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 编辑

一项国际太空合作计划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国际空间站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共同运营。2020年8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声明称,国际空间站发生轻微漏气,泄漏点可能在美国舱段,漏气没有对驻站成员或国际空间站构成威胁。10月14日,俄罗斯载人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11月18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表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已经在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裂缝处打上了“补丁”,以此来阻止空气泄漏。2021年6月7日,俄罗斯太空探索机构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说,如果美国不取消对俄罗斯“进步”火箭航天中心和俄罗斯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的制裁,俄罗斯将在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并将建造自有空间站。2022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计划在2031年摧毁国际空间站(ISS),残骸将沉入南太平洋的无人区“尼莫点”(Point Nemo)。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国际空间站

外文名: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俄文)国際宇宙ステーション(日文)

参与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空间局

质量:419725 kg

长度:110 m

宽度:88 m

加压空间:916立方米

近地点:400.2 km (248.7 mi)

远地点:409.5 km(254.5 mi)

轨道周期:92.65分钟/圈(15.54圈/天)

轨道倾角:51.64 度

退役时间:2028年,预计2024年

建造历程

编辑

参与国家

图1 国际空间站站徽图1 国际空间站站徽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最初的大体分工是:

美国研制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节点-1舱、气闸舱、夯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

俄罗斯研制多功能货舱、服务舱、万向对接舱、对接段、对接与储存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和2个研究舱。

欧洲研制试验舱、自动转移飞行器及节点舱-2、3。

意大利研制3个多用途后勤舱。

日本研制试验舱,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暴露设施和试验后勤舱组成。

加拿大负责研制移动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空间站遥控操作机器人系统――加拿大机械臂-2、移动基座系统和专用灵巧机械手。

巴西提供一些特殊试验设备。

空间站计划装配13个增压舱,其中6个是用于科学试验的研究舱,1个是为空间站提供初始推进、姿控、通信和存储功能的多功能货舱,以及3个对接用的节点舱。

建造阶段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8年),主要进行了9次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第二阶段(1998-2001年),初期装配阶段。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首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发射成功。1998年12月4日,美国团结号节点舱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并于12月7日与曙光号成功对接。第2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成1个具有载3人能力的初期空间站。第三阶段(2001年-2006年),最终装配和应用阶段。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基本参数

图2 国际空间站 图2 国际空间站

表1 国际空间站基本参数

加压模块长度

240英尺(73米)

桁架长度

357.5英尺(109米)

太阳能电池阵列长度

239.4英尺(73米)

质量

925,335磅(419,725公斤)

可居住体积

13,696立方英尺(388立方米),不包括对接飞船体积

加压体积

32,333立方英尺(916立方米)

加上毕格罗可扩展活动舱(BEAM)后总加压体积

32,898立方英尺(932立方米)

发电量

8个太阳能电池阵列提供75至90千瓦的功率

计算机代码

约230万行

主要结构

图3 国际空间站装配状况 (至2011年5月为止)图3 国际空间站装配状况 (至2011年5月为止)

国际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其总体布局如图3所示。大体上看,国际空间站可视为由两大部分立体交叉组合而成:一部分是以俄罗斯的多功能舱为基础,通过对接舱段及节点舱,与俄罗斯服务舱、实验舱、生命保障舱、美国实验舱、日本实验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对接,形成空间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美国的桁架结构上,装有加拿大的遥操作机械臂服务系统和空间站舱外设备,在桁架的两端安装四对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这两大部分垂直交叉构成“龙骨架”,不仅加强了空间站的刚度,而且有利于各分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仪器工作性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航天员出舱装配与维修等。

主要舱段

编辑

发射信息

表2 国际空间站各舱段发射信息

舱段名称

代号

发射时间

对接时间

曙光号功能货舱

FGB

1998-11-20

-

团结号节点舱

NODE1

1998-12-04

1998-12-07

星辰号服务舱

CM

2000-07-12

2000-07-26

命运号实验舱

LAB

2001-02-08

2001-02-10

寻求号气闸舱

A/L

2001-07-12

2001-07-15

码头号对接舱

CO1

2001-09-15

2001-09-17

和谐号节点舱

NODE2

2007-10-23

2007-10-26

哥伦布号实验舱

COL

2008-02-07

2008-02-12

货运模块(希望号首个模块)

ELM-PS

2008-03-11

2008-03-14

希望号实验舱

JEM

2008-06-01

2008-06-03

搜寻号小型研究模块

MIM2

2009-11-10

2009-11-12

宁静号节点舱

NODE3

2010-02-08

2010-02-12

穹顶号观测舱

cupola

2010-02-08

2010-02-12

黎明号小型研究模块

MIM1

2010-05-14

2010-05-18

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

PMM

2010-05-24

2011-03-01

实验舱

BEAM

2016-04-10

2016-04-16

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

MLM

2021-07-21

2021-07-29

码头号节点舱

/

2021-11-24

2021-11-26

国际空间站结构分解图(截至2021年11月5日) 国际空间站结构分解图(截至2021年11月5日)

俄罗斯

1.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

曙光号(Zarya)功能舱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曙光号重量为24.2吨(其中包括4.5吨燃料),长13米,内部容积约72立方米(可用面积为40平方米)。它可以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连续飞行430昼夜。

命名由来:Zarya名字源于俄语Заря́,用英语解释是dawn,Sunrise的意思。“曙光”号功能舱源于俄罗斯当年为“礼炮”号空间站所研制的TKS飞船,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命名为“Zarya”的含义在于此功能舱的发射标志着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时代的到来。

2.星辰号服务舱 (Zvezda)

星辰号(Zvezda)服务舱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星辰号长13米,重19吨,由过渡舱、生活舱和工作舱等3个密封舱,和一个用来放置燃料桶、发动机和通信天线的非密封舱组成。生活舱中设有供宇航员洗澡和睡眠的单独"房间",舱内有带冰箱的厨房、餐桌、供航天员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 星辰号发射之后,对接的3个舱段和辅助设备组成了质量为73吨、运行在397千米、倾角为51.6度的轨道上的空间联合体,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命名由来:Zvezda 源于俄语 Звезда,用英语解释是“star”的意思。该舱基本框架结构被称为“DOS-8”,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计划建造的“和平号-2”(Mir-2)空间站的核心,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星辰”号服务舱常被称为“Mir-2”。1999年初,俄罗斯正式将其命名为“星辰”号。

莫斯科时间2021年7月29日16时29分06秒(北京时间21时29分06秒),“科学”号实验舱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成功对接。数据显示,空间站和实验舱各系统工作正常。

3.码头号对接舱(Pirs)

码头号(Pirs)对接舱由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研制,重约4吨,体积为13立方米,于2001年9月15日发射。舱外有1mm厚的微流星防护板和多层隔热材料。共有2个对接口,1个主动对接口和1个被动对接口,主动对接口与星辰号服务舱对接,被动对接口留给联盟飞船和进步飞船等对接。对接舱的一侧还有一个隔舱,当航天员穿上宇航服,调节好隔舱中的气压后,就可以打开隔舱门进行太空行走,出舱舱门直径为1000mm。 码头号有助于增加国际空间站与地面间的货物、人员运输。

2021年7月26日,俄罗斯“码头号”(Pirs)舱段由“进步号”货运飞船从国际空间站拖走,在随后的大气再入过程中被烧毁。近20年来,它作为气闸舱,支持开展了52次太空行走,并充当了“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口。

4.搜寻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

Poisk 或翻译为“探索”号实验舱

搜索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于2009年11月10日发射,为舱内和舱外的基础和应用实验和研究提供支持,在停靠到星辰号服务舱后为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等提供对接口。可作为气闸舱提供2个航天员的出舱口。在密封舱内为实验设备和货物存储提供2立方米的可用空间,它还有2个基准点用于安装舱外实验载荷及货物,在其密封舱内可储存870kg的货物。

“探索”号实验舱

2023年8月10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消息,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普罗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佩捷林10日凌晨完成了2023年第五次太空行走任务,两人出舱6小时35分钟后安全返回空间站。

5.黎明号小型研究模块(Rassvet)

黎明号(Rassvet )小型研究模块在2010年5月由美"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运送至国际空间站。黎明号实验舱长约7米,重约7.8吨,主要用于科学实验。

6.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Nauka)

2021年7月29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发表声明说,俄“科学”号(Nauka )多功能实验舱当天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7.码头号节点舱(Prichal)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6日18时19分,载有“码头(Prichal)”号节点舱的俄罗斯进步M-UM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8.俄罗斯舱段“星辰”号服务舱

莫斯科时间2024年2月15日6时25分(北京时间11时25分),“进步MS-26”货运飞船搭乘“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随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预计飞船将于17日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星辰”号服务舱对接。

美国

1.团结号节点舱 (unity node module)

团结号(Un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舱体长5.49米,直径4.57米,重11612千克,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命名由来:由于该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因此也常被称为“节点1”(Node 1)。根据NASA国际空间站计划主任兰迪·布林克利的解释,“Unity”这个名字代表了NASA、波音还有全世界国际空间站团队的共同努力,反映了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国际合作。

2.命运号实验舱 (destiny laboratory module)

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是NASA在1974年2月“空间实验室”(Skylab)退役后的第一个永久性运作的在轨实验室,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形似圆筒,长9.3米、直径4.3米,重13.6吨。于2001年2月与团结号节点舱顺利对接。命运号实验舱是美国进行微重力科学与研究的场所,包括材料加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实验、流体试验和地球科学等。

3.寻求号气密舱(Quest)

寻求号(Quest)气闸舱是国际空间站主要的气闸舱,由美国于2001年7月14日发射升空的。气闸舱的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活动前穿戴航天服的场所。寻求号被连接到空间站之前,俄罗斯航天员只能在星辰号服务舱内穿戴航天服,美国航天员只有在有航天飞机停靠的情况下,在航天飞机里穿戴航天服。寻求号气闸舱能同时兼容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穿戴使用航天服。

4.和谐号节点舱(Harmony)

和谐号(Harmon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3个节点舱中的第2个,于2007年10月23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在国际空间站所起的作用是把美国“命运”号实验舱和后来送入太空的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号空间实验舱、日本“希望”号空间实验舱连接在一起。

命名由来:之前被称为“节点2”舱,2007年3月15日更名为“和谐”号。这个名字源自于一个名叫“节点2挑战”的校园竞赛,来自全美32个州的2200多名高中生参加了这个竞赛。这个竞赛要求参与学生学习国际空间站知识,制作比例模型,并解释自己所取名字的含义。最后六个不同的学校提交了“Harmony”这个名字。由NASA教员、工程师、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评选小组选定这个名字,并解释称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国际空间站国际合作的精神,还形象地表现出“和谐”号节点舱在国际空间中所担负的把各合作伙伴的实验舱连接在一起的职责。

5.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

宁静号(Tranquil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3个节点舱,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为NASA建造,长约7米,直径约4.5米,在轨重量约18,160千克。宁静号能够为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以及包括氧气生成器、水循环系统、废物清理-卫生维护系统和“科尔贝尔”跑步机等在内的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提供额外的空间。与宁静号节点舱相连的“瞭望塔”观测舱是国际空间站机械臂的控制站,长约1.5米,直径约2.96米,在轨重量约1882千克。观测舱四周有6个窗口,顶部有1个窗口,能够帮助航天员以一个全景的角度观察地球、宇宙星体以及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飞船,窗口能抵御空间碎片的撞击。“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观测舱于2010年2月8日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被运往国际空间站。

命名由来:宁静号节点舱在2009年4月之前一直被称作“节点3”,名字源自于NASA所举办的征名活动——“帮节点3取名”。活动期间,公众可登陆NASA官网参与活动,可选择NASA提供的4个名字中的其一,也可以建议自己认为合适的名字。2009年3月20日活动截止时,NASA收到数千个提议,“Tranquility”是建议次数最多的前十名之一。在经过评选之后,曾经作为国际空间站第14和第15远征考察团成员的女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在一档晚间电视节目中宣布“节点3舱”被命名为“宁静”(Tranquility)。NASA空间运行部副主任比尔·格斯登迈尔表示选取“Tranquility”这个名字与纪念“阿波罗”—11有关。40年前的7月,“阿波罗”—11飞船在月球上的静海(Sea of Tranquility)登陆,“Tranquility”与探索和月球有关,同时“Tranquility”也象征了空间站的国际合作精神。

6.穹顶号观测舱(穹顶舱)

该舱由ESA研制但属于NASA,它为机械臂操作提供直接视角,并可看到航天飞机有效载荷设备区域。

7.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

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由意大利研制,价值1.6亿美元。它是一个由金属铝制成,长21英尺(约为6.4米)、直径为15英尺(约4.6米)的圆筒,分为16个货箱,能携带9.1吨货物。后勤舱可重复使用,其功能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必需的物资,再将空间站上的废弃物带回地面。莱昂纳多后勤舱于2001年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意大利航天局根据与NASA的协议建造了前三个“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2010年3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携带莱昂纳多后勤舱执行最后一次货运任务。返回地面后,莱昂纳多后勤舱进行了改装,具备了更好的碎片防护功能,并能使航天员更容易使用其内部的设备,并更名为“永久性多功能舱”。

命名由来:该舱是由意大利制造的多用途后勤舱(MPLM),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命名。

8.毕格罗可充气活动模块(BEAM)

BEAM由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毕格罗航天公司生产。该模块由柔软的、可折叠的适应太空严酷环境的纤维构成,重达1.4吨。由铝和可折叠的特殊面料制成,在飞行时会被压缩起来,形成一个长2.4米、直径2.36米的“大包裹”。与空间站对接后,长度和直径分别会增加到3.7米和3.2米,内部空间将从3.6立方米扩展到16立方米,与一间小型卧室大小相当。

与金属制成的传统太空舱相比,充气式太空舱的优势是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也更为便宜。由于在运输的过程中可大幅缩小体积,这种太空舱能为火箭省出大量的空间,这也意味着可以节省燃料和降低发射成本。按照计划,BEAM将会在空间站上停留两年,在此期间,宇航员每年会进入其中数次,安装仪器设备、收集数据并对其状态做出评估,但不会在这个充气舱内居住。

欧洲

哥伦布实验舱

哥伦布实验舱是继美国命运号之后的第二个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它由欧洲10个国家的40家公司共同参与制造,是欧空局最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哥伦布”实验舱装备有多种实验设备,能开展细胞生物学、外空生物学、流体和材料科学、人类生理学、天文学和基础物理学等多方面的实验,其使用寿命至少10年。

日本

希望号实验舱

日本实验舱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命名为“希望”号,日语为Kibō(Hope),意为希望。“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对国际太空站的贡献,由JAXA于2001年9月制造完成,也是国际太空站上最大的舱组。“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座连接到空间站上的载人太空舱,是日本的载人航天器。

“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首个载人航天设施,最多可容纳4人。它由舱内保管室、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舱外集装架、机械臂和通信系统6大部分组成。舱内保管室主要作为保管仓库使用,室内有实验设备、维修工具、实验材料以及万一仪器出现故障时供替换的设备。舱内实验室是一个外径4.4米、内径4.2米、长11.2米的圆筒状设备。实验室内的气体成分和地表大气几乎相同,保持着1个标准大气压以及便于宇航员活动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宇航员可以身穿普通衣服在实验室内工作。舱外实验平台可利用宇宙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条件进行地球观测、通信、材料实验等研究。 舱外集装架是向舱外实验平台运送以及回收实验设备的过渡平台。机械臂分主臂和子臂两大部分,主臂可抓起7吨重物。宇航员可在舱内实验室里利用监视器,通过操纵台控制机械臂工作。希望号实验舱在日本设计和组装完毕之后被运送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然后其各部件由美国航天飞机分3次运往国际空间站,并在太空完成组装。实验舱的第一部分——保管室于2008年3月11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载先期运往国际空间站。

运输方式

编辑
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

联盟号载人飞船由俄罗斯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研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并定期升级。 联盟号可以独立支持三名机组乘员长达5.2天,并在国际空间站停靠200天。 该飞船具有自动对接系统,可以自动驾驶或由机组乘员手动驾驶。 联盟号负责乘员和货物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运输。

表3

发射质量

7190 kg

返回模块

2900 kg

轨道模块

1300 kg

推进模块

2600 kg

可运输货物质量

2人乘组时230 kg;3人乘组时170 kg

长度

7 m

最大直径

2.7 m

居住舱直径

2.2 m

太阳能电池板长度

10.6 m

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

进步号货运飞船是由俄罗斯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研制,是基于联盟号设计的货运补给飞船,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推进剂、水和天然气。 停靠在国际空间站后,推进器可以帮助国际空间站升到更高的轨道高度,并控制国际空间站的方向。 通常情况下,每年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四次进步号飞船。 进步号可以自动驾驶或由机组乘员手动驾驶。进步号在装满国际空间站产生的垃圾之后,在再入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焚烧。 在自主飞行(最多30天)期间,进步号可以作为开展空间实验的研究实验室。

表4

发射质量

7440 kg

货物运载能力

2250 kg

长度

7.4 m

最大直径

2.7 m

太阳能电池板长度

10.7 m

加注推进剂

870 kg

推力

2942 N

日本HTV货运飞船

HTV货运飞船是JAXA专门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研发、由三菱重工制造的非载人货运飞船。使用空间站远程操纵系统(SSRMS)停靠在国际空间站。 HTV货运飞船能够在其内部的加压载体和外部非加压载体中携带物流材料,可以运送货物、天然气和水。 HTV货运飞船在装满国际空间站产生的垃圾之后,在再入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焚烧。

表5

长度

9.2 m

最大直径

4.4 m

发射质量

16500 kg

货物运载能力

5500 kg

美国航天飞机

1998年12月4日-2011年7月21日期间,NASA的三艘航天飞机——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帮助建造了国际空间站,并运送了大部分国际空间站舱段和主要部件,是一种能够重复使用的运输方式。

表6

长度

37.2 m

高度

17.3 m

翼展

23.8 m

标准质量

104000 kg

货物运载能力

16000 kg

欧洲ATV货运飞船

ATV货运飞船是欧洲宇航防务集团研制的一种自动后勤补给飞船,可以运送货物、大气、水和推进剂。 货物卸载后,重新装载垃圾和废品,与空间站脱离,在再入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焚烧。2008年3月-2015年2月期间共发射了五艘ATV货运飞船,分别是:Jules Verne,Johannes Kepler,Edoardo Amaldi,Albert Einstein和GeorgesLemaître。

表7

发射质量

20750 kg

货物运载能力

7667 kg

长度

10.3 m

最大直径

4.5 m

太阳能电池板长度

22.3 m

推力

1960 N

美国“龙”飞船

“龙”飞船是由SpaceX公司研制并运营的商业轨道飞行器,有分别用于无人飞行和载人飞行的两种构型。货运型号“龙”飞船任务飞行方案多变并可作为重复使用航天器,装有防热罩和降落伞,任务结束后在洋面上溅落回收,是目前唯一能够返回物品的空间站货运飞船。

载人“龙”飞船是美国首个由私营企业建造并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载人飞船,也是自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之后首个获美国宇航局认证的可定期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新型载人飞船。

2022年11月26日,龙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27日,美国SpaceX公司的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已成功对接。

洛杉矶时间2023年5月30日,由美国私营企业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私人宇航团队结束国际空间站任务,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返回地球。

2023年11月9日,货运“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1月11日抵达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运送了约3000公斤科研设备、补给物资及硬件设施。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29次为美国航天局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2023年12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货运“龙”飞船返回地球,带回约2000公斤科学实验样品和物资。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9日,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称,土耳其首位航天员格泽拉夫奇与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典的三位宇航员当天乘坐美国“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飞赴国际空间站,他们参与的“公理3号”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两周时间。

美国“天鹅座”飞船

“天鹅座”飞船为一次使用的货运飞船,可为“国际空间站” 运送物资,同时可装载废弃物再入大气层烧毁。飞船为“两舱段”设计,包括服务舱和加压货舱。服务舱集成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太阳帆板、制导导航系统等;加压货舱可装载日常物资、备用部件、实验设备等。

“天鹅座”飞船货运能力达到3750kg,加压容积达27立方米,输出功率3.5kW,采用机械臂捕获和移动方式完成对接,通过“通用停靠机构”停靠在“国际空间站”节点舱上。

2022年11月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画面显示,“天鹅座”(Cygnus)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实现对接。

附:国际空间站飞船停靠情况实时更新链接:

2022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飞船停靠情况 2022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飞船停靠情况

科学研究

编辑

研究领域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项目主要由NASA、Roscosmos、ESA、JAXA和CSA合作进行,涵盖物理科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技术开发与验证、人体研究、地球与空间科学以及教育活动与推广6大研究领域。

1.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微重力环境下,细胞核组织生长方式与形状可能与地面不同。该领域的实验重点研究空间飞行状态下生物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 的生命活动,生物组织破坏过程,器官和组织再生特性,细胞间相互作用,生物技术产品试验性开发,获取关于生命科学基本问题的新认识。

2.技术开发与验证

该领域的实验旨在发展并改进空间技术及其组件,开发新的空间技术提高舱段利用率,开发未来空间基础设施关键组件。

3.地球与空间科学

图4 图4

国际空间站运行的近地轨道为收集地球空间科学数据提供了独特优势。该领域的实验旨在研究地球表面、大气层和电离层的物理过程。收集地球冰川、农田、城市和珊瑚礁等信息,并与轨道卫星数据互补,获得全面的地球信息。

4.物理科学

国际空间站是在微重力环境下长期研究物理现象的唯一场所。该领域的实验重点研究微重力环境下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空间材料科学,制备在陆地条件下无法获取或难以获取的新物质与材料; 地面技术现代化研究;为先进载人空间设施和无人探测器开发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储备。

5.教育活动与推广

国际空间站为鼓励学生参与航天活动提供了独特平台,对数千名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6.人体研究

利用国际空间站研究长期微重力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并制定降低这些风险的对策,有助于解决未来近地轨道以外长期任务的相关问题。

科学实验

NASA一直致力于ISS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截至2021年,制药公司和学术研究人员已在ISS进行了500多项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这是迄今为止在空间站进行的最大的单一类别实验。

科学发现

1.阿尔法磁谱仪

“阿尔法磁谱仪”是迄今为止在太空运行的最强大,最灵敏的粒子物理探测器。自从2011年5月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始获取数据,将一直持续运行到国际空间站使命结束。AMS谱仪精确测量多种宇宙线粒子的结果是宇宙线观测的一个里程碑,并对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寻找等物理学前沿研究有重大意义。

2016年12月8日24时,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结发布了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在国际空间站运行五年来的物理成果。AMS已经收集了超过900亿宇宙线事例,更多的数据分析还在进行中。丁肇中报告的AMS最新结果涵盖多种宇宙线粒子的精确独特的数据,包括在宇宙空间测量的正电子流强和正电子比例,反质子—质子比,以及电子、质子,反质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强。

2.双胞胎实验

图5 图5

航天员迈克·凯利和斯科特·凯利参与实验,他们是一对出生于1964年的双胞胎。兄弟俩从1996年开始为太空飞行训练。斯科特参与了1999年 "发现"号航天飞机STS-103太空飞行和2007年 "奋进"号航天飞机STS-118太空飞行、2010年俄罗斯"联盟TMA-M"号飞船太空飞行和国际空间站第25次和第26次长期考察。迈克·凯利曾四次前往太空,分别参加2011年 "奋进"号航天飞机STS-108太空飞行、2006年的"发现"号航天飞机STS-121太空飞行、2008年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STS-124太空飞行、2011年"奋进"号航天飞机太空飞行。

2015年3月,斯科特·凯利再次参与太空飞行,在国际空间站上度过了创纪录的340天8小时42分钟。迈克·凯利留在了地球上,在这段时间与在国际空间站的斯科特接受同样的检测和分析。研究覆盖面很广,从肠道细菌的组成到各种基因和认识能力的活跃性。获得的结果交由10个研究小组分析。

最意外的结果产生于观察端粒之后。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部分,保护 DNA主要部分不在细胞分裂期间受损。每一次细胞分裂后,染色体都会缩短一些。为了这种缩短不影响编码区,端粒都位于染色体末端。在新的分裂和分裂周期后,染色体变得更加短,细胞衰老就是这样发生的。斯科特的端粒在太空中变得比迈克的端粒更长,原因尚不明确。

3.空间DNA测序

图6图6

2016年8月30日,NASA航天员凯特·鲁宾斯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利用MinION微型测序仪成功完成首次微重力条件下的DNA测序,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迎来“在空间对活体生物进行基因测序”的新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太空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

这次空间测序是“生物分子测序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测序使用的是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测序仪,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测序原理是通过纳米孔施加电流,同时让含有检测样本的液体流经检测仪,不同的DNA分子会引起不一样的电流变化,通过电流变化就能识别出这种基因序列的生物。项目组将事先准备好的老鼠、病毒和细菌的DNA样本带到空间站,由鲁宾斯在太空进行检测,而地面团队成员同步对类似样本进行测序。比较后发现,太空和地球上的两种测序结果能完美匹配。有了在空间中测序DNA的方法,就能识别出国际空间站内的微生物是否威胁航天员的健康,帮助地面科学家随时了解航天员们的生活环境,及时告知他们是否要做清洁或服用抗生素。空间DNA测序仪对未来造访火星等需要长时间待在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说,是保护他们健康的重要工具。

4.空间蔬菜种植

“蔬菜生产系统”(Veggie)是迄今为止国际空间站上最大的植物种植实验设施,此项研究将为延长航天员驻留时间提供支持,还将用于研究植物对重力的感知和回应,改善地球上的植物生长并提高产量。Veggie探索种植能够制作色拉的蔬菜,未来可能用于提供新鲜食物以改善航天员的食欲、营养,也可能用于帮助航天员减压放松和娱乐。在实验中,Veggie为作物提供光照和营养,国际空间站提供温控和二氧化碳。

2014年5月,航天员利用Veggie系统成功种植了“Outredgeous”红色长叶莴苣,并在最近第一次品尝了这种宇宙蔬菜。这是太空种植上重大的一步,同时,NASA也希望进一步扩展作物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未来登陆火星的宇航员的营养需求。在Veg-01验证之后,航天员于2016年10月25日对Veg-03进行检测。Veg-03改良了输水系统,并测试确认不同环境对作物的影响,让六株生菜同时生长。

2020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行工程师最近拔出了在空间站高级植物培养环境中种植的20根萝卜,用锡纸包裹好,以便冷藏至2021年送回地球。研究人员称,这一成果为较长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产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2021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收获一株迷你小白菜,并用酱油进行了简单料理。

飞行控制中心

编辑

美国

  • 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HQ),负责管理NASA各领域中心、制定管理政策、评估国际空间站计划项目的各个阶段;

  • 2.

    约翰逊空间中心(JSC),负责管理国际空间站计划计划以及美国舱段的任务控制,并与合作伙伴国控制中心合作共同管理整个ISS上进行的活动;

  • 3.

    肯尼迪空间中心(KSC),为每次任务开展ISS模块和航天飞机准备工作,协调发射,并管理航天飞机的发射以及着陆后的运行;

  • 4.

    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MSFC),其载荷运行和集成中心(POIC)负责控制美国实验的运行并协调合作伙伴国的在轨实验;

  • 5.

    远程科学支持中心(TSC),美国有多个TSC来实施国际空间站计划上科学实验的运行,分别位于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埃姆斯研究中心(ARC)、约翰逊空间中心和格兰研究中心(GRC)。

    俄罗斯

  • 1.

    莫斯科任务控制中心(TsUP),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计划相关机构,负责俄罗斯载人空间飞行活动控制和俄罗斯舱段的运行;

  • 2.

    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GCTC),负责提供俄罗斯舱段全尺寸训练器、出舱行走用训练水池、模拟重力离心机,以及天体导航用天文馆。

  • 3.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是俄罗斯载人和非载人航天器的主要发射中心。

    欧洲

  • 1.

    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是欧洲航天局(ESA)最大的研究机构和技术核心;

  • 2.

    哥伦布控制中心(COL-CC)和自动转移飞行器控制中心(ATV-CC),COL-CC和ATV-CC负责控制和运行欧洲的ISS项目。COL-CC负责控制和运行哥伦布研究实验室、协调欧洲实验载荷,ATV-CC负责控制和运行自动转移飞行器(ATV);

  • 3.

    圭亚那空间中心(GSC),最初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创建,由法国航天局和欧空局共同资助和使用,作为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发射场;

  • 4.

    欧洲航天员中心(EAC),欧洲航天员培养基地;

  • 5.

    用户支持和运行中心(USOC),欧洲各国在各自国家空间中心中建有用户支持和运行中心,这些中心负责空间站欧洲载荷的使用和布置。

    日本

  • 1.

    筑波空间中心,是一个综合运营中心,拥有各类测试设施,具备航天员培训能力;

  • 2.

    种子岛发射基地,是日本最大的火箭发射中心。

    加拿大

  • 1.

    移动服务系统(MSS)运行综合中心(MOC),提供MSS工程设计和监控所需的资源、设备、专家,同时负责航天员训练工作;

  • 2.

    有效载荷远程科学操作中心(PTOC),支持在轨加拿大有效载荷的实时运行。

  • 指挥官

    编辑
    2021年10月,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Thomas Pesquet)从4月底开始领导第65期考察组的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手中接过国际空间站指挥权,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指挥官的法国宇航员。按计划,佩斯凯将领导第65期考察组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指挥权将移交给俄罗斯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他将领导国际空间站第66期考察组。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4日,欧洲航天局发布消息称,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将于9月28日担任国际空间站指挥官,她因此成为第一位指挥国际空间站的欧洲女性宇航员。

    2024年3月11日,据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Oleg Kononenko)已接任欧洲航天局丹麦宇航员安德烈亚斯·莫根森(Andreas Mogensen),成为国际空间站站长。

    故障险情

    编辑
  • 舱段漏气

    2020年8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声明称,国际空间站发生轻微漏气,泄漏点可能在美国舱段,3名宇航员将集中在俄罗斯舱段三天,并于本周末查找漏气原因。声明表示,这次漏气没有对驻站成员或国际空间站构成威胁。

    2020年9月28日,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发言人表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星辰”舱再次发现漏气,将排除故障。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8日,俄罗斯航天局公布消息表示,专家发现国际空间站出现空气泄漏,但这不会对空间站和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 机械臂被碎片撞击出小孔

    2021年5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在对国际空间站的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由加拿大提供的机械臂上有一个直径5毫米的小孔,是轨道碎片撞击所致。还不清楚是何种轨道碎片在何时撞击了空间站机械臂。加拿大航天局说,分析结果显示,机械臂的操作未受影响,能够完成原定任务。

  • 科学号实验舱引擎异常启动

    2021年7月30日,综合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由于29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俄“科学”号模块舱的引擎异常启动,国际空间站旋转了45度。“科学”号引擎已关停,空间站已复位。俄罗斯将主导对此次事件的调查,NASA工程师也将参与。

  • 星辰号服务舱内出现烟雾

    莫斯科时间2021年9日5时左右,俄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诺维茨基向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报告称,“星辰”模块舱内警报器响起,他们看见了烟雾并闻到烟味。仪器显示这一舱段空气中存在有害物质。美国宇航员托马·佩斯凯也报告称,有塑料或电子产品燃烧的气味透过通风装置从俄罗斯舱段进入美国舱段 。

  • 空间站失去方位

    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10月15日,在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进行例行推进器发射测试之后,国际空间站出现失去方位的情况,事故持续了半小时。事故发生时,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航天局联盟MS-18号宇宙飞船正在进行推进器点火测试,该飞船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16日晚些时候搭载三名俄罗斯宇航员返回地球。点火测试窗口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15日5时13分结束,但联盟号飞船还在点火测试,导致国际空间站失去方位30分钟。俄罗斯航天局随后表示,事故未对三名机组成员及空间站造成威胁。美国东部时间15日晚,NAS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际空间站已经恢复稳定配置,NASA与俄罗斯宇航局正在合作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

  • 龙飞船厕所漏尿

    2021年11月7日,国际空间站4名宇航员启程返回地球。由于所乘“龙”飞船的厕所漏尿,他们得全程穿纸尿裤。宇航员在约20小时的返程里将不得不穿着能吸收液体的“内裤”以解决内急问题。

  • 垃圾碎片接近

    莫斯科时间2021年11月15日10时06分(北京时间15时06分)左右,一块危险的太空垃圾将在国际空间站附近飞过,有发生撞击的危险。俄罗斯宇航员接到指令进入“联盟MS-19”号飞船躲避。该指令由俄罗斯宇航员指挥中心下达,同时还要求俄罗斯宇航员进入联盟号飞船后进行报告,并于莫斯科时间10时45分举行视频会议。

    2021年11月23日,据俄罗斯航天集团消息,根据监测,美国2019年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的碎片将于莫斯科时间2021年11月25日7时18分接近国际空间站。

  • 宇航服头盔漏水

    当地时间2022年8月5日,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由于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外工作时,水漏进头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叫停国际空间站所有太空行走的任务。

  • 电力通道短路故障

    2022年12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68远征队的宇航员乔希·卡萨达和弗兰克·鲁比奥在多周以来的第二次共同太空行走中,展开了一个新的滚动式太阳能阵列,并解决了空间站八个电力通道之一存在的短路故障。

  • 通信中断

    2023年7月27日消息,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消息,26日,由于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发生电力故障,导致与国际空间站(ISS)的通信中断了20分钟,之后又需要借助俄罗斯的通信系统传递信息,直到90分钟后才恢复正常。

  • “科学”号实验舱散热器冷却液泄漏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晚,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发布公告称,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科学”号实验舱散热器外部(备用)回路发生冷却液泄漏。公告称,舱内的主热力控制模块运行正常,空间站人员和空间站本身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俄方专家正在对情况进行分析。

  • 退役时间

    编辑
    2021年12月31日,白宫给NASA发了一道指令,正式指示其要让国际空间站继续运行到2030年,从而使这座轨道前哨站的寿命得以延长6年。

    2022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消息,国际空间站可能将于2031年脱离轨道并坠落在太平洋。

    2022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计划在2031年摧毁国际空间站(ISS),残骸将沉入南太平洋的无人区“尼莫点”(Point Nemo)。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计划在2030年底让其国际空间站(ISS)退役。

    2022年2月,美国航天局(NASA)表示,国际空间站计划在2031年退役,脱离轨道后将坠入太平洋。

    2022年3月11日,据CNN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证实,国际空间站(ISS)将继续服役至2030年,然后将于2031年1月坠入南太平洋上一个叫“尼莫点”(Point Nemo)的无人区。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2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鲍里索夫表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将延长运行至2028年。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总设计师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表示,俄罗斯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总计支出了140亿美元,占空间站总值10%,俄方拥有空间站资源30%的使用权。他还透露,按照目前状态,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将使用至2028年,而美国方面计划将国际空间站运行时间延长至2030年。

    对接与脱离

    编辑

    俄罗斯

    1963年6月16日至19日,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进行了为期3天的飞行。

    2020年10月14日,俄罗斯和美国的三名宇航员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MS-17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ISS),仅3小时又3分钟即抵达并成功对接,创下新纪录。

    2021年4月9日,载有3名宇航员的俄“加加林”号飞船在发射入轨后仅绕飞地球两圈,便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这3名宇航员将开展大量科研工作,并负责拆换空间站的部分舱体 。

    2021年6月22日,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饮食处主任亚历山大·阿古列耶夫表示,俄罗斯的“进步MS-17”号货运飞船将在7月初,向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送去苹果、西红柿、芥末等。阿古列耶夫说:“在新鲜食物中,有芥末、辣根、苹果、葡萄柚、橙子和西红柿。”

    当地时间2024年6月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官网发布消息说,俄“进步MS-27”货运飞船当天已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 联盟MS-21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8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表示,载有3名俄罗斯宇航员的俄“联盟MS-21”飞船当天与国际空间站俄制“码头”号对接舱完成对接,3名宇航员顺利抵达国际空间站。

    2022年9月29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记者从莫斯科州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发回报道,俄“联盟MS-21”号飞船已脱离国际空间站,飞船上有三名返回地球的俄罗斯宇航员,即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Oleg Artemyev)、丹尼斯·马特维耶夫(Denis Matveev)和谢尔盖·科尔萨科夫(Sergey Korsakov) ;美东时间2022年9月29日凌晨3点34分,“联盟号”飞船从国际空间站 (ISS) 解锁并返回地球,三位俄罗斯宇航员于哈萨克斯坦时间下午4点57分在哈萨克斯坦 Dzhezkazgan 东南部降落,成功回到了地球。

  • 联盟MS-19

    宇航员已出仓 宇航员已出仓

    2022年3月,俄罗斯“联盟MS-19”号飞船携载2名俄罗斯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准备返回地球。 当地时间2022年3月30日,与国际空间站分离的俄罗斯“联盟MS-19”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宇航员已出舱。据悉,返回舱载有2名俄罗斯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并降落在哈萨克斯坦的戈壁。

  • 进步MS-20

    北京时间2022年6月3日17:32 ,“进步MS-20”货运飞船由“联盟-2.1a”火箭搭载,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将前往国际空间站。

  • 联盟MS-22

    莫斯科时间2022年9月21日16时54分(北京时间21时54分),搭载“联盟MS-22”飞船的“联盟-2.1a”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随后进入预定轨道。“联盟MS-22”飞船于莫斯科时间当天20时06分(北京时间22日1时06分)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黎明”号小型试验舱完成对接。此次进入国际空间站的3名宇航员分别是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普罗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佩捷林,以及来自美国的弗朗西斯科·鲁比奥。他们将在国际空间站工作188天。这是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与美国航天局签署“交叉飞行”协议后的首次合作。 站上乘员暂时性达到10人 。

    2022年12月15日,根据官方信息,在微陨石击中后,飞船的温控系统发生泄漏。

    2023年3月28日,受损的俄“联盟MS-22”飞船无人着陆舱在哈萨克斯坦草原完成着陆。乘组因风险而被迫在国际空间站再留半年,并将乘坐下一艘飞船——俄“联盟MS-23”飞船返回。后者于2月24日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2月26日以无人模式飞抵国际空间站。

  • 进步MS-21

    2022年10月28日,据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网站消息,莫斯科时间当天5时48分(北京时间10时48分),俄罗斯“进步MS-21”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2022年12月15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表示,俄罗斯宇航员普罗科皮耶夫和佩特林从国际空间站进行的太空行走由于技术原因被取消。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7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发布声明称,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目前处于正常状态,俄罗斯宇航员也按计划工作,其生命和健康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从12月15日飞船外部温控系统发生事故以来,宇航控制中心的专家们对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以及“联盟MS-22”号飞船的运行状态进行常态化监测和评估。目前飞船生活舱及其仪表和装配仓内的温度被控制在30摄氏度以内。经过测试没有发现其他故障。与此同时,工作组正在查找“联盟MS-22”号飞船出现的故障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为地面专家组和空间站机组人员的进一步行动提供建议。

    2023年2月7日,俄罗斯国际航天集团公司下属的能源火箭航天中心召开了一次总设计师委员会的技术会议,建议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寿命延长至 2028 年,该会议结果后续会提交给俄联邦政府,以期最终批准通过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延寿计划。

  • 进步MS-22

    当地时间2023年2月11日,俄“进步MS-22”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了食物、水、燃料以及卫星导航天线等设备,这些设备计划在太空行走期间安装在空间站俄罗斯舱外部。

    2023年8月6日,俄罗斯飞行控制中心表示,为避免与太空垃圾相撞,与国际空间站“星辰”号服务舱对接的“进步MS-22”飞船于莫斯科时间6日5时03分发动机点火,运行了196秒,将空间站轨道的平均高度增加了0.5公里,达到了416.4公里。

    2023年8月21日,俄罗斯联邦航天集团发布消息,“进步MS-22”货运飞船于早上脱离国际空间站,在太平洋非航行区域坠落。

  • 联盟MS-23

    2023年2月23日,俄罗斯航天集团发布消息称,2月24日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联盟MS-23”号飞船将在太空停留215天,计划乘坐该飞船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停留时间将不少于370天,这是宇航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新纪录。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4日,俄罗斯“联盟MS-23”飞船已按计划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升空。飞船预计在北京时间2月26日上午9时01分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搜索”模块对接。“联盟MS-23”飞船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430公斤货物,包括用于医疗研究、空间站清洁、空气质量监测、科学实验等用途的设备,以及空间站人员的生活物资等。国际空间站第68乘组人员预计会在今年9月乘坐“联盟MS-23”飞船返回地球。

    2023年2月26日上午8时59分,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的,以无人驾驶模式飞行的俄罗斯“联盟MS-23”飞船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搜索”模块完成对接。 “联盟MS-22”飞船乘组将携带故障系统,于9月27日乘坐“联盟MS-23”飞船返回地球。乘组人员的太空之旅将持续超过370天,成为国际空间站历史上的新纪录。

    莫斯科时间2023年9月27日10时54分,俄罗斯“联盟MS-23”飞船已经脱离国际空间站。飞船载有俄罗斯宇航员普罗科皮耶夫、佩捷林以及美国宇航员弗兰克·卢比奥。飞船发动机预计将于莫斯科时间13时24分左右开启脱轨制动,并于14时17分在哈萨克斯坦城市热兹卡兹甘东南部148公里处着陆。

  • 进步MS-23

    莫斯科时间2023年5月24日15时56分(北京时间20时56分),“进步MS-23”货运飞船搭乘“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约9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经过约3小时25分钟飞行后,“进步MS-23”货运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搜索”号模块实现对接。“联盟-2.1a”号火箭上绘有纪念彼尔姆市建城300周年和第一位女性(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60周年的图像。

  • 联盟MS-24

    莫斯科时间2023年9月15日18时44分(北京时间23时44分),“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约9分钟后将载有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尼古拉·丘布以及美国宇航员劳拉・奥哈拉等3人的“联盟MS-24”飞船送入近地轨道。莫斯科时间9月15日21时53分(北京时间9月16日02时53分),俄罗斯“联盟MS-24”载人飞船顺利完成和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黎明”舱的对接。

    2024年4月6日,俄罗斯航天员奥列格·诺维茨基、白俄罗斯航天员玛丽娜·瓦西列夫斯卡娅将与美国航天员劳拉·奥哈拉同乘“联盟MS-24”飞船返回地球。

  • 进步MS-27

    莫斯科时间2024年5月30日12时42分(北京时间17时42分),“进步MS-27”货运飞船搭乘“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莫斯科时间6月1日14时43分(北京时间19时43分),“进步MS-27”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搜索”号模块完成自动对接。

    美国

  • 货运任务

    北京时间2021年8月11日5时56分,诺格公司的天鹅座货船将从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沃洛普斯飞行设施的中大西洋区域航天港发射升空,完成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运送物资任务。

    北京时间2021年8月11日6时1分,“天鹅座”货运飞船搭乘“安塔瑞斯”运载火箭从沃罗普斯发射场发射并取得成功。此次任务中,“天鹅座”飞船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了约3723kg设备物资,包括研究设备、乘员补给、舱外活动装备、系统硬件等。

    美东时间2021年11月20日11时01分,美国“天鹅座”补给货船从国际空间站脱离,并开始沿地球轨道进行飞行 。

    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6月5日11时47分(北京时间5日23时47分),货运“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升空。随后,飞船与火箭顺利分离,继续飞往国际空间站。按计划,货运“龙”飞船将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5时50分(北京时间6日17时50分)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28次为美国航天局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据美航天局介绍,飞船搭载的科研设备包括研究空间环境对植物影响的设备,以及加拿大设计的卫星项目部署设备等。

    当地时间2023年6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货运补给飞船将于29日离开国际空间站,将科学研究样本和硬件带回地球。

    2023年11月9日,货运“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1月11日抵达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运送了约3000公斤科研设备、补给物资及硬件设施。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29次为美国航天局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7日,受不利的天气情况影响,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定于美国东部时间12月20日17时05分,进行第29次从国际空间站(ISS)上卸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货运补给飞船的计划。

    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12月21日17时05分(北京时间22日6时05分),据美国航天局介绍,货运“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经过近20小时飞行,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确认货运“龙”飞船22日溅落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

    2024年1月18日,美国私营企业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私人”宇航团队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3月21日16时55分,货运“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30次为美国航天局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飞船此次运送超过2700公斤科研设备和补给,包括海冰监测、3D自动测绘、量子点研究设备等。

  • Crew-2载人任务

    2021年4月24日,SpaceX载人龙飞船将执行NASA第二次商业载人任务的4名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

    2021年11月8日晚,参与代号为“Crew-2”航天任务的国际空间站4名宇航员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载人“龙”飞船安全抵达地球,结束了为期199天的在轨任务。

  • Crew-3载人任务

    2021年11月10日,SpaceX载人龙飞船将4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执行Crew-3任务。 11月1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载人“龙”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搭载“龙”飞船的四名宇航员随后进入国际空间站。

  • Crew-4载人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4月27日早间消息,据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火箭发射公司SpaceX将于当地时间周三早间为美国宇航局(NASA)将下一批长期宇航员发送至国际空间站(ISS),这一批宇航员中,包括一名前医生,和一名专门研究火星山崩的地质学家。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4月27日,美国载人“龙”飞船飞抵国际空间站并与之顺利对接。

    美东时间2022年4月27日21时15分左右,SpaceX载人龙飞船舱门打开,美国宇航局载人航天Crew-4任务NASA宇航员谢尔·林德格伦(Kjell Lindgren)、鲍勃·海恩斯(Bob Hines)和杰西卡·沃特金斯(Jessica Watkins),以及欧洲航天局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登上国际空间站。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4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向国际空间站发射的第四支长期宇航员团队将返回地球,预计四名宇航员将在佛罗里达州海岸外附近溅落。机组人员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14日12时5分从国际空间站脱离,于16时55分左右溅落。

  • 波音公司“星际客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方推特发布消息称,波音公司星际客船(Starliner)于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5月20日20:28(北京时间5月21日8:28)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 Crew-5载人任务

    2022年9月8日消息,NASA表示,SpaceX 的 Crew-5 乘组将乘坐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最早发射日期目标定于10月3日,位置依然是肯尼迪发射场 39A。Crew-5 将是 SpaceX 的第八次载人航天任务,第七次送宇航员前往空间站的任务,以及 NASA 的第六次宇航员运输任务。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5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罗里达州向国际空间站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该飞船首次搭载了俄罗斯宇航员。据悉,飞船上共搭载了4位宇航员,包括此次任务的指挥官、首位前往太空的美洲原住民女性尼科尔·曼恩,美国宇航员乔什·卡萨达,日本宇航员若田浩一和俄罗斯宇航员安娜·基吉纳。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5日中午,美国宇航员妮可曼和约翰卡萨达,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和俄罗斯宇航员基金娜将乘坐SpaceX的“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美国东部时间10月5日12时(北京时间6日零时),“龙”飞船由“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此后,飞船与火箭顺利分离,继续飞向国际空间站。按计划,飞船将于美东时间6日16时57分(北京时间7日4时57分)抵达国际空间站并与之自动对接。

    日本时间2023年3月11日16时20分左右,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从国际空间站返航,预计将于12日回到地面。

  • Crew-6航天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3月3日1时40分(北京时间2023年3月3日14时40分),搭载4名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龙”飞船3月2日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次任务是载人“龙”飞船第6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轮换宇航员。参与这次代号“Crew-6”航天任务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宇航员斯蒂芬·鲍恩、沃伦·霍伯格、阿联酋宇航员苏丹·奈亚迪和俄罗斯宇航员安德烈·费佳耶夫。4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开展数百项科学实验和技术演示,包括特定材料如何在微重力下燃烧,心脏、大脑和软骨功能的组织芯片研究,还将从空间站外部收集微生物样本展开研究。 “龙”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9月3日7时05分(北京时间9月3日19时05分)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美国东部时间9月4日0时17分(北京时间9月4日12时17分),飞船降落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搭乘“龙”飞船返回地球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宇航员斯蒂芬·鲍恩、沃伦·霍伯格、阿联酋宇航员苏丹·奈亚迪和俄罗斯宇航员安德烈·费佳耶夫。

  • Crew-7航天任务

    2023年7月6日消息,NASA 公布 Crew-7 飞行任务乘组名单,8月15日搭乘 SpaceX 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 4 名乘员分别是来自 NASA 的宇航员兼任务指挥官贾斯敏・莫贝里 (Jasmin Moghbeli)、ESA 宇航员兼飞行员的德里亚斯・莫根森 (Andreas Mogensen)、日本 JAXA 宇航员兼任务专家古川聪 (Satoshi Furukawa) 以及俄罗斯宇航员康斯坦丁·鲍里索夫 (Konstantin Borisov)。

    2023年8月1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负责将国际成员组(其中包括俄罗斯宇航员康斯坦丁·鲍里索夫)送到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龙”(Crew Dragon)飞船载人飞行从8月17日推迟到8月21日进行。

    2023年8月28日消息,载有日本宇航员古川聪等人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于日本时间27日晚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

  • Crew-8航天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3月3日22时53分(北京时间4日11时53分),“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随后,飞船与火箭分离,继续飞向国际空间站。按计划,飞船将在美国东部时间5日3时许(北京时间5日16时许)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次任务是载人“龙”飞船第八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轮换宇航员。这次代号“Crew-8”航天任务运送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宇航员马修·多米尼克、迈克尔·巴拉特、珍妮特·埃普斯,以及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宇航员亚历山大·格列边金。 美国东部时间3月5日凌晨,搭载4名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飞抵国际空间站,并与之自动对接。

  • 星际客机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5日10时52分“星际客机”搭乘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升空,将美国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以及苏尼·威廉姆斯送往国际空间站。约15分钟后,飞船在预定轨道与火箭分离。

    2024年6月6日,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飞抵国际空间站,并与之对接。

    2024年6月11日,美国航天局在一篇官方博客文章中通报,任务团队计划把波音公司“星际客机”及其运载的首批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的时间,推迟至不早于6月18日。任务团队正研究可能影响“星际客机”飞船返回地球的因素。

  • 在轨动态

    编辑

    舱外任务

    2021年3月14日,美国宇航局(NASA)社交网站官方账号称,国际空间站两名美国宇航员维克多·格洛弗和迈克·霍普金斯完成了一次太空行走,对空间站进行了技术维护。美国宇航局表示,此次太空行走共计持续了6小时47分钟,于美东时间13日下午3时01分结束 。

    当地时间2021年6月20日,美联社发布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执行太空行走任务的视频截图。图片显示国际空间站的两位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和丹尼斯·马特维耶夫将于2022年4月18日进行太空行走。这是新乘组一系列计划内太空行走的第一次。此外,二人还准备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段使用欧洲机器人手臂(ERA)。

    2022年4月19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说,莫斯科当地时间19日0时37分(北京时间19日5时37分),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和丹尼斯·马特维耶夫完成太空行走任务后返回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

    2022年8月17日,据塔斯社消息,俄罗斯宇航员阿尔捷米耶夫及马特维耶夫当天打开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探索”号舱舱门,开始执行俄方计划内的舱外任务。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3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发布消息说,国际空间站的两名俄罗斯宇航员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完成2023年第三次太空行走任务,两人出舱5小时14分钟后安全返回空间站。

    2023年10月26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说,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和尼古拉·丘布于26日凌晨完成了今年第六次太空行走任务,两人出舱7小时41分钟后安全返回空间站。

    舱内研究

    2021年9月,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和俄罗斯宇航员培训中心联合在《载人航天》期刊上发表文章称,俄罗斯宇航员发现国际空间站“曙光”号功能性货舱空气中霉菌含量超标。俄罗斯宇航员于2021年1月底采集了该货舱内的空气样本,分析后发现每立方米空气内的菌落形成值为110个单位,超过了最高100单位的标准数值 。

    轨道调整

    2022年4月23日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通过 Telegram 频道表示,俄罗斯“进步MS-18”号货运飞船将于23日启动发动机调整国际空间站轨道高度,避免其与太空垃圾相撞。

    2023年8月24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新闻处向记者表示,为避免与太空垃圾相撞,国际空间站借助俄舱段“星辰”号服务舱的发动机调整轨道。

    设备使用

  • 俄方表示将停用“欧洲机械臂”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2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表示,其将向国际空间站的俄方人员下令,停止使用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提供服务的“欧洲机械臂”(European Robotic Arm,ERA)。

    归期不定

    搭乘波音“星际客机”抵达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已在太空停留超过一个月,飞船故障导致归期迟迟不能确定。美国航空航天局2024年7月10日举行媒体电话会,两名宇航员在连线时表示,相信波音飞船能将他们安全送回地球。

    首次载人试飞的“星际客机”飞船2024年6月5日携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升空,6日飞抵国际空间站。飞船原定6月14日脱离空间站返回地球,但由于试飞期间出现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返航时间一再推迟。

  • 合作事件

    编辑

    俄罗斯

    2021年4月18日,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表示,俄罗斯将对国际空间站进行技术检查,并可能于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着手建立俄罗斯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6月5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比尔·纳尔逊在提供给卫星通讯社的声明中说,他在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通电话后,打算继续就国家空间站进行有效合作。

    2021年6月7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在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发表上述言论。他说,如果美国不取消对俄罗斯“进步”火箭航天中心和俄罗斯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的制裁,俄罗斯将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建立自有空间站。

    2022年1月22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举行发布会表示,美国拒绝给俄罗斯宇航员发放签证对宇航员和国际空间站的安全构成威胁。俄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表示,美国此举为两国国际空间站合作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2022年3月1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决定对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投入进行优化并确定了新的优先发展领域。

    2022年3月12日,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消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负责人当天警告说,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会导致重达500吨的国际空间站“坠落”或“着陆”。

    2022年4月3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六,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在推特上发帖称,只有其他国家在“完全和无条件解除非法制裁”的情况下,与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和其他项目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可能恢复”。

    2022年4月13号,欧洲航天局宣布中止与俄罗斯在月球项目上的合作。当天俄罗斯航天集团总经理罗戈津也表示,将会拆除俄罗斯月球探测器上的欧洲仪器。

    2022年4月30日,据 CGTN 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罗戈津周六表示,俄罗斯已经确定终止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日期。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6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鲍里索夫向总统普京汇报工作时表示,俄罗斯已决定2024年退出国际空间站计划,俄罗斯将从2024年开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1日,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鲍里索夫当天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表示,俄罗斯很有可能继续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到2028年。

    2022年10月23日,俄罗斯副总理兼工业和贸易部长曼图罗夫,在位于俄远东地区阿穆尔州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对媒体说,国际空间站俄方部分的使用期限有可能延长至2028年。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2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裁鲍里索夫表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将延长运行至2028年。

    2023年12月1日,一艘“进步MS-25”货运飞船由“联盟2.1a”火箭搭载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12月3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12月18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表示,下一艘“进步MS-26”货运飞船将于2024年2月15日飞赴国际空间站。

    2024年2月17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宣布,莫斯科时间当天9时6分(北京时间14时6分),“进步MS-26”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星辰”号服务舱自动对接。

    当地时间2024年3月23日15时36分,俄罗斯“联盟MS-25”飞船搭乘“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本次发射是2024年俄罗斯载人航天首次乘组轮换任务,3月25日,俄罗斯“联盟MS-2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俄罗斯航天员奥列格·诺维茨基、白俄罗斯航天员玛丽娜·瓦西列夫斯卡娅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12天,4月6日将与美国航天员劳拉·奥哈拉同乘“联盟MS-24”飞船返回地球,美国航天员特雷西·戴森则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至9月。

    阿联酋

    2022年4月29日,美国初创商业航天企业公理太空公司(Axiom Space)宣布,其与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MBRSC)签署协议,2023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航天任务Crew-6中送一名阿联酋专业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阿联酋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驻守大约6个月,这将是阿联酋宇航员首次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长期任务,也是阿拉伯国家的首次任务。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5日,据阿联酋《国民报》报道,阿联酋选拔出宇航员苏尔坦·阿尔·内亚迪(Sultan Al Neyadi)于2023年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六个月的任务。

    土耳其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3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在该国国家太空计划框架下,土耳其正在启动将1名土耳其公民送往国际空间站的进程。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4日,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部长法提赫·卡吉尔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土耳其将于2024年1月9日执行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美国

  • 美俄恢复国际空间站运输合作

    2022年7月15日,NASA宣布,它将恢复与俄罗斯一起飞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行计划。

    2022年7月,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和美国航天局签署协议,将交叉使用俄罗斯“联盟”飞船和美国飞船将双方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俄国家航天公司说,该协议有助于促进国际空间站计划框架内的合作,有效落实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项目。

    据俄罗斯卫星社2022年8月11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发布国际空间站多方协调委员会声明指出,国际空间站项目参与国证实将继续与本国政府展开空间站在2024年之后延长运行时间的协调工作。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8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消息表示,俄罗斯和美国同意将两国“交叉飞行”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协议延长至2025年。该协议规定,每艘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将搭载一名美国宇航员,而美国方面的“龙”飞船则将搭载一名俄罗斯宇航员。

    美国东部时间11日11时20分(北京时间11日23时20分),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预计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2日5时50分(北京时间12日17时50分)许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降落。

    当地时间2024年6月1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原定于当天进行的美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首次载人试飞任务因技术故障被取消。

  • 相关趣闻

    编辑

    电影拍摄

    2021年5月13日,俄罗斯航天局宣布,将于10月把一名女演员和一名电影导演送上国际空间站,拍摄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这是俄罗斯首次在太空拍摄电影,暂定名为《挑战》,将由俄罗斯航天局和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联合拍摄。据俄罗斯第一频道报道,两人将于10月5日搭乘“联盟MS-19”号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专项飞行训练将在6月1日前开始,项目包括离心机训练、零重力条件下的飞行测试和降落伞训练。

    2021年9月17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代表表示,国际空间站将在9月24日调整轨道高度,下降1200米,准备迎接将于10月到来的载有首部太空影片摄制组成员的“联盟MS-19”飞船。

    2021年10月5日15时20分许,俄罗斯“联盟MS-19”号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太空旅行

  • “联盟MS-20”号任务

    2021年10月15日,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宣布,日本富豪前泽友作12月8日将乘坐联盟号载人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并将在空间站停留12天。据报道,日本制片人平野阳三也将一同前往太空站,负责拍摄记录前泽友作的太空生活。此外,还有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米尔苏金随行。

    2021年11月22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已经抵达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并接受发射前的训练,准备于 12 月初搭乘俄罗斯飞船往国际空间站 。

    2021年12月7日,俄罗斯国家委员会批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2名日本游客。火箭及飞船计划于莫斯科时间12月8日10时38分点火升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前泽友作和平野阳三等2名日本太空游客和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米苏尔金,预计莫斯科时间12月20日6时18分返回。

    2021年12月8日,包括企业家前泽友作在内的两名日本民间人士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于日本时间16时30分左右从哈萨克斯坦升空。这将是日本民间人士首次进入国际空间站停留。

    2021年12月8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发布声明说,莫斯科时间8日16时40分(北京时间8日21时40分),载有俄宇航员亚历山大·米苏尔金与两名日本太空游客的俄“联盟MS-20”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 全私人载人航天任务Ax-1

    2021年5月10日,据法新社华盛顿报道,负责国际空间站首次完全私人之旅的阿克肖姆航天公司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即将开始为此次飞行进行人员培训。拟2022年1月成行。

    2022年4月4日消息,SpaceX 第二次私人航天和首次完全私人的国际空间站 (ISS) 载人航天任务 —— 公理1号 (Ax-1) 任务现已推迟,预计不早于北京时间 4月8日23时17分发射,并预计大约在北京时间4月9日19时30分对接国际空间站。

    当地时间2022年4月8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搭载4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龙”飞船预计于美国东部时间9日7时45分许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首个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全私人载人航天任务Ax-1。 首个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全私人载人航天任务Ax-1。

    2022年4月9日20时29分,埃隆·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搭载着4名乘客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国际空间站迎来了历史上首次“全私人”太空旅行。“龙”飞船上的4名乘客分别是来自NASA的退休宇航员迈克尔·洛佩斯-阿莱格里亚,美国房地产大亨拉里·康纳,加拿大投资人马克·帕西,以及以色列商人埃坦·斯蒂比。 除迈克尔·洛佩斯-阿莱格里亚作为Axiom Space的执行员工外,所有乘客均支付了5500万美元(约3.5亿元)的门票费用。

    2022年4月21日消息,因天气条件不适合返回地球,国际空间站上全私人载人航天任务Ax-1的4名太空游客推迟返航,此次太空旅行也将从原来的10天延长到16天。

    2022年4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个“全私人”宇航团队因天气原因推迟返回地球,4名“太空游客”将在国际空间站滞留数日。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4月24日21时10分(北京时间25日9时10分),“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4月25日13时06分(北京时间26日1时06分),飞船降落在佛罗里达州海岸附近。

  • Axiom-2国际空间站任务

    2023年5月22日,美国“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推送携载4人商业机组的载人“龙”飞船升空,其中包括两名来自沙特的平民,表明人类太空飞行领域正高速发展,已经不再只有国家机构才有必需的资金来培训和发射人类进入太空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进行了现场直播。载人“龙”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时间定于东海岸时间5月22日上午9:24(莫斯科时间下午4:24)。

    公理航天公司的Ax-1首次国际空间站任务于2022年4月进行。迄今为止,还签署了第三次此类飞行的合同,计划不早于2023年11月进行。

    太空玩偶

    波音 Starliner 太空飞船《坎巴拉太空计划》玩偶 波音 Starliner 太空飞船《坎巴拉太空计划》玩偶

    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在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随身携带一个小玩偶,从那时起,宇航员随身携带毛绒玩具就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约定,当宇航员们进入微重力环境时,玩偶就可以飘起来。

    2022年5月22日消息,波音 Starliner 太空飞船把《坎巴拉太空计划》玩偶带到了国际空间站。据 Engadget 报道,当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打开 Starliner 的舱门时,在飞船内部发现了一个惊喜,那就是游戏《坎巴拉太空计划》中的角色 Jebediah Kerman 的玩偶。

    房屋被砸

    砸穿屋顶的物体砸穿屋顶的物体

    2024年3月8日,佛罗里达州一所房屋屋顶被神秘物体砸中。该房屋位于海滨城市那不勒斯,房主奥特罗当时就推测这个砸穿他家屋顶的物体可能与国际空间站有关。2021年3月,国际空间站曾抛弃了一个装载约 2630 千克老旧镍氢电池的托盘。

    经过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专家的分析,NASA 证实了奥特罗的猜测。据美国宇航局官员在 4 月 15 日发布的更新消息称,“经过检查,该机构确定碎片来自美国宇航局用于将电池固定在托盘上的飞行辅助设备支撑杆。”

    据了解,该碎片呈圆柱形,由名为因康镍 (Inconel) 的金属合金制成,重约 0.7 千克,高 10 厘米,宽 4 厘米。更新消息中还提到,在空间站电源升级为锂离子电池后,这些镍氢电池被抛弃。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托盘和电池原本应在地球大气层中完全燃烧殆尽,但不知为何还会有残留物,该机构正致力于查明原因。

  • 世界纪录

    编辑
    2021年6月28日,随着第二面展出式太阳能电池板的部署到位,国际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达到了3244平方米,创下了太空中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

    截至2022年4月18日,在国际空间站外进行的舱外活动已有246次,创下了空间站外最多次的太空行走的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