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图书馆 编辑
上海图书馆(Shanghai Library)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是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是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上海图书馆创立于1952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1996年12月上海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截至2015年底,上海图书馆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拥有各类阅览室36个,设有24个机构部门,在编职工751人。图书馆藏有中外文献5600余万册(件), 其中中文古籍线装书约170万余册,善本2.5万种17万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
中文名:上海图书馆
外文名:Shanghai Library
主管部门:上海市文化厅
馆舍类型:综合
建馆时间:1952年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
属性: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08年)
建筑面积:127000 m²
藏品:5500余万册(件)
阅览室:36个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0:30
现任馆长:陈超
图片
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它是一个综合性情报研究和文献服务单位。
1958年,上海图书馆又与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报刊图书馆合并,建成新的上海图书馆。
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省(市)级图书情报联合体。
1996年12月,上海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22年9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正式开馆。
2023年4月23日,阅文集团与上海图书馆日前共同举行“书香上海·阅读全球”主题合作发布会,宣布在去年“全民阅读战略合作伙伴”基础上合作升级,围绕百部网文及IP作品入藏、推出“百部年轻人精品书单”、举办作家沙龙、网文出海等领域深化合作。
发布会上,上海图书馆与阅文集团共同宣布,103部网络文学作品以数字形式入藏上海图书馆,内容横跨网络文学20余年的创作历史,既有《上海凡人传》《上海繁华》《都市赋格曲》等展现时代风貌的上海故事,也有《吾家阿囡》《择日飞升》《巫神纪》等凝聚传统文化底蕴的精品,还有《灵境行者》《黎明之剑》《机动风暴》等融合理性与想象力的科幻作品。
馆藏资源
上海图书馆
截至2015年底,上海图书馆藏有中外文献5600余万册(件), 其中中文古籍线装书约170万余册,善本2.5万种17万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中文期刊19915种,上海地方文献共8454册,上海历史图片21429张。
珍贵古籍
上海图书馆馆藏
特色馆藏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上海图书馆设有上海年华、世博信息、抗战图库、联合国资料、留学指南等特色馆藏栏目。
地方文献
截至2015年底,上海图书馆藏有1985年以后出版的上海主题的文献共8454册,上海历史图片21429张。
中文期刊
截至2015年底,上海图书馆藏有1949年10月后的中文期刊19915种,现刊8574种。
数字资源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图书馆共有数据库539个,其中订购数据库196个,自建数据库10个。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源库、清华同方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读秀、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等。
支撑保障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上海图书馆通过《上图专递》、《竞争情报》、“第i情报”和媒体测评等高层次研究性情报服务项目,为城市发展等领域提供多种决策参考信息。
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图书馆开通了一卡通、“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系统、视障阅览室、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e卡通”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上海年华”数字资源库等现代化服务。
队伍建设
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图书馆在编职工75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9人,副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328人。
机构部门
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图书馆设有党政办公室、工会、团委、妇委会、组织人事处、监察室(审计室)、业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协调辅导处、财务处、行政保卫处、研究室(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读者服务中心、历史文献中心、文献提供中心、会议展览中心、采编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系统网络中心、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出版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典藏中心、公共数字文化研究中心(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24个部门。
开发成果
文献开发
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图书馆通过技术整合改造,在互联网上开放馆藏数字资源:家谱全文3000种,上海年华精品专题图片库4种,古籍善本、刻本50种,民国图书100种,特色老唱片音频10种,网上讲座视频30余部,网上展览20余部。
截至2016年年底,上海图书馆编纂出版《翁氏藏书与翁氏文献》精品文献图录。举办宋刻本《长短经》影印出版首发式。
2018年9月,上海图书馆和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教会新报》(影印本),《中国教会新报》(后称《教会新报》,更名《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中文期刊,该刊是晚清西学东渐的重要媒介和文字载体。
2018年3月,由上海图书馆周德明、黄国荣主编,黄显功策划的大型丛书《上海图书馆藏民国统计资料》出版发行。该丛书全文收录民国时期统计资料894种,共120000余页,分为220册(包括目录提要1册)。
期刊文章
期刊名称 | 文章名称 | 出版年份及卷(期) | 姓名 |
首都图书馆联盟 | 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发展的下一个十年 | 2016(1) | 吴建中 |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 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科技人才发展政策 | 2016(1) | 王萍、温一村、 张耘 |
图书馆杂志 | 国际文化大都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规划 | 2016(1) | 吕玉洁、葛菁 |
图书馆杂志 | 基于PEST分析法的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实践 | 2016(1) | 马春 |
图书馆杂志 | 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综述 | 2016(1) | 曲蕴 |
出版科学 | 基于图书馆数据的出版经营策略探析——以上海图书馆为例 | 2016(2) | 刘娴 |
I am SCIP | Milestone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 2016(2) | 张左之 |
上海信息化 | 美国4D打印出现端倪 | 2016(3) | 陈骞 |
图书馆杂志 | 走向第三代图书馆 | 2016(6) | 吴建中 |
上海人大月刊 |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控烟经验 | 2016(7) | 陆颖 |
上海外事 | 民间外交,文化先行 | 2016(8) | 吴建中 |
图书馆建设 | 特定资料标识和载体类型比较分析 | 2016(9) | 丁建勤 |
科技资讯 |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模式与趋势研究 | 2016(30) | 吴海洲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学术论文
论文集名称 | 论文题名 | 出版年份 | 姓名 |
数字时代文献资源建设新思路 | 公共图书馆环境类西文图书外借流通情况分析与研究――以上海图书馆为例 | 2016年3月 | 倪蓉蓉、庄蕾波 |
数字时代文献资源建设新思路 | 西文学术图书纸电结合采选工作研究 | 2016年3月 | 张建亮 |
数字时代文献资源建设新思路 | 上海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修订及其分析思考 | 2016年3月 | 丁建勤 |
数字时代文献资源建设新思路 | 上海图书馆地方志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 | 2016年3月 | 许涛 |
数字时代文献资源建设新思路 | 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基于上海图书馆数据分析应用情况的研究 | 2016年3月 | 马步遥 |
永远的怀念——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 任继愈:把图书馆办成常青的事业 | 2016年4月 | 吴建中 |
图书馆: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 上海图书馆建设世界级城市图书馆实践探析 | 2016年6月 | 马春 |
图书馆: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 澳大利亚儿童图书馆理事会发展现状及启示 | 2016年6月 | 舒睿 |
图书馆: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 上海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关联分析 | 2016年6月 | 赵鸿强 |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第一辑) | “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简述 | 2016年7月 | 彭梅 |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第一辑) |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其影响 | 2016年7月 | 颜佳 |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年卷) | 绘本阅读推广的意义和策略研究 | 2016年10月 | 舒睿 |
中国索引(第一辑) | 学术会议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研究 | 2016年11月 | 沈立力 |
中国索引(第一辑) | 上海图书馆:数字出版中的史学情怀 | 2016年11月 | 徐华博、彭梅、杨敏 |
翁氏藏书与翁氏文献 | 从翁氏家藏尺牍看咸丰末年安徽战事年安徽战事 | 2016年11月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图书馆杂志》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上海图书馆合办,1982年1月创刊。初为季刊,1987年起改为双月刊,1999年起改为月刊。1997年起,每年增发30万字的“理论学术年刊”,2003年起“年刊”采用书号方式正式出版。2000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1992年以来,《图书馆杂志》连续四次列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1955年3月,上海市图书馆在创刊了《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初期为双月刊,1956年起改名为《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同年下半年起改为月刊,1959年起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自然科学技术版》两刊,一直出版至1966年9月文革开始休刊。1973年复刊时正式改名为《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前期哲社版与科技版合一,1980年又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自然科学技术版》两刊。
《全国报刊索引》收录了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期刊8000种左右,涉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它的内容包括中国与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人大、政协等重大活动、领导讲话、法规法令、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研究、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评论综述以及国际、中国国内的重大科研成果等。
古籍保护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上海图书馆藏有已编古籍130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8万册)、碑帖16万件(其中善本2千余件)、明清近代尺牍11万8千通。
1996年新馆落成,极大改善了古籍庋藏条件,如善本书库已做到恒温恒湿,后来又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藏品制作了楠木盒加以珍藏。1996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图专门成立了抢救历史文献工作组,开始对大量累年积聚成堆的未编文献进行抢救整理。这是历年来上图对古籍所开展的最大规模整理保护工作,前后已持续近十年,且仍未终止,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建成总共800平方米的家谱、碑帖专库;对大批破损家谱及部分碑帖予以修复;编纂出版了反映1万1千余种10余万册馆藏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初步摸清馆藏碑帖家底,其数据库也在制作之中。这不仅使大宗尘封数十年的历史文献得到有效保护,并使之为读者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上图仍有约50万册古籍、2万余件碑帖尚未整理编目,大批虫蛀、残损古籍有待精心修复。囿于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仍将是一场持久战。
1990年~1993年完成了市文化局科研计划项目“自动古籍图书超高频杀虫机”研制,并获得了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1997年又完成了科研项目“用拟除虫菊酯对馆藏图书、资料防蛀方法的研究”,并获得了1997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所获荣誉
2016年,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七部委授予“全国首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
2016年,获的2015年度上海市平安单位称号。
2016年,被授予“2015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2015年,图书馆被上海市科技统计协会评为“上海科技统计先进单位”。
2015年,图书馆所被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评为“2014年度先进集体”。
2015年,图书馆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2013—2014年度“全国文明单位”。
2023年2月,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
2023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形象标识
形象标识
宗旨愿景
宗旨:一视同仁、耐心细致、及时快捷、想方设法。
使命: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
文化活动
截至2018年9月,上海图书馆开展的品牌文化活动有世界读书日、“阅读马拉松”、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市民文化节、上图讲座、上图展览等。
姓名 | 职务 |
---|---|
杨春花 | 党委书记 |
陈超 | 党委副书记、馆长 |
何毅、周德明、刘炜、侯永刚 | 副馆长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1. 读者可凭本人有效的参考阅览、参考外借的上海图书馆读者证,借阅一楼基藏书库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每人每次借阅4册。
2. 读者调阅到所需的资料后,请在综合阅览室阅览。书刊阅毕请归还到出纳台,并换取自己的读者证。每天17:00前,请将所调阅资料及时归还。
3. 参考阅览图书如果当天17:00前没有归还,并将图书带回家,按每本每天5元收取逾期归还费。
4. 请爱护文献资料和一切公共财物,请勿在文献上批注、涂改、折叠、污损、剪切、撕页,勿将文献带出本阅览室,违者按上海图书馆有关规定处理。如读者需要资料复印请在本楼层的复印点复印。 如有特殊需要需自行扫描或拍摄书刊资料时,请到参考咨询台填写《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书》。
5. 请在指定区域使用电源,勿擅自外接电源或充电,注意用电安全。
6. 请将非本阅览区的书刊(含自备书刊)、包袋(大于14*20厘米)、食品等物品存放寄包处。
7. 请遵守“七不”规范,遵守本馆借阅规则,做一个文明读者。
8. 读者如有其他需要,请咨询工作人员,图书馆将竭诚为您服务。
9.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开馆时间
楼层 | 设施名称 | 开馆时间 |
底楼 | 网络学习室(4002室) | 周一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
闭馆期间还书处 | 周一至周日20:30-8:30 | |
一楼 | 互联网服务区、IPAC公共查询目录、自助索书区、中文书刊外借室(4105室)、中文多媒体报纸阅览室(4108室)、盲文阅览室(1135室)、近代文献阅览室(1110室)、地方文献阅览室(1102室) | 周一至周日8:30-20:3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
二楼 | 2楼互联网服务区、中文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4202室)、中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览室(3202室)经济、法律阅览室(4208室)、体育旅游阅览室(4205室)、古籍阅览室(1210室)、家谱阅览室(1213室) | 周一至周日8:30-20:3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
文献保护修复陈列室(1225室) | 周一至周五8:30-11:00、13:00-16:30 | |
三楼 | 3楼互联网服务区、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4302室)、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3302室)、中文参考工具书阅览室(4309室)、创·新空间(1315室) | 周一至周日8:30-20:3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
新阅读体验(4301室) | 周一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数字阅读终端:周一至周日9:00-16:30、国家法定假日9:00-15:30 | |
名人手稿馆 | 周二、周五:下午1:00-4:30 | |
放映室(5304室) | 免证或凭票 | |
VOD点播室(5315室) | 周二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周一不开放) | |
音乐文献阅览室(5317室) | 周二至周日9:00-11:30,13:30-17:00、国家法定假日闭馆 | |
音乐欣赏室(5326室) | 不定期 | |
四楼 | 赠书阅览室/友谊图书馆、外文图书会议录阅览室 | 参考阅览:周一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参考外借:周一13:30-16:30、周二至周日9:00-16:30、国家法定假日:9:00-15:30 |
联合国资料托存区、外文报刊期刊阅览区 | 周一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假日9:00-16:00 | |
外文参考工具书阅览室 | 周一至周日9:00-11:30、13:30-17:00、国家法定假日闭馆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借阅制度
办证制度
申办对象:
成人读者证:年满14周岁的中国公民和外籍人士。
少儿读者证: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申请方法:
申请者持本人的有效证件办理。有效证件包括:二代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或回乡证)、台胞证、军人证、护照(外籍人士)。未满14周岁无身份证者,可持印有身份证号码的户口薄。
功能使用范围:
功能 | 使用说明 |
免证 | 网络学习室、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联合国资料托存区 |
参考阅览 | 上海图书馆所有阅览区、徐家汇藏书楼 |
普通外借 | 外借室、自助借还亭等 |
参考外借 | 基藏书库参考借阅处、外文图书会议录阅览室等 |
注意事项
1.每位读者只能申办一张读者证,可根据个人所需,申请不同的功能。
2.外地和外籍读者,申办参考外借功能,需同时出示上海市长期居住证。
3.普通外借功能,各中心分馆均可办理。其他功能需前往上海图书馆办理。
4.读者证限本人使用,冒用、借用他人读者证,工作人员有权收回。
办证处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30~16:30;国家法定假日:9:00~15:30
借阅规则
1、进入中文书刊外借室,须凭本人持有的具有普通外借功能的有效读者证。
2、每证最多可借图书或期刊共10册,借期28天,可续借一次。逾期归还者须支付逾期费每天0.2元/册。持有逾期图书或逾期费未缴清的读者均不能继续借书,读者需要把已经逾期的书刊归还,并交清逾期费,才能继续借书。
3、借阅时请仔细检查所借书刊,如有破损、缺页等可向工作人员说明,并作技术处理。如书内盖有"书附盘"字样时,请注意查收。请爱护所借书刊及内附光盘(遗失、损坏,每盘5元),不撕页、污损、勾划、书写、调换等。未办理外借手续,不得将书刊带出室外,违者按"书刊资料赔偿规定"处理。
4、请妥善保管读者证,如不慎遗失,应及时去办证处挂失。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读者承担。
5、如欲退证:读者须凭身份证、读者证和押金凭证办理退证手续,领取押金,办证处收回读者证。代退押金者,除出示以上证件,同时还需出示本人身份证。
6、残疾或70岁以上等有特殊情况的读者,如需代借,须书写委托证明。代借时,受托人须出示身份证以及委托人的读者证和委托证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