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 编辑

中国广东雕塑家、书画家

潘鹤潘鹤

潘鹤(1925年11月-2020年11月22日),别名潘思伟,广东南海人。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他是广东当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的雕塑家、教育家,是影响20世纪中国雕塑创作发展进程和教学体系形成的巨匠。著名雕塑家、教育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于2020年11月22日10时45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潘鹤

别名:潘思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5年11月

逝世日期:2020年11月22日

毕业院校:华南人民文艺学院

职业:雕塑家、书画家

主要成就:国家画院授予文艺界首批“院士”勋号文化部授予“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

出生地:广东南海

代表作品:《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

人物生平

编辑
1925年11月,潘鹤生于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

1949年后进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和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大型雕塑105座,分别建立于63个城市广场上。室内雕塑18座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座为市级美术馆公共场所收藏。潘鹤的艺术成就载入《世界美术史》及《中国美术史》,其传略被收入多种《中国当代名人录》及《国际名人录》。著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

在其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一百多座,分布于国内68个城市的广场,多座作品获国家级最高金牌奖和最佳奖。数十座室内雕塑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及省市级公共美术馆收藏。50年代有《艰苦岁月》《课余》。

20世纪60年代有《洪秀全》《省港大罢工》。70年代有《睬你都傻》《广州解放像》《珠海渔女》。80年代有《深圳开荒牛》《张家界-贺龙像》《爱因斯坦头像》《华清池-杨贵妃》《上海龙华烈士》《广州南越皇博物馆外墙》《福建-陈家庚像》《日本-和平少女》。90年代有《内蒙古-和亲》《不作奴才才有明天》《自我完善》《重逢》《虎门销烟》。21世纪有《广东抗非典纪念碑》《新疆-水来了》……

1956年创作《艰苦岁月》于50年代收编入全国小学课本。

鉴于1980年代户外雕塑在20世纪被遗弃,全国高校雕塑课程已转型为民间工艺的三雕为主的历史背景下,潘鹤当即向全国提出“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观点和文章。同时还将城市雕塑创作课程引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并于1984年首创美院雕塑系与华南理工学院合办二年制的美术与建筑设计结合选修班课程,是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其艺术成就载入前苏联国家科学院、美术院编撰出版的《世界美术史》及中国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其传略被收入多种《中国当代名人录》及《国际名人录》。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2020年11月22日10时许,潘鹤在广州因病去世,享年95岁 。

<p>潘鹤

潘鹤

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LC艺廊举办潘鹤雕塑展

LC艺廊举办潘鹤雕塑展

潘鹤

潘鹤

工作经历

编辑
1941年随画家黄少强学画,毕业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曾在华南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工作。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及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曾从岭南派画家黄少强学国画。先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

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

艺术年表

编辑
1925年

12月生于广州市。5岁上学,课余请家庭教师补习“四书”、“五经”。

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就读于香港大屿山东涌华英中学。

1938年

就读于香港德明中学,开始酷爱水彩写生。课余进修古文及诗词,老师为林琴南弟子贺芜庵。

1939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为避战火回沦陷区佛山镇定居。开始酷爱人物雕塑及书法。

1940年

塑拜伦、雪莱、肖邦、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拿破仑、林肯、李惠仪、父亲、外婆及自塑像。

1941年

酷爱油画写生,绘自画像、父亲半身像及李惠仪像多幅。塑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陈伟良、陈健行、孔政枢(黄少强舅父)、李广海夫人及开始有主题性的雕塑创作,皆以李惠仪为描写对象。

1942年

随黄少强学中国水墨人物画,酷爱速写及油画创作,创作油画《母与子》《数米待炊》《抢食》及雕塑《求理解》《不合理的社会》等。在黄少强指导下,于高奇峰诞辰纪念日举办六人联合展览。

1943年

塑黄少强、钟弃釜、陈钧颐及家人等十多座泥像。塑邓芬、陈友琴、黄笃丞、孔维新、陈质农、李道轩、邓瑞等泥像。结识梅雨天、徐东白、李风公等画家。

1944年

逃离沦陷区偷渡到澳门,结识夏刚志(意大利雕塑家)、高剑父、杨善深、余本、陈福善、简琴石。为简均、李珠、何贤之父、任剑辉等若干富豪名流塑像。曾削发投奔竹林寺为僧。

1945-49年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来往于香港广州之间,结识周方、联合国画家玛丽安及符罗飞、陈锡均、丁纪凌、鲍少游等美术家及香港一些官员如港督葛亮洪等,并加入香港艺术协会,参加过两届美展并售出3幅水彩画给英国官员。报名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学院,由于广州面临解放而未成行。其间曾塑赵少昂、冯翰伯、云逢铨铜像及高尔基像。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州解放,乘坐首班香港至广州火车回国,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

1950年

就读于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任学生代表。三个月后被派往中山县征粮及整顿农会,随后又派往土地改革试点工作队任土委会宣教委员及千作组组长。土改运动结束后借调到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出版部任代组长。其间发动学院同学绘制抗美援朝宣传画一百幅后又派往广州市民主改革工作队到省邮电总局任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工作队组长。曾以旧作高尔基像参加省第一届美展。

1951年

筹办广东省土改展览会,塑造大型毛主席胸像,并合作3公尺高的毛主席全身像立于土改展览会广场。创作《保卫胜利果实》雕塑稿。

1952年

筹办广东省美术工作室,前后发表过大量连环画、年画、门画、招贴画的普及美术。曾被提名留学苏联6年,后因本人家庭负担重不便远离。

1953年

筹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任专职理事,负责创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出席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为广东省第二届美展创作《当我长大的时候》。

1954年

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批准为会员。

1955年

作品《当我长大的时候》代表国家在瑞士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陈列,并送波兰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1956年

广东省筹备广东省美术学院,未及成立。中央已批准中南美专南迁。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创作《艰苦岁月》、《两代》。

1958年

文艺整风后全家下放高要新桥乡,半年后回城。患格林巴里综合症,病危。《艰苦岁月》被选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在莫斯科展出。

1960年

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创作《省港大罢工》《得了土地》《洪秀全》。是年调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讲师、教研组长。

1961年

大部分时间教学及参加各种政治运动。教学期间利用带学生上山下乡机会,在田间渔港速塑过一批工农群众头像,作油画人像和一批水彩风景。

1962年

受中国电影家协会委托创作《文艺女神》,木雕小品《童工》《渔家小妹妹》《侨女》,前二件为中国美术馆收购。

1965年

为韶山毛主席故居创作《毛主席青年时代》。

1966年

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一对共12平方米的《广东风貌浮雕》,接近完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1967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栏监禁并被批判斗争。释放后又被迫介入华南师范学院两派为争建毛主席像而引发的著名广州市第一场大规模武斗。

1968年

下放广东三水原劳改场参加干校劳动改造,负责管牛群

1969-75年

从干校借调回广州塑造12米毛主席像。借调期间为星火燎原馆进行大量集体创作,其中个人创作有《世界革命系列》《农业文明》等雕塑。

1976年

患腹膜炎病危,先后在腹部开刀8次。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刀进行曲》,为省美展创作《路》,为星火燎原馆合作《攻占总统府》。

1977年

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被选为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任广州美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参加南昌起义纪念碑浮雕创作,任创作组组长。

1978年

调北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广场雕塑创作。在京创作《鲁迅》《白求恩》《铜墙铁壁》。参加《广州解放纪念碑》征稿,从108个方案中获选。与梁明诚合作放大雕塑制作,1980年落成。

1979年

北京成立毛主席纪念堂修改广场雕塑筹委会领导小组,被任命为领导成员。随考察团赴罗马、梵蒂冈、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拿不勒斯、庞贝遗址及巴黎等地考察。

1980年

为中山县温泉宾馆树立室外雕塑,为雕塑进入宾馆开路;为石景山开路,为珠海市荒郊建立《珠海渔女》,为先有雕塑后有城市,先有雕塑后有传说开路。写《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等多篇文章,发表于广州报刊,后转载于北京《美术》杂志并作专题演讲。向广州美院申请由雕塑系毕业班与华丁设计院合办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一年制培训班,被院领导否决制止。一月从欧洲考察回国后,考察团向国家计委提议成立全国城市雕塑领导机构,拨款复兴城市雕塑。建议把广州解放纪念碑领导小组保留兼管广州市户外雕塑,被批准并任命为副组长。

1981年

组织创作珠海市烈士陵园长48米摩崖石雕。协同深圳市政府筹建特区室外雕塑领导机构,规划全市雕塑布局,被任命为总顾问。

1982年

8月中央批复成立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及艺术委员会,被任命为副主任。在成立大会上宣读《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最佳土壤》一文。为汕头创作《自我完善》(石雕)。10月,作品《水仙》《凌霄岩》等参加“韩国90现代中国画代表作家展”。

1983年

为深圳市政府大院建立《开荒牛》铜像及《艰苦岁月》铜像。陈嘉庚铜像、李铁夫铜像落成。广州和国大酒店18层外墙1000多平方米鎏金线刻落成。塑《马克思、恩格斯友谊像》。参加香港户外雕塑展。

1984年

在澳门举办《黄笃维潘鹤水彩联展》。创作澳门赵斑澜铜像。

1985年

被选为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提升为正教授。开始创作中国政府赠送日本长崎市《和平少女》石像,往日本现场选点。创作中国石油学院《爱因斯坦》铜像、福建泉州望子楼朱幼娟铜像。

1986年

制作《和平少女》石像,专船运送到日本长崎国际和平象征区,并往日本现场指导安装。另外制作1米《和平少女》石像作为国礼,陈列于长崎反原子弹博物馆。创作福建厦门《孙中山总理》铜像、澳门《孙中山医生》铜像、天子山顶《贺龙魂归故里》铜像、深圳《国际友谊泉》约4米群像、珠海《杨匏安烈士》铜像、海丰红场《彭湃烈士》铜像、惠州市《销毁鸦片烟》石像及《虎门战役》浮雕、无锡荣德生铜像。

1987年

翻车落河,掌骨伤折。多次访问日本,随国家副主席王震出席剪彩仪式,并被长崎市民集会邀请为和平代表。创作卢沟桥《怒吼吧!睡狮》、井岗山《王佐》骑马铜像、呼和浩特《和亲》双人骑马铜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红石浮雕墙(约400平方米)、海南岛重作《艰苦岁月》铜像、佛山医院《华佗》铜像、广州起义纪念馆《彭湃》石像、《关山月》铜像、新会《陈经伦》石像。曾组织发动为广州人民公园捐献雕塑并重作《鲁迅》铜像。

1988年

创作海南五指山《冯白驹》10米石像、厦门《马革裹尸》铜像、新会《谭时年》铜像、新会《黄球》铜像、新会《鸿亚》铜像、南越王墓博物馆双虎石雕、长沙华天宾馆浮雕、广州广雅中学浮雕。

1989年

创作广州金融大厦浮雕、西安华清池《杨贵妃》石像、汕头《文艺女神》石雕、广州防洪纪念碑、《杨振宁》铜像、(香港)《黄炳明》铜像(香港)。

1990年

创作《黄新波》像、《包玉刚》铜像、(香港、宁波大学)澳门《何贤》铜像、番禺《何贤》石像、广州黄埔区城徽、《包玉刚》石像、恩平《杨贵妃》石像、中山孙文学院《孙中山》铜像、番禺莲花山开拓原地石雕、广西北海港20米解放纪念碑、内蒙古呼尔浩特《乌兰夫》半身铜像。参加《中国当代名家六人雕塑展》,在香港展出。

1991年

创作《杨善深》铜像、《郭文忠》铜像、《伍伟雄》铜像、内蒙古呼尔浩特《乌兰夫》铜立像、(3.3米)茂名《三茂铁路建路纪念碑》(宽约30米)。

1992年

访问欧洲七国20个城市。创作香港希尔顿酒店三鱼喷泉、香港汇德丰大厦《包玉刚》铜浮雕、小型《爱因斯坦》头像(铜)、(杨振宁藏)珠海《雁落平沙》城徽(约20米)。为香港市政局冰雕展制作《自我完善·创作才把美留下来》(石像)、《赵君谋》铜像、《方人定》像。

1993年

访问加拿大温哥华。率代表团到台湾土持《海峡两岸雕塑联展》。省政府正式批准在广州建立潘鹤雕塑园。为广西钦州港建立《孙中山》铜像(连座高25米)。创作天津长城《诗人毛泽东》铜像。创作《陈大河》石像(香港)、九江《朱夕乙江》铜像、高剑父纪念馆《高剑父》石像、《赖少其》像、天津《邓颖超》铜像、《吕坪夫妇》浮雕。

1994年

为珠海淇澳岛建立《重逢》石像(高9.9米)。创作珠海《贝多芬》铜像、新会《自我完善》石像、《试水》石像。

1995年

受聘为第五届全国美展评选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创作海南海口《金牛》铜像、虎门太平广场《禁烟喷泉》(宽30米)、新会宾馆《和平少女》人体原稿石雕。深圳观澜镇批准筹建潘鹤雕塑公园。

1996年

受聘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雕塑博览会咨询委员。赴美国波士顿参加16届国际雕塑会议。代表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筹建广州市雕塑公园,任副主任,在1997年元旦落成。重作《自我完善》石像,重作《艰苦岁月》铜像,完成《重逢》雕像。

1997年

受国务院组团赴香港为97香港回归纪念像选点。受聘为97香港回归美术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及97香港回归雕塑大展艺术主持人。与雕塑系老师赴俄罗斯考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创作《陈嘉庚》铜像。为佛山创作季华公园石景宜藏书楼环境雕塑群。为天津平津战役馆创作《周恩来》铜像。广西钦州港《孙中山》立像安装工程落成。创作《李萍》石像。为北京卢沟桥重塑《怒吼吧!睡狮》8米高铜狮。完成上海《无名烈士》石像安装工程。为天津制作《周恩来、邓颖超》双人全身石像。广东美术馆展出潘鹤雕塑、油画、水彩一百件,共三个展场,展期半年。

1998年

参加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代表有英、美、德、法、意、日、俄、挪威雕塑家十二人。重作《当我长大的时候》石雕。开始创作《詹天佑纪念碑》。

2003年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及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

2006年

潘鹤因身体严重不适住院疗养期间不忘雕塑,利用周边医护人员或探病朋友做模特,以速塑方式在病床上创作了数十座小雕塑,号称“床上功夫”。

2007年

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为其在海珠区筹建占地40亩的“潘鹤雕塑艺术园”。

2008年

“潘鹤雕塑艺术园”首期建设完毕开放迎客。

2008年

中国雕塑学会授予“雕塑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9年

为惠州市叶挺故居博物馆创作的《叶挺像》

2009年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联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颁布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同年受杨振宁博士邀请为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创作《杨振宁像》.

2009年

获中国国家画院授予文艺界首批“院士”称号。同年应中国侨联暨美国相关组织邀请参与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与潘奋合作的大型不锈钢雕塑作品《青枝绿叶》作为国礼于2009年运抵美国新泽西的汉密尔顿国际雕塑园永久收藏。

2010年

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予的“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发起并授予的“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为深圳市委大门广场创作主题雕塑《自我完善》(铜,高3米)国为纪念叶挺将军诞辰115周年而创作的5米高骑马铜像《叶挺将军》完成并安在惠州叶帅故居广场,反映“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情感;与潘奋合作为广州光孝寺六祖殿重塑《六祖慧能坐像》(铜,高2米);为配合广州2010亚洲运动会与潘雷合作并完成广州新中轴线亚运标志雕塑《启航》;筹建潘鹤雕塑艺术园内“潘鹤艺术馆”(建筑面积约三千平面,委托潘奋设计并筹建)

2011年

为深圳福田区创作主题雕塑《跨越》(铜,高5米);同年“潘鹤雕塑艺术园”二期工程建设完毕全面向市民开放。

2012年

与潘奋合作为广东肇庆市星湖风景区创作并完成城市雕塑《东坡颂砚》《绿色飞跃》《龙舟竞渡》,并构思创作150米超长大型浮雕墙《端州古韵》;同年与潘奋合作完成佛山罗村光明之城工业园13米高金属大型标志雕塑《孕育》。同年,基本完成广州潘鹤雕塑艺术园内“潘鹤艺术馆”建设 。同年,完成内蒙古扎兰屯市乌兰夫故居广场《青年乌兰夫》半身铜像。

2013年

为纪念第一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召开,组委会委托雕塑家潘鹤创作了《故土的召唤》和《广府故事》两个雕塑方案备选。后来两个雕塑方案都被采用,并初定《故土的召唤》选址于花城广场,《广府故事》选址于北京路。

获得荣誉

编辑
作品有《艰苦岁月》《怒吼吧!中华》等,《白求恩像》(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4年,铜雕《开荒牛》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

广东省政府为其建立“潘鹤雕塑园”。年青时曾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

1980年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雕塑家”称号 。

1997年广东省政府为其建立“广东美术馆潘鹤雕塑园”。

2003年获中央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其艺术成就载入前苏联国家科学院、美术院编撰出版的《世界美术史》及中国出版的《中国美术史》。

2008年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为其在海珠区建立占地40亩的“潘鹤雕塑艺术园”。

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联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颁布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2009年获中国国家画院授予文艺界首批“院士”勋号。

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5年,潘鹤荣获第二届世界广府人“十佳人物” 。

石雕作品

编辑

詹天佑纪念碑詹天佑纪念碑

参加上海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代表有英、美、德、法、意、日、俄、挪威雕塑家十二人。重作《当我长大的时候》石雕。开始创作《詹天佑纪念碑》。 1979年潘鹤创作了广东省珠海市的著名地标《珠海渔女》。

受国务院组团赴香港为97香港回归纪念像选点。受聘为97香港回归美术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及97香港回归雕塑大展艺术主持人。与雕塑系老师赴俄罗斯考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创作《陈嘉庚》铜像。为佛山创作季华公园石景宜藏书楼环境雕塑群。为天津平津战役馆创作《周恩来》铜像。广西钦州港《孙中山》立像安装工程落成。创作《李萍》石像。为北京芦沟桥重塑《怒吼吧!睡狮》8米高铜狮。完成上海《无名烈士》石像安装工程。为天津制作《周恩来、邓颖超》双人全身石像。省美术馆展出潘鹤雕塑、油画、水彩一百件,共三个展场,展期半年。

在2007年,潘鹤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与越秀东山少年宫的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名为“与大家同行”的雕塑图画展.

艺术大师

编辑

世态感叹

珠海渔女珠海渔女

以鲁迅为原型的雕塑作品《睬你都傻》包含着潘鹤对艺术和人生的态度。 “转眼人间八十年,世风日下钱钱钱,老来才知徒悲愤,能癫就癫过一天。”四句诗蕴含了耄耋之年的潘鹤对人生的态度。在广州市“潘鹤雕塑园”,85岁高龄的潘鹤接受记者专访,谈笑风生。

潘鹤是中国成就卓著的雕塑艺术大师,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他致力艺术创作70余年,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一百多座,安放在国内外60多座城市。潘鹤没有正式跟雕塑师傅学艺,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的,他的名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积聚所得,没有依靠过任何的后台。他看不惯世俗名利,视权贵如草芥,提及看不起艺术家的有钱人,他甚至奋笔疾书:“我不和你比金钱,只要饿不死有屋住就够了。我生前不如你,但死后一定要胜过你。”

倔强性格

雕塑作品1雕塑作品1

这就是倔强的潘鹤最真实的写照,他不畏权势,我行我素,在“雕塑作品九成都曾被质疑、反对”的时候,他依然淡定自若,一件作品《睬你都傻》足以回应。“父亲会客和创作的居室名叫‘戆居居’,他也就是戆居(粤语,意为呆头呆脑)居士。”潘鹤的儿子潘奋说,这种“戆居”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人家都说‘难得糊涂’,既然是难得,就是没有得选择的,但是父亲他自认‘戆居’却是可以时时刻刻选择‘糊涂’。他生活不计较得失,也不在意是否富裕,平时也没有刻意去养生,只要有人和他聊天让他创作就足矣,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

专家评价

美术家李正天曾评价潘鹤说:“潘老师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潘鹤雕塑的作品不仅仅只有一个形象,而是深藏灵魂的。

雕塑作品《当我长大的时候》最初塑造的形象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弯腰伫立在两个正在说悄悄话的孩子身旁,听到男孩向女孩说以后长大要当工程师的对话而万分欣慰的情景。这是潘鹤的成名作,作品面世后曾质疑声不断,他却以赋予作品生命和意义予以还击。

“20世纪50年代我参加完土地改革运动后,回来就创作了《当我长大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反对,要求我雕塑以‘打倒地主阶级’这类为主题的作品,但是我就是有感于农村教师的状况,所以坚持做出了这样的作品。”潘鹤介绍,当时在农村教书的教师,大多都被贫下中农歧视他们是地主阶级,而知识分子却又嫌他们文化低,致使他们“两面都不是人”,“但是农村人口占据了全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教育要靠这些教师,如果他们没受到重视,农村的文化水平太低,那中国谈何发展?”

这个作品最终用它的成就封住了悠悠众口。作品面世后,就代表新中国被送往瑞士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上陈列;随后作品又被送往波兰,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轰动一时。

深圳地标

开荒牛开荒牛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现已成为深圳市地标性雕塑的《开荒牛》身上。1981年,当时的深圳市长委托潘鹤为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雕塑一件作品,潘鹤提议不如塑一座开荒牛,提议一出众皆哗然。“当时有人说,‘深圳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为什么还要做牛做马,用大鹏展翅一类的会更加合适’。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做牛做马把封建的根从土地上拔掉,以后就难以谈发展了”,潘鹤说。《开荒牛》以曲着前腿步履艰难拔掉盘根错节在土地树根的拓荒牛形象,展现深圳决心根除腐朽封建思想和旧观念的城市形象,潘鹤的坚持让《开荒牛》成为了深圳市标之一。

潘鹤如今仍孜孜不倦地进行雕塑创作,而他对作品的要求依旧执着。在离广州亚运会开幕还有三四个月的时候,现任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邀请作为亚运会艺术顾问的潘鹤以广州亚运会为题材做一件雕塑作品,并希望他能够在一两个月内完成,当时潘鹤就和张广宁开了个玩笑,他说:“一两个月的时间我做不出一个好的雕塑,如果要这么急,还不如找个广告公司做个大型广告版。”

艺术园

编辑

潘鹤雕塑艺术园潘鹤雕塑艺术园

2008年5月4日下午,潘鹤雕塑艺术园开园仪式在广州市海珠区后滘村的潘鹤雕塑艺术园举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宋春华,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玲,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等领导以及红线女、潘鹤、林墉、杨之光等著名艺术家出席了开园仪式。

“我今年83岁了,今天雕塑园的建成实现了我童年的梦想,令我终生无憾!”潘鹤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简短致辞。

潘鹤雕塑艺术园是中国最大的以雕塑家命名的雕塑艺术园,由广州市和海珠区两级财政共投入1300万元兴建,是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海珠区及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为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兴建的大型户外雕塑艺术园。该园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后滘村,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自2007年2月1日奠基动工,历时一年多,完成了首期1.2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设,即日起正式向市民开放。80件作品记录中国百年史

广州解放纪念像广州解放纪念像

潘鹤先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终身教授,从事美术教育40多年,致力于雕塑艺术创作60余年。潘鹤先生几十年孜孜不倦,以拓荒、创新、执著追求的“开荒牛”精神,共完成《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像》等雕塑作品370多件。有60多件中型雕塑分别为国家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多件作品获国家级金奖和最佳奖。潘鹤先生曾被国务院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光荣称号,是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3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

潘鹤雕塑艺术园的主题为“世纪见闻录之历史长河”,园中陈列的雕塑是从潘鹤先生多年创作的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共80件。这批作品由潘鹤先生以雕塑艺术记录的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史作为主线连贯。

据悉,广州美术学院潘鹤雕塑艺术馆也与雕塑艺术园相接。全民抗日的《大刀进行曲》,解放海南的《艰苦岁月》,新中国诞生的《广州解放》,改革开放时代深圳特区的《开荒牛》……潘鹤80件雕塑作品,昨天全部进驻新建的潘鹤雕塑艺术园。昨天上午,83岁高龄的潘鹤带领本报记者独家探营,并向记者讲述60多年来他“用雕塑记载中国历史”的人生故事。

潘鹤:用雕塑为中国命运呐喊

走进雕塑园,仿若置身中国现代历史展览馆,潘鹤将作品按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的历史顺序排列,清晰地刻画着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洋务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文革”结束到知识重新得到尊重的时代轨迹。

就在雕塑园前排,一双有力的拳头折断了一支巨型的鸦片烟枪,正中间就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大刀进行曲》,而在它左边,是著名雕塑《艰苦岁月》,右边则是《黄河在咆哮》,这些都是让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经典名著。

值得一提的是,《艰苦岁月》这一雕塑形象还曾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中,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1960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后,《艰苦岁月》被放置在军博大厅里,8件微缩复制品还被分送外国元首。

“军阀混战,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殖民统治……我亲历了16场战争。避轰炸,躲壮丁,我的童年和少年留下太多的创伤。”“我所见所闻,我一生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永远同步,每一次的回忆都让我黯然泣下。从13岁起,我开始竭力用日记记载国家发生的一切。可是兵荒马乱,父亲害怕我的日记被鬼子发现惹麻烦,就极力反对我再写日记。那时候我喜欢玩黏土,就忍不住偷偷钻研雕塑,我发现雕塑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它能替代日记延续我的记录工作。”潘鹤虽然因为抗战连小学都未能念完,但此后几十年,他留下的几百件作品,真实记载着中国历史的一幕幕。

想再为公家做十来年

“每件雕塑都是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感情发泄’,我的雕塑直接反映国家命运,很少涉及‘风花雪月’的题材。”回顾起这70年来的路,潘鹤口气执著而坚定。他告诉记者,“责任心驱使自己到了80多岁,还在不遗余力地为公家做事。”“我还想再为社会贡献十来年。”

潘鹤说,除非政府邀请,极少为个人做塑像。“我做雕塑的观赏对象是所有的大众,而不能是仅仅为了个别私人的收藏。记者了解到,唯一让这位大师破例的是两年前他腰椎间盘突出入院治疗,“住院3个月,手痒难禁,乘有朋探望之机,应约速塑于病榻上以自娱。”

回顾展

编辑
2013年3月6日,《时代·人生的艺术丰碑 —— 雕塑家潘鹤艺术创作回顾展》开幕。该展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主办,设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在6日至24日的展期里,系统回顾和展示我国当代雕塑大家潘鹤逾70年艺术创作的轨迹和风貌,包括青年时代的自塑像、父亲像、少年时代的日记,以及创作于青年时期从未展出过的澳门写生水彩画、部分油画、素描等绘画作品,让公众多角度地鉴赏和领略他杰出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会信息

编辑
时间:2011年8月14日--9月30日

开幕时间:2011年8月14日下午三点

策展人:克雷格· 马特利

展览地点:美国LC艺廊(广州市越秀区龟岗三马路11号首层)

意大利有米开朗基罗,法国有罗丹,而在中国,我们有潘鹤。在潘鹤的艺术生涯里,先后创作了100多座户外雕塑,60多件中小型室内雕塑,像《开荒牛》,《珠海渔女》,《艰苦岁月》等我们熟悉的雕塑也出自他手下,从艺65年来无数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更多次获得“终身成就大奖”。作为潘鹤的儿子,潘奋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他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近50件,分布于国内外各大城市里。

此次展览,潘鹤将携手其子潘奋,展出大量珍稀作品,包括《爱国无门》《自由与解放》《少年毛泽东》《客家女》《人与自然》《同代人》《新生》等重要作品。“两仔爷”的风格一个写实,一个趋于抽象化,却都个性十足,突出表现了雕塑大师非凡的艺术风范。

<p>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艰苦岁月 作品

潘鹤作品

潘鹤作品

下一篇 开讲啦

上一篇 杨振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