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君 编辑
于君,1963年2月出生,胃肠道肿瘤内科专家,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内地事务)、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疾病研究实验室主任。于君于1994年取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消化内科学);1998年—2002年先后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200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高级研究员;2005年8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教授;2011年晋升为正教授;2019年获颁“全球肠道微生态研究十大科学家”;202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教授席;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2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及香港科学院院士;2024年获得第24届“吴杨奖”基础医学奖。于君长期从事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机制、肠道微生态、脂肪肝、肿瘤分子标志物和抗肿瘤治疗靶点等基础和转化研究。
中文名:于君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3年2月
毕业院校:同济医科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2022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2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院士2024年获得第24届“吴杨奖”基础医学奖
教学职称:教授
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
1994年,取得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消化内科学),同年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1998年—1999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200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年—200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高级研究员。
2005年8月,再次回到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担任研究助理教授,开始在该校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从事胃癌的分子机制、肿瘤分子标志物开发、肿瘤基因治疗及抗肿瘤药物试验研究。
2011年,晋升为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后,于君带领团队率先成立消化道肿瘤生物学及治疗学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并担任主任。
2016年,成为首位美国以外的女性和首位亚洲人获颁“美国胃肠病学会肿瘤研究导师奖”。
2019年,获颁“全球肠道微生态研究十大科学家”。
202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教授席。
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3年11月,当选为香港科学院院士。
于君" alt="
于君"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5e736d12f2eb9389b503ca722349235e5dde711c115?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于君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于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肿瘤(胃、结肠和肝癌)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肠道微生态、脂肪肝和相关肝癌等的防治研究工作。
于君和其团队对NAFLD的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治疗靶点、无创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疾病自然进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成果全面推动针对NAFLD的预防、早期筛查、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治疗药物的研发。
截至2018年11月,于君发现了30多种新的抑制胃癌基因,并研发出胃癌无创诊断的标志物;首次发现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V)感染相关的胃癌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国际上首次破解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发现中国人独有的大肠癌基因组突变图谱,并首创通过血液及粪便检测的无创诊断方法;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诱发肝癌的关键致癌基因,并进一步发现抑制剂“特比萘芬(Terbinafine) ”能有效遏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诱发的肝癌细胞生长和肝癌的发生机率。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6月,于君已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超过10的论文有178篇,超过20的论文有86篇 ;据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网站,于君已主编英文专著2部,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2部。
截至2024年1月,于君在Nature、Cell、Cancer Cell、Cell Metab、J Clin Oncol、Cell Research、Gastroenterol、Gut、Nat Microbiol、Mol Cell、J Hepato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9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3部,合作编写英文和中文专著16部。ISI引用42,318次,ISI H-指数103;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59,800次,H-指数120。
刊发时间 | 论文名称 | 期刊名称 |
---|---|---|
2018年 | Alterations in Enteric Virome Associate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nd Survival Outcomes |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 |
2018年 | Dietary cholesterol promotes steatohepatitis 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dysregulated metabolism and calcium signaling | 《自然·通讯(Nat Commun)》 |
2019年 | 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promotes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and modulates tumour immunity | 《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 |
2019年 | A novel faecal Lachnoclostridium marker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 and cancer | 《肠道(Gut)》 |
2019年 |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applic ations | 《自然综述·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
参考资料 |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1月,于君已承担82项中国国内外专项和重大项目。
发明专利
截至2024年1月,于君已获授权中国国内外专利29项。研发的肠癌(miR92a)和胃癌(RNF180)早诊标志物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批准应用于临床检测。粪菌检测肠癌试剂盒获香港政府批准用于香港和东南亚国家临床早期诊断肠癌。
学术交流
截至2019年1月,于君已在中国国内外作特邀报告140余次。
科研奖励
截至2024年1月,于君因在肿瘤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获各种重要奖项5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2012年 | 中国人群肝病谱构建与HBV相关肝病集成防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6年 | 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止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20年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22年 | 肠道微生态在大肠癌中的组成特征、作用机制、早期诊断及防治研究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人才培养
教学风格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团队带头人,于君是严厉的。她对学生要求非常高,要求他们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科研功底、清晰的科研思路和完善的科研技能;要求他们每天早上8点半到教室读英文,平时的科研讨论会均以英语进行,以培训学生能够在国际会议流畅用英语交流和发言的能力。除了每周定时地召开课题项目研讨会,她还经常不定时地召开读书会、课题讨论会和聊天会等,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1月,于君已为河北医科大学和其附属医院指导培养医学科研人才23名。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10年 | 香港中文大学杰出研究学者奖 | 香港中文大学 |
2016年 | 裘槎卓越科研奖 | |
2017年 |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 |
2017年 | 美国胃肠病学会肿瘤研究导师奖 | 美国胃肠病学会 |
2018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2019年 | 全球肠道微生态研究十大科学家 | |
2021年 | 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 | 中国女医师协会 |
2022年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中国医学科学院 |
2022年5月 |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中国工程院 |
2023年6月 |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 欧洲科学院 |
2023年11月 | 香港科学院院士 | 香港科学院 |
2024年3月 | 第24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基础医学奖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 |
美国胃肠病学院院士 | 美国胃肠病学院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2年 | 河北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
2007年—2015年 | 《Life Science》副主编 |
2017年—2018年 | 香港免疫协会主席 |
美国消化协会肿瘤常务理事 | |
中国女医师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癌基因(Oncogene)》副主编 | |
《肠道(Gut)》副主编 | |
《科学报告(Sci Rep)》编委 | |
《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JGH)》编委 |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 |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 |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 |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 |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 |
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客座教授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委员 | |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 |
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 |
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委员 | |
美国消化协会微生态常务理事 | |
国际肿瘤微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肠道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
粤港澳大湾区消化协会副主席 | |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微生态学会常委 | |
香港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华消化杂志》编委 |
于君和研究团队为我国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转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中国人》评)
于君对河北省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评)
于君在医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