顿糜费惊人的饭,亨利四世便开始接见他的亲信和所有在场人员。这时候,同他谈话的人就会闻到一阵扑鼻的浓烈大蒜味,从而知道国王非常爱吃用大蒜作调料的菜肴。然而,有一种仪式要严格执行,即凡是觐见国王的人都必须亲吻国王的靴子。
感情生活
与玛格丽特
纳瓦拉的亨利与玛格丽特(1572年)
二人气息不相投,信仰不相容,这场政治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亨利在1589年成为法国国王之后,他和玛格丽特的婚姻因为没有子嗣更显苍白。“他们都是多情之人,但钟情对象不是对方”,他们的关系从平淡夫妻转为朋友,后在1599年底,两人终于解除了婚约。
与加布丽埃勒
深得亨利宠爱的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
与卡特琳
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死后,亨利四世最宠幸的是卡特琳·亨利埃特·德·巴尔扎克·德特赖格。卡特琳的母亲玛丽·图谢曾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一译夏尔九世)的唯一情妇。卡特琳十几岁时就成为亨利的情妇。加布丽埃勒死后,卡特琳企图诱使亨利书面承诺娶她,但没有成功。此后,卡特琳相继被卷入针对亨利的两次阴谋,但仍能获得亨利的宠爱,成为他的情妇之一。
与玛丽·德·美第奇
反映亨利与玛丽.德.美第奇的绘画
替代玛格丽特成为王后的是来自佛罗伦萨王族的玛丽·德·美第奇,她是玛格丽特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的侄女。玛丽也为亨利四世生了很多孩子,其长子就是后来的国王路易十三。父母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父亲 | 安托万·德·波旁(1518-1562) | 波旁家族的首领(1537起),法国旺多姆公爵(1537-1562)及纳瓦拉国王(1555-1562)。 |
母亲 | 让娜·达布雷特(1528-1572) | 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二世之女。旺多姆公爵夫人,纳瓦拉女王(称胡安娜三世,1555-1572)。同时是法国胡格诺运动的精神和政治领袖。 |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
亨利四世与妻子儿女
配偶
关系 | 肖像 | 姓名 | 简介 |
---|---|---|---|
妻子 |
| 玛格丽特·德·瓦卢瓦 (1553-1615) | 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之女。1572年与亨利结婚,后成为法国王后,1599年离婚。 |
| 玛丽·德·美第奇 (1573-1642) | 出身意大利美第奇家族。1600年与亨利结婚,成为法国王后。育有三子三女。亨利遇刺后成为路易十三在位初年的摄政。 | |
王室 情妇 |
| 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 (1573-1599) | 博福尔和韦尔讷伊女公爵、蒙索女侯爵。深得宠爱,与亨利育有二子一女。 |
| 卡特琳·亨利埃特·德·巴尔扎克·德特赖格 (1579-1633) | 加布丽埃勒死后一度深得亨利宠爱。与亨利育有一子一女。 | |
| 雅克利娜·德·比埃伊 | 与亨利育有一子。 | |
| 夏洛特·德塞萨尔 | 与亨利育有两女。 |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
子女
合法子女
关系 | 肖像 | 姓名 | 简介 |
---|---|---|---|
长子 |
| 路易十三 (1601-1643) | 法兰西国王。 1615年与西班牙的安妮公主结婚,有两子(路易十四和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一世)。 |
长女 |
| 伊丽莎白 (1602-1644) |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后。 1615年与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安妮公主之弟)结婚,有二子六女(幼女为路易十四的王后玛丽亚·特蕾莎)。 |
次女 |
| 克里斯蒂娜·玛丽 (1606-1663) | 萨伏伊公爵夫人。 1619年与萨伏伊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一世结婚,有四子四女。 |
次子 |
| 尼古拉·亨利 (1607-1611) | 夭折。 |
三子 |
| 加斯东·让·巴蒂斯特 (1608-1660) | 奥尔良公爵。 1626年与玛丽·德·波旁结婚,有一女;1632年与玛格丽特·德·洛林结婚,有一子四女。 |
三女 |
| 亨利埃塔·玛丽亚 (1609-1669) | 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王后。 1625年与英王查理一世结婚,有四子五女(包括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和奥尔良公爵夫人亨利埃塔·安妮·斯图亚特)。 |
注:亨利四世的合法子女均为他与玛丽·德·美第奇所生育。 |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
私生子女
与何人生育 | 姓名 | 简介 |
---|---|---|
与加布丽埃勒 | 塞萨尔·德·波旁(1594-1665) | 第一代旺多姆公爵、第二代博福尔公爵和第二代埃唐普公爵,法国元帅。博福尔公爵弗朗索瓦·德·波旁-旺多姆之父。 |
卡特琳·亨利埃特·德·波旁(1596-1663) | 埃尔柏夫公爵夫人。有三子。 | |
亚历山大·德·波旁(1598-1629) | 反对路易十三被囚,于狱中死去。 | |
与卡特琳 | 亨利·德·波旁-韦纳伊(1601-1682) | 韦纳伊公爵。无子女。 |
加布丽埃勒-安热莉克·德·波旁(1603-1627) | 瓦莱特公爵夫人。死于难产。 | |
与雅克利娜 | 安托万(1607-1632) | 反对路易十三被囚,于狱中死去。 |
与夏洛特 | 让娜·巴蒂斯特(1608-1670) | 丰特夫罗修道院院长。 |
玛丽·亨利埃特(1609-1629) | 切勒修道院院长。 |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
一、宗教狂的个人罪行
亨利遇刺后,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并没有逃走,而是束手就擒。拉瓦莱克声称他的刺杀是为了天主教的神圣事业,因为亨利作为天主教国王,却勾结新教徒,带兵出征虔信天主教的西班牙,这相当于叛教(一说对亨利姑息胡格诺教派极为恼怒,多次求见国王面陈利害均遭拒绝,只好诉诸匕首)。虽然有人认为弗朗索瓦根本就是个疯子,但高等法院最终也裁定个体的宗教狂热是这次谋杀的动因。
二、西班牙、尼德兰阴谋论
关于亨利是“西班牙阴谋”的牺牲品的阴谋论甚嚣尘上。因为在亨利遇刺之前,正准备通过战争来消除统治西班牙、奥地利等地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威胁。而一些民间传说令这一事件显得更为可疑。据说,西班牙国家档案馆中1610年4月到6月与亨利有关的重要文件失窃。还有人认为,当时的马德里宫廷与法国国内一些反对势力长期保持联系,甚至有证人称,自己曾警告过亨利,西班牙王室正在策划一起刺杀阴谋,可惜这位生性豪放的国王没有在意。 除了西班牙的费利佩三世外,也有观点认为来自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西属尼德兰总督阿尔伯特具有嫌疑。
三、王后亲信的共谋
由于法国司法机关最终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许多人指责王后玛丽·德·美第奇阻挠调查,甚至怀疑她早就接到谋杀国王的消息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有观点直接认为是王后的亲信们就是这次刺杀的共谋。
巴黎新桥的亨利四世骑马像(1818年)
亨利四世死后,玛丽·德·美第奇曾委托巴洛克时期著名的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创作以玛丽和亨利四世一生为题材的画作,用以装饰巴黎的卢森堡宫。鲁本斯完成了《玛丽的一生》共24幅画,现存于卢浮宫;有关亨利四世的20余幅画还没画完,便因玛丽·德·美第奇的失势而告终,仅有两幅“半成品”被收藏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一幅是《亨利巴黎凯旋》(Triumphal Entry of Henri IV into Paris),另一幅是《亨利四世的伊夫里之战》。崇拜
亨利四世以其人格魅力受到时人及后人喜爱。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伏尔泰于1728年创作史诗《亨利亚德》,以模仿希腊神话的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亨利四世的传奇与伟大,把他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1792年2月12日,议员Charles Lambert(1734-1816)提议将亨利和路易十二的遗体改葬至先贤祠。他认为只有这两位国王是法国历代国王中可以“证明自己是人民之父的人。” 波旁王朝复辟期间,出现了一种围绕亨利四世人格的崇拜现象。其中歌曲《亨利四世万岁》(Marche Henri IV)在复辟时期很受欢迎。
(雕像图册参考资料 )
头颅
自1793年位于法国巴黎北部圣丹尼教堂的法国君主古墓在法国大革命中遭到破坏以来,亨利四世的头颅一直作为私人收藏辗转于欧洲各地。据称是“亨利四世的头颅”的藏品最早在19世纪的一个德国私人收藏展上出现。1919年,它在巴黎被拍卖,以3法郎成交。2008年,一名法国收藏家在藏品中发现了颅骨,他认为颅骨的特征和亨利四世很相似,于是请求科学家鉴定。
亨利的半个头颅还有头发、胡须和穿孔的右耳
该头颅经过防腐处理,保存状况良好。法国相关部门宣布将在2012年举办一场全国弥撒和葬礼,让亨利四世的头颅重新葬入圣丹尼教堂。此议后来被新一届政府放弃。 围绕该头颅真实性的争议亦未停止。
文学形象
20世纪德国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撰有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小说取材于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亨利四世顺应人民愿望、统一法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君王形象。
影视形象
2010年剧情电影《亨利四世》:朱利安·波义塞利尔饰演亨利四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上一篇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