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编辑
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建立于1941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办学,首任院长李书田。1941年12月20日开学上课。学院将这一天定为成立纪念日。
中文名: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院长:李书田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北校区花溪大道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建校时间:1941年9月
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级人才为之服务。与此同时,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的9所高等学校,即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大夏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乡政学院、私立湘雅医学院(迁入贵州后改为国立)、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中正医学院、私立之江大学,从1937年7月后陆续迁入贵州。另有12所军事院校也相继迁入贵州。大量学校内迁和大批知识分子流入贵州,使贵州一时群英荟萃,人才鼎盛,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达数百人,为贵州设立一所综合大学准备了师资条件。
1937年,贵州有中学32所,学生不足万人。到1945年,内迁的和在贵州新成立的国立中学19所,其他中学发展到128所,学生增加到29522人(其中办高中的学校从3所增至38所)。同时大批流亡学生也涌入贵州,为设立一所大学准备了较充足的生源。
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在贵州设立一所大学,一方面为本省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为流亡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有鉴于此,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于1939年冬有“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建(即抗战建国)人才”之提案。
1941年1月,叶秀峰来黔。2月,筹委会借省政府职员消费合作社社址为临时办公处,正式开始筹备工作。国立贵州农工学院筹备之初的首要问题是选择校址,经过一个多月的多处勘测,最后择定贵筑县(今花溪区)花溪镇西南为校址。校址界限勘定在花溪中正公园(今花溪公园)以南,贵惠路以西,杨家山以北,马路寨以东,纵约1500米,横约1000米,面积2820余亩。经勘测绘成《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基地图》报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征购。拟征土地,荒山占40%以上,以约1400亩为实习农场,200余亩为农作物病虫害实验地,其余1220亩为建设校舍、实习工厂、体育场地等之用。5月,第一批选定校园用地1064亩。6月,省政府派省教育厅长欧元怀、民政厅长谭克敏、建设厅厅长等到花溪,与叶秀峰、贵筑县官员等共同勘划地界,确定校址,并在基地图上签字认可。接着贵筑县政府发出布告,开始办理第一批土地征购手续。8月,由筹委会派员与贵筑县政府、乡、村有关人员一起树立界碑,以地价92万元(国币)征购第一批土地,经费由国民政府行政院拨给,到10月底办完首批土地征用手续。
1941年2月,筹委会在择定校址的同时,向教育部呈报了国立贵州农工学院组织大纲。在系科设置方面,农科类设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三学系,工科类设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电工程三学系,并附设一个先修班。经教育部同意,先修班先行招生,聘张振宇为先修班主任,同时聘周厚复为教务主任,于鉴生为总务主任,朱元懋为秘书。3月,先修班招生3个班(共180名)并开始上课,教室设在花溪镇营上白云寺中,同时租用该寺左边的民房作女生宿舍,右边的民房作办公室和食堂,男生宿舍设在杨家山。聘潘兆兰、赵继善、董敏几、曾广典、王殿球等为先修班教师,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课程。7月第一期先修班学生结业,择优40名升入农工学院本科学习。4月,筹委会由贵阳迁到花溪校址内办公。同月,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到校视察,检查学院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8月,以国立贵州农工学院的名义在贵阳、重庆和湖南的沅陵招收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电工程6学系新生170名(农业化学系未招到新生)。同时在林场(今兽医院一带)修临时房舍4栋,其中砖瓦平房2栋,为教职员宿舍,木板平房2栋,为教室。至此,完成各项筹备工作
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