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式建筑 编辑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哥特式建筑影响了后世很多建筑的风格,也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设计灵感,在建筑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建筑代表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中文名:哥特式建筑
外文名:Gothic architecture
别名:歌德式建筑
发展:12~16世纪
建筑特色: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发展脉络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便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哥特式建筑
关于哥特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2种:一种是瓦萨里的说法,源于哥特人的入侵,后来人们便用“哥特式”来形容这种风格的建筑,并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种是以英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建筑风格是由十字军东征传入欧洲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圣丹尼教堂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
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 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
19世纪初期,英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对哥特式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认为这种风格才是能够抗衡文艺复兴风格的唯一手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哥特式风格建筑开始出现在英国各地:18世纪英国哥特文学的先驱沃波尔(H.Walpole)在1749—1790年间把位于萨里郡草莓山(Strawberry Hill)的17世纪家宅改造为一座哥特式小城堡;建筑师怀亚特(J.Wyatt)受哥特小说家贝克福德(W.Beckford)委托,在1796—1807年间设计修建了作为私宅的方特希尔修道院(Fonthill Abbey)。
哥特式复兴在1850—1880年进入全盛时期,英国涌现了许多以哥特式为设计灵感的建筑师,如斯特里特(G.E.Street)、巴特菲尔德(W.Butterfield)等。他们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英国教会大兴土木、改造教堂的需求。仅在1840—1873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有大约七千多座大教堂和小教堂被修复,这一数字约为同期新建教堂的三倍。
传播与变异
法国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地。 法国哥特建筑的特点是它们的高度和垂直感,这一点也强烈影响了德国和比利时。与英国哥特教堂的多样化相比, 法国的主教堂都趋向于外在形式统一。它们结构紧凑,有的有着突出的翼部和小礼拜堂,有的则没有。西立面高度 一致地在玫瑰花窗下拥有三个入口,并总是有两座塔,不过有些在翼部也有塔。教堂东面是带有回廊的多边形,有 的会有一些放射状分布的小礼拜堂。在法国南部,许多教堂是没有翼部,有的甚至没有侧廊。
英国
威廉一世回到英国即位后,引入了很多法国习惯,也带来了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出现了多种筋梁结构的穹顶,例如伞形、扇形、葱形等。 英国哥特建筑的特色在于其极端的长度,并且其内部对于水平方向的强调看起来甚至多过垂直方向。同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国的主教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形式。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时期修建并且有着不同的风格,未尝试在形式上的统一,这一点是很普遍的。英国的哥特主教堂袖厅比较长,有些有两个袖厅,如同四肢摊开。正面,门的意义并不像在法国那样重要,公理会的入口通常位于一侧。玫瑰花窗不会在正面的大窗户上体现,而是出现在袖廊的山墙。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几乎总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并带有塔尖。在英国,教堂东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会呈现不同的形式。
德国和中欧
在德国、波兰、捷克和奥地利等有着罗曼式建筑传统的中欧国家,其特点也影响了这些地方的哥特建筑,尤其体现在庞大的尺寸和巨大的尖塔上。这些哥特式教堂的东西两面均普遍采用法国样式,但塔异常高大,并且往往带有地域特色的网孔塔尖。由于塔的尺寸,建筑的正面显得狭窄而拥挤。像法国一样,德国的主教堂没有特别突出的翼部,但德国哥特式主教堂的内部空间宽敞开放,即使是在有着大量法国式教堂的科隆也是如此。
西班牙
巴塞罗那 圣家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正式名称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享誉欧洲。
亚眠主教堂
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埃克塞特大教堂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
科隆主教堂
科隆大教堂
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乌尔姆主教堂
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
发展历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
锡耶纳主教堂
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