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雷西博天文台 编辑
阿雷西博天文台(英文:Arecibo Observatory),有世界上第二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位于波多黎各。由史丹佛国际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康奈尔大学管理。该望远镜直径达305米。阿雷西博望远镜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只能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2020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认,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平台一夜之间坍塌,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中文名:阿雷西博天文台
外文名:Arecibo Observatory
管理单位:康奈尔大学
地理位置:位于美国海外属地波多黎各
图1:“阿雷西博信息”
用二进制表示的1-10十个数字;
DNA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序号;
核苷酸的化学式;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人的外形;
太阳系成员的简单信息;
望远镜的口径和波长。
阿雷西博望远镜向球状星团M13发送信息的原因是其中的恒星分布比较密集,被地外智慧生命接收的可能性较大。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其壮观的外形而受到影视作品的青睐。007系列《黄金眼》和电影《接触》的部分场景是在这里拍摄的。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1959年美国康内尔大学的天文学家柯康尼和毛里森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先驱性的论文中提出,利用现有的设备,在1420兆赫频率附近搜寻地外文明的建议,得到了强烈的反映。1960年,美国开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搜寻地外文明的奥兹玛计划以及第二期奥兹玛计划,利用比较小的射电望远镜在21厘米波段,对662颗离地球较近的类太阳恒星进行监测,希图接收到地外文明发来的无线电波信号,没有成功,因此美国不得不在以后的后来的“高分辨率微波巡视”计划中使用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对100光年以内的800多颗类太阳恒星进行监测,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为了主动与地外文明联系,1974年,美国用阿雷西博雷达曾向武仙座M31球状星团发电报,告诉“武仙座”的智能生物,关于太阳系,氢、碳、氮、氧、磷五种重要元素,人类生命、人体形状和高度、地球上的人口等信息。电报是用是二进制的系列脉冲写的,以每秒10个字的速度发出,它以光速传播,达到目的地要2400年,如果收到后立即给地球回电,地球人也要在4800年以后才能收到。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80%的工作时间用于射电天文观测,大气研究占15%,剩下的5%用于雷达天文学的研究。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和雷达,建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利用了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形,用其中的尺度合适、比较对称的碗形大坑作为底座,减少了造价和技术难度。
这个射电望远镜于1963年建造,主反射面是球面,原来的天线是金属网,最短只能工作在50厘米波段。1972~1974年改建,由38778块金属板拼接而成,使工作波段达到5厘米。1980年以后,又进行了一次改建,把天线直径扩大到366米。1997年的改造使观测频率范围扩展为波长6米到3厘米,使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更多的分子谱线。球面天线直径305米,深508米,由固定在石灰岩中的钢索网支撑。固定在地面上的天线可以做得很大,其缺陷是不能通过转动天线来对准处在不同天区的射电源和进行跟踪。球面天线与抛物面天线不同,没有主光轴,可以接收来自较大角度范围的天体射电波,借助馈源的移动可以在相当大的天区范围(约20°)扫描或跟踪。来自天体的射电波不能像抛物面那样聚集到一个点上,而要采取比较复杂的改正镜或线性馈源的方法来收集能量。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博天文台钢缆断裂
阿雷西博天文台坍塌
12月3日,媒体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认,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平台一夜之间坍塌,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事发时的视频。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报道,当时三座吊塔上的残余钢缆无法支撑重约900吨的仪器平台,导致整个平台坠落在直径为305米的反射面板上,至此阿雷西博彻底结束了观测寿命。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 alt="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cefc1e178a82b9014a90bff1d2c7be773912b21b4194?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