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春山 编辑
宋春山,1961年2月生于河北石家庄,能源化工学家,美国化学会会士,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伟伦化学讲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燃料科学杰出名誉教授。宋春山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日本大阪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11月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聘任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正教授;2007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2010年获得亨利·斯托奇奖,是该奖1964年设立以来入选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同年获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出教授;2011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际联合能源中心创始主任;2019年获得乔治·A·欧拉奖;2020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伟伦化学教授。宋春山长期从事清洁燃料、催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研究。
中文名:宋春山
出生地:河北石家庄
出生日期:1961年2月
毕业院校:日本大阪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0年当选美国化学会会士2010年获得亨利·斯托奇奖2019年获得乔治·A·欧拉奖
1973年9月至1978年7月,就读于石家庄市第三十二中学。
宋春山1985年摄于大阪大学实验室
1982年7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获得无机化工学士学位。
198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进修,获得日语文凭。
1984年4月至1986年3月,就读于日本大阪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4月至1989年3月,就读于日本大阪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在日本大阪瓦斯公司研究中心短期工作。
1989年11月,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聘任为助理研究员,从事能源化工与催化研究。
宋春山教授
1998年,晋升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与矿物工程系燃料科学副教授,同年担任能源应用催化实验室主任。
2000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清洁燃料和催化计划主任。
2003年,晋升为燃料科学终身正教授,同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氢能中心副主任。
2007年5月,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
2008年2月,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同年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2010年,获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2011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际联合能源中心创始主任。
2020年7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伟伦化学教授。
宋春山教授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主要研究催化与能源和燃料化学,包括催化和吸附用于清洁能源、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和二氧化碳催化转化为化学品和燃料用于可持续发展、合成化学品的形状选择催化、烃类的吸附和催化加工和转化为清洁燃料,以及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宋春山设计了由萘出发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择形烷基化催化剂;创制了由纳米孔基质和功能聚合物组成的分子筐吸附剂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容量大,选择性高;开发了纳米级超高表面积硫化物催化剂水热合成新方法;对于超洁净燃料和燃料电池,设计了在固体表面从烃类燃料中脱除硫的选择吸附新方法;开创了利用二氧化碳的三重整制造合成气的催化转化新工艺。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5月,宋春山已撰写或合著超过370篇同行评议论文和30部专著章节,编辑13部专著和12期研究期刊特刊。
代表性著作:
M.S. AlQahtani, S.D. Knecht, X.X. Wang, S.G. Bilén, and C.S. Song. One-Step Low-Temperature Reduction of Sulfur Dioxide to Elemental Sulfur by Plasma-Enhanced Catalysis. ACS Catalysis, 2020, 10 (9), 5272-5277.
X. Jiang, X.W. Nie, X.W. Guo, C.S. Song and J.G. Chen. Recent Advances in Carbon Dioxide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via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Chemical Reviews, 2020, 120(15), 7984–8034.
X. Jiang, X.W. Nie, Y.T. Gong, C.M. Moran, J.Y. Wang, J. Zhu, H.B. Chang, X.W. Guo, K.S. Walton, and C.S. Song.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DFT Study of H2O Effect on In2O3/ZrO2 Catalyst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0, 383, 283-296.
J. Zhu, G.H. Zhang, W.H. Li, X.B. Zhang, F.S. Ding, C.S. Song and X.W. Guo. Deconvolution of the Particle Size Effect on CO2 Hydrogenation over Iron-based Catalysts. ACS Catalysis, 2020, 10 (13), 7424–7433.
J.Y. Wang, C.-Y. Liu, T.P. Senftle, J. Zhu, G.H. Zhang, X.W. Guo and C.S. Song. Variation in In2O3 Crystal Phase Alters 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 the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ACS Catalysis, 2020, 10 (5), 3264−3273.
X.W. Nie, X.X. Ren, C.Y. Tu, C.S. Song, X.W. Guo and J.G. Che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Strong Synergy of Fe/ZnO Catalyst in Promoting Acetic Acid Synthesis from CH4 and CO2.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20, 56 (28), 3983-3986.
X. Jiang, X.W. Nie, X.X. Wang, H.Z. Wang, N. Koizumi, Y.G. Chen, X.W. Guo, and C.S. Song. Origin of Pd-Cu Bimetallic Effect for Synergetic Promotion of Methanol Formation from CO2 Hydrogena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9, 369, 21–32.
W.H. Li, G.H. Zhang, X. Jiang, Y. Liu, J. Zhu, F.S. Ding, Z.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CO2 Hydrogenation on Unpromoted and M-Promoted Co/TiO2 Catalysts (M=Zr, K, Cs): Effects of Crystal Phase of Supports and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on Tuning Product Distribution. ACS Catalysis, 2019, 9 (4), 2739–2751.
W.H. Li, Y. Liu, M.C. Mu, F.S. Ding, Z.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Organic Acid-assisted Preparation of Highly Dispersed Co/ZrO2 Catalysts with Superior Activity for CO2 Methana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 254, 531-540.
L. Luo, K.Y. Li, A.F. Zhang, H.N. Shi, G.H. Zhang, J.N. Ma, W. Zhang, J.W. Tang, C.S. Song and X.W. Guo. Controllable Assembly of Single/Double-thin-shell g-C3N4 Vesicles via a Shape-Selective Solid-state Templating Method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si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17815-17822.
R. Zhang, X.X. Wang, S.M. Liu, L.L. He, C.S. Song, X. Jiang, T. Blach. Discovering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lyethylenimine-Functionalized Porous Materials for CO2 Captur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9, 11 (40), 36515-36524.
Y.W. Sun, Y. Liu, J. Caro, X.W. Guo, C.S. Song, and Y. Liu. In-Plane Epitaxial Growth of Highly c-Oriented NH2-MIL-125(Ti) Membranes with Superior H2/CO2 Selectivi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7.
T. Zhang, D. Zhang, X.H. Han, T. Dong, X.W. Guo, C.S. Song, R. Si, W. Liu, Y.F. Liu, and Z.K. Zhao. Preassembly Strategy to Single Cu-N3 Sites Inlaid Porous Hollow Carbonitride Spheres for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enzene to Pheno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140, 16936–16940.
X.W. Nie, H.Z. Wang, W.H. Li, Y.G. Chen, X.W. Guo and C.S. Song.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Alloy Effect and Water Promotion for Pd-Cu Bimetallic Catalysts i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ACS Catalysis, 2018, 8 (6), 4873-4892.
W.H. Li, X.W. Nie, X. Jiang, A.F. Zhang, F.S. Ding, M. Liu, Z.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ZrO2 Support Imparts Superior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o Catalysts for CO2 Methana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8, 220, 397-408.
J.W. Zhong, J.F. Han, Y.X. Wei, S.T. Xu, Y.L. He, M. Ye, X.W. Guo, C.S. Song, and Z.M. Liu. Increasing the Selectivity to Ethylene in MTO Reaction by Enhancing Diffusion Limitation in the Shell Layer of SAPO-34 Catalyst.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8, 54, 3146-3149.
X.W. Nie, H.Z. Wang, M.J. Janik, Y.G. Chen, X.W. Guo and C.S. Song. Mechanistic Insight into C-C Coupling over Fe-Cu Bimetallic Catalysts in CO2 Hydrogen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7, 121 (24), 13164-13174.
C.Y. Dai, A.F. Zhang, M. Liu, L. Gu, X.W. Guo and C.S. Song. Hollow Alveolus-like Nanovesicle Assembly with Metal-encapsulated Hollow Zeolite Nanocrystals. ACS Nano, 2016, 10 (8), 7401-7408.
C.Y. Dai, A.F. Zhang, 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Hollow ZSM‐5 with Silicon‐Rich Surface, Double Shells, and Functionalized Interior with Metallic Nanoparticles and Carbon Nanotub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15, 7479–7487
C.Y. Dai, S.H. Zhang, A.F. Zhang, C.S. Song, C. Shi and X.W. Guo. Hollow Zeolite Encapsulated Ni-Pt Bimetals for Sintering and Coking Resistant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6461-16468.
X. Jiang, N. Koizumi, X.W. Guo and C.S. Song. Bimetallic Pd-Cu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5, 170–171, 173–185.
承担项目
宋春山2015年起担任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研究大学联盟(University Coalition for Fossil Energy Research)的创始主任,该联盟由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提供2,000万美元的资助,从事基于化石资源的清洁和低碳能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期六年。
发明专利
截至2020年5月,宋春山共持有8项发明专利。
人才培养
自1989年至2020年5月,宋春山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授了12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培养了22名博士生和15名理学硕士学生,联合培养了18名博士生和15名理学硕士学生,指导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30名博士后研究员和30名访问学者,并为31名本科生在催化、能源和燃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建议。
2006年,宋春山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与矿产科学学院“教师指导奖”(Faculty Mentoring Award)。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期间,宋春山曾接受10余名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到他的实验室做6个月到18个月的访学研究。他经常在美国的春假、暑假和寒假期间每年数次回大连理工大学开展学术合作,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
宋春山教授获颁乔治·A·欧拉奖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称号 | 授予单位 |
1999年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技术顾问奖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2003年 | 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奖 | 中国科学院 |
2003年 | 美国化学会燃料化学分会杰出服务奖 | 美国化学会燃料化学分会 |
2004年 | 富布赖特杰出学者奖 | 美国国务院、美英富布赖特委员会 |
2007年 | 赫尔曼磐因斯奖(Herman Pines Award) | 北美催化协会芝加哥分会 |
2008年 | 美国化学会石油化学分会杰出服务奖 | 美国化学会石油化学分会 |
2010年 | 美国化学会会士 | 美国化学会 |
2010年 | 亨利·斯托奇奖(燃料化学领域最高学术奖) | 美国化学会燃料化学分会 |
2010年 | 辽宁友谊奖 | 辽宁省人民政府 |
2011年 | 北美催化协会费城分会催化研究奖 | 北美催化协会费城分会 |
2011年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最高学术奖—优秀学者奖章(Faculty Scholar Medal)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2011年 | 美国化学会石油化学分会杰出研究员奖 | 美国化学会石油化学分会 |
2017年 | 大阪大学全球杰出校友奖(Osaka University Global Alumni Fellow) | 大阪大学 |
2019年 | 乔治·A·欧拉奖(烃类化学领域最高学术奖) | 美国化学会 |
2019年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成就奖 | 大连理工大学 |
2022年 | 华美化学与化工学会2022年度杰出成就奖 | 华美化学与化工学会(CACS) |
宋春山曾任美国化学会石油分会主席(2003—2005年)、美国化学会燃料分会主席(2007—2009年)、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咨询委员会主席(2004—2006年)、第十二届国际二氧化碳利用大会主席(2013年)、第二十四届北美催化学会双年度会议联席主席(2015年),美国能源部位于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堪萨斯大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程研究中心、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等能源公司的顾问。
宋春山是天津大学名誉教授,并曾担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又称巴黎第六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和太原理工大学的访问教授。
宋春山教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