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朗·施瓦茨 编辑
洛朗·施瓦茨(Laurent Schwartz,1915年3月5日—2002年7月4日),出生于法国巴黎,菲尔兹奖得主,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第七大学原教授。洛朗·施瓦茨于193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数学;1937年至1939年服兵役;1940年8月至1942年底在图卢兹大学获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资助;1943年1月在克莱蒙费朗大学完成博士论文;1944年至1945年在格勒诺布尔大学任教;1945年秋受让·德尔萨特和让·迪厄多内之邀前往南锡大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了七年;1950年在哈佛大学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菲尔兹奖;1952年在阿尔诺·丹柔伊的倡议下从南锡大学转到巴黎大学(索邦)任教;1957年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施瓦茨的学生莫里斯·欧丁(Maurice Audin)被捕并惨遭杀害,施瓦茨为此事奔走呼吁,引起广泛关注;1958年成为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教授;1959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60年因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被解除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教职;1963年重新获得任命;1966年与萨特等人成立“越南全国委员会”,抗议美国对越南的战争;1968年8月应邀访问北越三周,会见了胡志明等领导人;1979年12月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施瓦茨成立“阿富汗国际局”,担任主席,谴责苏联的侵略;1980年离开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加入巴黎第七大学;1983年从巴黎第七大学退休;2002年7月4日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87岁。洛朗·施瓦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泛函分析。
中文名:洛朗·施瓦茨
外文名:Laurent Schwartz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915年3月5日
逝世日期:2002年7月4日
毕业院校:克莱蒙费朗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0年获得菲尔兹奖197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1926年,11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在父亲的帮助下康复。
193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学习数学。
1937年—1939年,服兵役。
1940年8月—1942年底,在图卢兹大学获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语:Caisse National des Sciences )资助。
1943年,获得法国科学研究援助(ARS,法语:Aid à laRecherche Scientifique)奖学金资助(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年1月在克莱蒙费朗大学完成博士论文,题目为《实指数函数和的研究》(Étude des sommes d'exponentielles réelles)。
1944年—1945年,在格勒诺布尔大学任教,期间提出了“广义函数”(distributions)的概念。
1945年秋,受让·德尔萨特(Delsarte)和让·迪厄多内(Dieudonné)之邀前往南锡大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了七年。
1950年,在哈佛大学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菲尔兹奖。
1952年,在阿尔诺·丹柔伊(Denjoy)的倡议下从南锡大学转到巴黎大学(索邦)任教。
1957年,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施瓦茨的学生莫里斯·欧丁(Maurice Audin)被捕并惨遭杀害,施瓦茨为此事奔走呼吁,引起广泛关注。
1958年,成为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教授。
1959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60年,因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被解除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教职。
1963年,重新获得任命。
1966年,与萨特(Sartre)等人成立“越南全国委员会”(NCV,National Committee for Vietnam),抗议美国对越南的战争。
1968年8月,应邀访问北越三周,会见了胡志明等领导人。
1973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1975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正式院士。
1979年12月,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施瓦茨成立“阿富汗国际局”(IBA,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Afghanistan),担任主席,谴责苏联的侵略。
1980年,离开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加入巴黎第七大学。
1983年,从巴黎第七大学退休。
2002年7月4日,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87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洛朗·施瓦茨的工作为偏微分方程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1944年至1945年间,他提出了分布理论,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数学界的Heaviside函数和Dirac的δ函数这两个问题。他的的分布理论在此后数十年里推动了数学分析的发展,启发了后来的数学家,如1962年获得菲尔兹奖的Lars Hörmander。这一理论为现代数学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版机构 |
---|---|---|
1950年 | 《分布理论》(Théorie des distributions) | 赫尔曼(Hermann)出版社 |
1981年 | 《法国的教育和科学发展》(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France) | —— |
1997年2月 | 《一个与世纪抗争的数学家》(Un Mathématicien aux prises avec le siècle) | 雅各布·奥迪尔出版社(Editions Odile Jacob) |
参考资料: |
学术交流
演讲时间 | 大会名称 |
---|---|
1949年 | 第一届加拿大(温哥华)数学大会 |
1950年 | 国际数学家大会 |
1954年 | 英国数学学会全体会议 |
参考资料: |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洛朗·施瓦茨培养的杰出学生包括伯纳德·马尔格朗日、雅克-路易·利翁斯、弗朗索瓦·布吕阿、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
毕业时间 | 学生姓名 | 毕业学校 |
---|---|---|
1953年 | Alexander Grothendieck | 亨利·庞加莱大学第一校区 |
1954年 | Jacques-Louis Lions | 亨利·庞加莱大学第一校区 |
1955年 | Bernard Malgrange | 亨利·庞加莱大学第一校区 |
1957年 | Georges Glaeser | 亨利·庞加莱大学第一校区 |
1958年 | J. François Treves | 巴黎第四大学—索邦大学 |
1963年 | André Martineau | 巴黎大学 |
1963年 | Martin Zerner |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
1965年 | Paul Krée | 巴黎大学 |
1969年 | Louis Boutet de Monvel | 巴黎大学 |
1969年 | Henri Hogbe-Nlend | 波尔多第一大学 |
1969年 | Erik Thomas | 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分校 |
1971年 | Andre Unterberger | 巴黎第七大学 |
1973年 | Bernard Maurey | 巴黎第七大学 |
1976年 | Bernard Beauzamy | 巴黎第七大学 |
1977年 | Gilles Pisier | 巴黎第七大学 |
1981年 | Ali Ustunel | 巴黎第六大学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分校 |
参考资料: |
研究理念
洛朗·施瓦茨认为:“要想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就必须克服禁忌和打破传统。如果你不敢于颠覆,就无法取得进步。”(To discover something in mathematics is to overcome an inhibition and a tradition. You cannot move forward if you are not subversive)。
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50年 | 菲尔兹奖 | 国际数学家大会 |
1955年 | 巴黎科学院奖 | 巴黎科学院 |
1960年 | 洪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洪堡大学 |
1962年 |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
1964年 | 巴黎科学院奖 | 巴黎科学院 |
1972年 | 巴黎科学院奖 | 巴黎科学院 |
1975年 |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 法兰西科学院 |
1981年 | 隆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隆德大学 |
1981年 | 特拉维夫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特拉维夫大学 |
1985年 | 蒙特利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蒙特利尔大学 |
1993年 | 雅典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雅典大学 |
参考资料: |
家庭背景
洛朗·施瓦茨出身于犹太家庭,父亲Anselme Schwartz是一名外科医生,母亲Claire Debré是一位拉比的女儿。洛朗·施瓦茨的父母都是无神论者,并将孩子们培养成无神论者。母亲那边的家族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如母亲的兄弟Robert Debré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始人,表兄Michel Debré曾任法国总理。数学家Jacques Salomon Hadamard与母亲Claire Debré的母亲的一个姐妹结婚。两个弟弟Daniel(1917年出生)和Bertrand(1919年出生)。
成长教育
洛朗·施瓦茨11岁时患小儿麻痹,虽然几个月后康复,但此后体质一直较弱。洛朗·施瓦茨中学时期在数学、希腊语和拉丁语方面表现出色,曾在全国拉丁语竞赛中获第一名,翻译竞赛中获第四名。面临是学习古典语言还是数学的抉择。
洛朗·施瓦茨在母亲和舅舅的建议下,放弃拉丁语,选择学习数学和哲学,并在这两个科目的高中会考中都取得好成绩。洛朗·施瓦茨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师从世界顶尖数学家。深受概率论和泛函分析大师Paul Lévy的影响。
婚姻家庭
洛朗·施瓦茨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期间爱上了Paul Lévy的女儿Marie-Hélène,1935年订婚,1938年结婚。1953年,洛朗·施瓦茨的妻子Marie-Hélène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由Georges Valiron担任答辩人,10年前他也是Laurent Schwartz的论文答辩人。
1943年,洛朗·施瓦茨的儿子Marc-André出生,后来成为作家和诗人,1971年自杀身亡。1947年女儿Claudine出生,后来成为数学家,1971年与数学家Raoul Robert结婚。
兴趣爱好
洛朗·施瓦茨酷爱收集蝴蝶标本,一生收藏了2万多个标本。
政治活动
洛朗·施瓦茨大学期间参与左翼政治活动,支持共产主义和托派,后对斯大林和苏联感到失望。洛朗·施瓦茨反对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军事行动,签署了“121人宣言”,支持军人不服从命令。因此被取消在理工学院的职位。
洛朗·施瓦茨反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和俄罗斯对车臣的战争。洛朗·施瓦茨的政治立场导致儿子Marc-André遭法国民族主义者绑架,留下终身创伤,最终自杀身亡。
他(洛朗·施瓦茨)善于清晰、准确地阐述,是这方面的大师(he is a master of clear, precise exposition)。(英国数学家George Temple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