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尔岑 编辑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年4月6日—1870年1月21日),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被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赫尔岑是俄国伟大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长期被禁,直到1905年后才得以出版发行。后又被译介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的重要作品《谁之罪》《偷东西的喜鹊》等就有了中译本。著作《往事与随想》已由巴金翻译成中文于1979年10月出版。在信仰上,赫尔岑是农业民粹主义(agrarian populism)或农业集体主义(agrarian populism)、唯农(民)论(Agrarianism)的倡导者。
中文名: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
外文名:Alexander Herzen
别名: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
国籍:俄国——>瑞士(1849年加入瑞士国籍)
出生地:莫斯科
出生日期:1812年4月6日
逝世日期:1870年1月21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
职业:哲学家、作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克鲁波夫医生》
性别:男
成长经历
赫尔岑
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狱未实现。 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他目睹外省官场的腐败和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对农奴制罪恶的认识。
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努力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写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学研究通信》等哲学著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限的。意识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宣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鼓吹“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当时在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齐名,成了俄国进步思想界领袖。他的主要作品有《谁之罪》和《往事与随想》, 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俄罗斯人的思想和生活。 屠格涅夫曾评价:“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
文学创作
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带自传性质。40年代中后期,他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长篇《谁之罪?》写3个男女主人公来自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俄罗斯的优秀分子,最后却都陷入同样的“灾祸和不幸”。《谁之罪?》小说没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过3人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写,清楚地表明铸成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两部都是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这3部中长篇小说显示了赫尔岑的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立场鲜明却又不给人以说教之感。作品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政治主张
1847年初,赫尔岑携家到欧洲,大部分时间住在英国和法国,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他对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转而寄希望于日益高涨的俄国农民斗争,错误地认为俄国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况下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这又为后来的民粹主义奠定了基础。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过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1860年的赫尔岑
在流亡期间,赫尔岑还写了一部包括日记、书信、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 》。作者自称它是“历史在偶然出现于其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全书共7卷,记述了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个世纪里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会事件同作家个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贯穿其中的主要线索,是他一生对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广,文笔也生动活泼。
个人成就
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赫尔岑一生未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无论作为革命家、哲学家或文学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宁在评价赫尔岑时,一方面指出他的错误和弱点,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过向群众发表自由的俄罗斯言论,举起伟大旗帜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这个蠹贼的第一人”,称赞他是“在俄国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
赫尔岑
最好的教育
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给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尔岑(1812年—187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但他却是其父和一位德国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养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无法继承父亲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尔岑”是父亲为他生造出来的,据说来自德语的“心”(Herz)一词。
这种既尊贵又屈辱的处境,对于赫尔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许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不过,赫尔岑的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赫尔岑因而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学习,在接受严谨的科学方法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崇尚自由的校园和社会氛围的熏陶。以他为中心形成的“赫尔岑小组”,显示了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的个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学之前的1827年,他就与好友奥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个莫斯科发出誓言,将为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奉献一生。
风云人物
赫尔岑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科学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书简》两篇哲学论文。他同时从事文学创作,连续发表了三部中长篇小说,即《谁之罪》(1845年)、《克鲁波夫医生》(1847年)和《偷东西的喜鹊》(1848年),其共同主题是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说”和“问题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俄国式社会主义
他的“俄国式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尔岑
1850年,赫尔岑拒绝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要他回国的命令,从此成为一位政治流亡者,不久他就加入瑞士国籍。19世纪50年代初,为了摆脱“家庭噩梦”(夫妻的感情危机,母亲和儿子在海难中丧生),赫尔岑迁居伦敦,并开始了《往事与沉思》(又译《往事与随想》)的写作。与此同时,赫尔岑还写了《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一书,向欧洲读者介绍了俄国人民及其反抗奴役的历史,介绍了俄国那些维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尤其是文学家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约就是在写作此书的前后,赫尔岑的“俄国式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成熟,在他看来,俄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相对而言不太发达,社会主义思想比较容易为人民所接受,俄国由来已久的村社制度实际上就可以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只要能在俄国消灭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社会主义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在俄国实现。赫尔岑的这一学说在俄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稍后出现的民粹派运动的理论先声,后来无疑也影响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
人生价值
赫尔岑
能将他的一生联结为一个整体的,能说明其所有行为之逻辑性的,就是别林斯基很早就在赫尔岑身上发现并推崇的那种“思想的力量”。高尔基说过,赫尔岑一个人“就代表整整一个领域,就代表一个思想饱和到惊人地步的国度”。
俄国思想的华章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2013-9-1
《俄国思想的华章》是2013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霍米亚科夫、赫尔岑等。
赫尔岑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1980-11-01
《赫尔岑中短篇小说集》是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赫尔岑。
谁之罪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2021-1-1
《谁之罪》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深刻地揭露批判了专制农织制度的黑暗现实。它通过三个年青主人公恋爱、生活的悲剧,穷根溯源地探究了“谁之罪”的问题,启发读者得出结论:罪恶的魁首就是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畸形的社会生活,就是整个封建专制农奴制度的体系本身。由于作者把反农奴制的主题...
往事与随想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1993-5
《往事与随想(全三册)》是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俄赫尔岑。
钟的秘密心脏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1999-01
《钟的秘密心脏》是1999月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赫尔岑。
谁之罪?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2001-9
《谁之罪?》是200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赫尔岑。
往事与随想
作者名称 赫尔岑
作品时间2009-4
《往事与随想》是俄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者、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叙述的是作者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经历和见闻。巴金从青年时代便喜爱这部书,他曾说:“赫尔岑是我的 ‘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回忆往事,笔含深情;叙写人物,栩栩如生。
查看更多书籍
2.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3.不读书的人就不能算是一个完人。
4.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 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为了个人的不幸。
5.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6.流行都是好的。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7.如果缺乏努力和意志,如果不肯牺牲和劳动,你自己就会一事无成。
8.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准备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