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曼·乔治·里科弗 编辑
海曼·乔治·里科弗(Hyman George Rickover,1900年1月27日——1986年7月8日) ,人称“核动力海军之父”(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美国海军上将。美国海军学院毕业,于美国海军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得物理硕士,并曾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物理学。
中文名:海曼·乔治·里科弗
外文名:Hyman George Rickover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00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86年7月8日
毕业院校:美国海军学院
职业:军人
主要成就:核动力海军之父
出生地:波兰马佐夫舍地区马库夫
代表作品:《教育与自由》《美国国民教育的失败》
海曼·乔治·里科弗
1939年,里科弗调入海军舰船局,同年夏天,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美国海军军官罗斯·冈恩向海军部递交了一份关于研制核动力潜艇的报告。然而,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仍普遍偏低,加之不久美国也卷入二战,因此这项计划被搁浅。二战结束后,冈恩等人再次为核潜艇运用多方奔走,引起了高度重视。1946年初,美国海军派遣了一个由5名优秀技术军官组成的小组,前往核研究中心——田纳西州橡树岭学习核技术,已获得海军上校军衔的里科弗闻听这一消息后非常兴奋,在他的艰苦努力下,终于获得了这个小组的负责权。
海曼·乔治·里科弗海军上校
1948年5月1日,在里科弗上校的积极申请下,服舰船局上级设立了核动力部,但是也就是设立了部门而已,并没有获得实际的支持。里科弗四处游说,陈述将核技术与潜艇相结合的种种好处, 美国最高决策当局作出了建造核潜艇的决定,里科弗被任命为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船舶局两个核动力机构的主管,同时兼任核潜艇工程的总工程师。
里科弗着手核动力潜艇建造之始。即为核潜艇发展确定了正确的设计方向——要在较小的空间内设计安装全新的核反应堆。利用核裂变产生热量驱动蒸汽轮机发电,使潜艇能在水下长时间高速航行。
为了以防万一, 核潜艇的建造基地放在了荒无人烟的内华达沙漠中。核潜艇的最关键装置是核反应堆,里科弗最后选定的是由通用电气公司承建的液体金属冷却式大型核动力装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里科弗坚持对反应堆的每个部件都进行抗高热、抗震动试验。同时,他还大胆决定:建造两套与陆地实验室相同的反应堆直接装入潜艇机舱中,同步进行试验。出于模拟核潜艇真实作战环境的需要,里科弗还特地设计建造了长约16米、直径1米的缩小比例潜艇,让其经受深水炸弹等爆炸破坏的检验。
图册
当试验运行到60小时,人们发现某些仪表已不能正常显示读数,接着一台循环水泵发出尖叫,几小时后,主冷凝器的管壁出现破损,蒸汽压力剧降。这时负责承建的西屋电气公司代表建议停止试验,就连原子能委员会海军反应堆部的权威人士也主张停止试验,但里科弗却坚持不下达停试命令。直到操纵室海图上的标志点从美国抵达爱尔兰后,里科弗才下达了停止命令。核反应堆停止运行并冷却后,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检查。结果非常令人惊喜:没有发现任何致命性的损伤,这标志着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已具备横渡大西洋的能力。
1954年1月21日清晨,在一片欢呼声中,“鹦鹉螺”号核潜艇缓缓向水中滑去。经过努力,“鹦鹉螺”号在这年底全部竣工。该舰最大航速25节,最大潜深150米。艇长97.5米,宽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吨,水下排水量则达4040吨;配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8枚鱼雷;下潜深度为200米,潜航时最高航速达20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
海曼·乔治·里科弗博士
自1954年1月21日下水至1957年4月,经过三年多的试验航行,“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仅更换了一个反应堆活性区,仅消耗了几公斤铀。航程达到62526海里。而常规潜艇要是以同样速度航行同样的距离,将会消耗大约8000吨燃油,“鹦鹉螺”号核潜艇单独试验成功后,里科弗又向海军决策当局建议:由它与几艘常规动力潜艇一起,参加反潜对抗演习。演习中,“鹦鹉螺”号核潜艇再次显示出其特有的优点,1955年7-8月份,在"鹦鹉螺"号首次进行的作战演习中,它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包括一艘反潜航母在内的反潜编队,在这次对抗演习中,"鹦鹉螺"号共"击沉"了7艘"敌舰"。随后在北约所组织的名为"反击"的演习中,受到"鹦鹉螺"号攻击的水面舰艇数量达到16艘,其中包括航母2艘、重巡洋舰1艘以及驱逐舰9艘,其余的4艘为油轮与货轮。在演习中,常规潜艇常常被发现,而核潜艇则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由于核潜艇的续航力大,用不着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袭击。 据美国统计,"鹦鹉螺"号在历次演习中丶共遭受了5000余次攻击。据保守估计,若是常规动力潜艇,它将被击沉300次,而"鹦鹉螺"号仅为3次,"鹦鹉螺"号展示了核潜艇确实具有无坚不摧的作战成力。
到1957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了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至此,很多人以为,核潜艇发展到这个地步,完全可以批量建造并交付部队使用了。不过,里科弗并没有轻率地作出决断,而是再次要求“鹦鹉螺”号核潜艇进行一次北冰洋水下航行与探险,他认为只有从北冰洋冰层下通过,才有资格胜任其他各种海域的航行。1957年8月,“鹦鹉螺”号核潜艇正式接受了探索北极的任务。“鹦鹉螺”号核潜艇从北大西洋的格陵兰出发。经过11天的潜航,当它浮出水面时,已到了北极冰盖的边缘。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此后,1958年6月,“鹦鹉螺”号再次实施了它的北极航行,闯出了一条冰下航线。之后,美国宣布以后将不在制造常规动力潜艇。此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里科弗海军少将(1955)
在长期的犹豫之后(并在公众的压力下),在1959年,里科弗被晋升为海军中将。肯尼迪总统上台后,宣布继续延长他的服役期限。实际上到1973年,里科弗才被晋升为海军上将,但里科弗虽然早到了退休年龄,却坚决不退役,后来美国总统干脆宣布他可以无限期服役。1982年,81岁高龄的里科弗才退役。
为了和核动力潜艇配套,里科弗在任期间,和当时的海军部长阿利·艾伯特·伯克一起全力打造一支全核动舰队,包括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长滩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班布里奇号核动力驱逐领舰。但终于因为太贵了,美国海军也只建成了一支这样的舰队。里科弗主持了美国海军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所有核动力潜艇的建造,最后一个得意之作是十八艘专门用于携载并发射“三叉戟”弹道导弹的“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里科弗于1986年7月逝世。他一生好学不倦,勤奋写作,涉猎范围较广,主要著作有《教育与自由》《美国国民教育的失败》等,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一名教育家,在他的母校——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校工程系大楼被命名“里科弗楼”。
海曼·乔治·里科弗海军上将
有一件事情能说明里科弗的人缘:1964年由原子能委员会授予里科弗费米奖。根据国会对在前一年把该奖金授予奥本海默的反应,原子能委员会像小孩怄气似地硬把该奖金的现金额整整扣去一半,结果,里科弗只得到两万五千美元。
1982年,接近耄耋年龄的里科弗海军上将访问中国,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但他要求参观核潜艇的请求被拒绝。在离开中国之前,他无不遗憾地说,“世界上的核潜艇我几乎都看过,独缺中国。我多么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心情啊!真不理解,为什么看一看中国的核潜艇就这么难?”
里科弗在海军进入核潜艇时代后,他坚持亲自考核、选拔每一名核潜艇艇长,他的许多考题至今已经在中国人中广为流传,只是很多人以为是美国商人的手段而已,例如他会对考生说:“如果你和一群人一同搭载飞机,遇到事故仅有一个降落伞包,你能说服别人把降落伞给你么?”然后考生自信满满地说:“能!”结果门一开,进来几个人,里科弗边对考生说:“好吧,你现在开始说服吧!”
后来的美国总统,当时也是渴望成为核潜艇军官的卡特,也遭遇到了这位冷酷无情的将军的询问:“你的成绩是多少?”“海军军官学院,第59名。”卡特似乎意识到回答地不甚妥当,又补充了一句:“全年级820人。”自以为能得到赞赏的卡特没想到又被追问了一句:“你觉得你自己尽力了么?”“是的……”卡特犹豫了一下,又改口说:“不,还没有。”里科弗立刻严厉训斥道:“为什么不尽力?”——这句话后来也成为卡特竞选口号。
里科弗号核潜艇舰徽
里科弗号核潜艇数据:
开工日期:7/24/1981
下水日期:8/27/1983
服役日期:7/21/1984
性能数据:
艇长:109.73米
艇宽:10米
吃水:9.8米
排水量:水上6,000吨 水下6,900吨
动力装置:1座S6G型压水反应堆
航速:水上20节 水下32节
潜深: 450米
武器装备: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潜舰导弹及战斧巡航导弹
电子设备: AN/CCSMK1型作战数据链,后被CCSMK2型取代,其核心为UYK7型计算机,火控为MK-113/117鱼雷发射控制系统;雷达有AN/BPS-15水面搜索/导航雷达;电子战系统有:BRD-7(测向)、WLR-12(雷达预警)、WLR-9A(侦听)、MK2(鱼雷诱饵发射);AN/BQQ5D/E,被/主动搜索/攻击,低频;BQR23/25,被动拖曳阵,后被TB-23/29取代;BQS15,主动近程(包括冰上)搜索,高频。
艇员编制:115人(军官12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