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 编辑

环境污染的治理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公共基础课外,还将学习力学、化学系列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等系列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程;毕业后或报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深造,还可从事与环境相关的科研教学、规划设计、咨询评估、监察管理、施工运营、产品销售等多项工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环境工程

外文名: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2502

专业层次:本科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发展历程

编辑
1986年1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属土木建筑工程类。

1989年4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环境工程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设为工科1401,属环境类。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环境工程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变更为081101,属环境类。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将原环境工程(专业代码081101)、环境监测(专业代码081102)、环境规划与管理(部分)(专业代码081103)、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专业代码080103)、农业环境保护(部分)(专业代码090305)合并为环境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1,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属环境与安全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环境工程(专业代码081001)与环境监察(专业代码081006S)合并为环境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502,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环境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2502,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编辑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编辑
  • 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140~180学分,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 1.

    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

  • 2.

    了解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了解中国国内外环境问题和环保思想的发展历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新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

  • 3.

    具有认识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总结、提炼、归纳能力,一定的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 4.

    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书面和口语表达、交流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 5.

    热爱环保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具备科研素养、职业伦理、法律观念、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6.

    掌握1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 课程体系

    编辑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和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核心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组合成核心课程,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组织编排,并适当增加自己学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5%,专业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实践类课程和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

    理论课程

  • 通识类知识

    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外语、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知识,涉及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 学科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态学、环境学、地质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或生物学)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具体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 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应涵盖工程基础、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等知识领域的主要内容。

    工程基础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或水力学、工程制图和电工学等。

    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主要有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工程设计原理等。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其他知识单元主要包括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环保设备基础、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等。

    具体教学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但应涵盖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和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单元。

  • 专业核心课程示例

    (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

    核心课程示例一

    环境学导论(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环境监测(3)、环境化学(2)、环境工程原理(4)、水处理工程(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4)、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4)、物理性污染控制(2)、环境评价与工业环境管理(2)。

    核心课程示例二

    环境学(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环境工程原理(3)、土壤学(2)、环境监测(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水污染控制工程(4)、物理性污染控制(2)、环境影响评价( 2)。

    核心课程示例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2)、环境监测(2)、环境工程原理(6)、水污染控制工程(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6)、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物理性污染控制(2)、环境影响评价(2)、环境规划与管理(5)。

    专业实验示例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实验等。

    其他实践类教学环节示例

    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水污染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等。

    实践教学

    应加强实践类教学环节,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技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工程类专业还应包括工艺及工程设计能力、工艺操作能力等。

    实验: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应设置实验环节。实验课程应涵盖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及实验/实习教学目的与要求,开展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不得少于5学分或160实验学时,并应涵盖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单元。

    课程设计:工程类专业应开设至少2门专业课程设计。

    实习:应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 教学条件

    编辑

    教师队伍

  •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0:1。新开设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名;在校本科生超过120名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0%,40岁以下授课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专任教师能独立承担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担任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30%以上主要专业课程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

    2、助理教学岗位设置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置适量的助理教学教师,协助主讲教师指导作业、讨论、实验、实习和答疑。

  •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教师职业素质

    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注重教学效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

    2、专业背景和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应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或相关专业。

    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本科毕业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

    工程类专业,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 教师发展环境

    拥有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学生指导、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备资

  • 教学设施

    1、实验室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面积及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覆盖面要达到一定规模,种类和台套数应满足开设最低要求实验课程的需要;实验室符合国家安全规范,面积满足实验课开设要求。

    2、实习基地

    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点,按照不同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满足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鼓励各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实现资源共享。

  • 信息资源

    院系自建图书资料室或学校图书馆中应有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期刊、标准、规范及其他资料,并具有数字化资源及信息检索工具。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且稳步增长。

    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应满足教学要求。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满足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置、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主要教学环节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培养模式

    编辑
    1、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OBE理念,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专业结合中国国家环保战略和未来发展需求,从就业领域、职业特性与定位、能力素质等方面,制定适应需求、面向未来、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涵盖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研发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方面。为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专业对毕业生能力进行科学分解,并设计相应教学活动与之对应,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构建提供指导。

    2、打造以多维度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效果

    针对境外生、境内生不同的培养目标,打造以多维度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增加实践课程学分。

    基于OBE理念,课堂教学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讲座、案例和研讨等形式教学过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开展四年全覆盖的实习教学活动,构建基础实验、“三创”实践、中试实训、工业化虚拟仿真、工程案例详解等全方位实践环节,形成“从理论到实验、从小试到中试、从仿真到实践、从案例到设计”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收集和汇总专业实习实训资料(基地视频、运管文件、实训档案)、专业课程资料(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教学视频)等,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秀资源共享。通过“教”“学”“评”“建”全方位改革,调动学生“学”,确保学生能“学到”。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注重多维度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的系统化,防止碎片化。

    3、加强师资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为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驾护航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产学研结合,以期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发挥。通过人才引进、内部提升等多种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课程组建教学团队,且专业核心课程由骨干教师领衔。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同时,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形成结构合理、潜力优良的师资梯队;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助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使之具备“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强化工程素质。此外,聘请具有从业经历、项目开发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专家进行工程案例教学,参与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指导。

    4、形成“校内外反馈—持续改进”双向闭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为检验教学效果,实施全过程考核,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堂汇报与讨论、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评定综合成绩,考核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三个层面开展。知识层面主要考查专业人才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以及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情况;能力层面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课堂汇报,评价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获取知识并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层面则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责任感。此外,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考核评价,包括问卷调查、师生座谈、走访企业、教师座谈等。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结合专家意见征集、专家论证会等,进行毕业生跟踪反馈、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准确判断学生作为专业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结合考核结果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

    发展前景

    编辑

    人才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从事流域、区域、城镇及企事业单位的水、气、固、土壤、噪声和其他污染的控制、治理、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考研方向

    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就业方向

    在校生期望从业方向:环境评价工程师、环保技术工程师、水处理工程师、环境监测工程师、公务员、生态治理/规划、事业单位人员

    已毕业人员从业方向:事业单位人员、水处理工程师、公务员 、环保技术工程师、环境评价工程师、环境监测工程师、给排水/暖通/空调工程

    已毕业学生创业方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

    开设院校

    编辑

    地区

    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重庆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河北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唐山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京理工学院

    河南

    河南工学院

    郑州大学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城建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安阳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山东

    临沂大学

    滨州学院

    德州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青岛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鲁东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大学

    潍坊科技学院

    山西

    山西科技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池州学院

    合肥学院

    宿州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马鞍山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江西

    豫章师范学院

    井冈山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淮阴工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盐城工学院

    江苏海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浙江

    嘉兴南湖学院

    衢州学院

    丽水学院

    台州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嘉兴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

    温州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

    江万里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理工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江汉大学

    三峡大学

    长江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汉江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

    文华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南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工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长沙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南华大学

    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五邑大学

    深圳大学

    汕头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韶关学院

    嘉应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肇庆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东莞城市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河池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贵州

    贵州理工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

    安顺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大学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四川

    西华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大学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轻化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攀枝花学院

    宜宾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陕西

    长安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延安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理工大学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青海

    青海大学

    宁夏

    宁夏理工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东方学

    吉林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建筑学院

    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工学院

    沈阳科技学院

    西藏

    西藏农牧学院

    新疆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石河子大学

    内蒙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海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福建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武夷学院

    三明学院

    莆田学院

    龙岩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集美大学

    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