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编辑

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ShanghaiRanking's Ranking of Top Universities in Greater China),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等方面,于2011年首次发布。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采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4大类13项具有跨地区可比性的评价指标,展示了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最为领先的100所研究型大学。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外文名:ShanghaiRanking's Ranking of Top Universities in Greater China

排名对象:两岸四地的178所大学

首次发布时间:2011年

排名对象

编辑
根据排名目的,该排名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中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并且面向两岸四地招生的大学。

共对两岸四地的178所大学(其中大陆121所、台湾43所、香港10所、澳门4所)进行排名。

  • 大陆地区

    在大陆地区,以是否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标准来判断大学是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主要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40所,是大陆地区高水平大学的代表。大陆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面向台港澳招生的有121所,选择这121所大学作为大陆地区排名的对象。

  • 台湾地区

    在台湾地区,根据淡江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教育评鉴发展组对台湾高校分类中的“博士型大学”的划分标准,筛选出43所大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群体。这些大学涵盖了所有12所受到“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支持的大学,并且均招收大陆学生。因此选择这43所大学作为台湾地区排名的对象。

  •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的高校数量不多,两地也都没有可供使用的高校分类。最终选择了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并且面向内地招收学生的14所大学作为排名的对象,其中香港10所、澳门4所。

  • 指标体系

    编辑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四地的高等教育体制差异较大,因此,只能选择那些共同适用于两岸四地大学实际情况、具有跨地区可比性的指标。根据从事国际性大学比较与排名的经验和对国内外主流大学排名所采用的指标的研究和分析,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数个同时适用于两岸四地教育状况的指标,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4大类13项指标的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体现大学的水平和质量,对所有与规模有关的指标都同时使用了绝对数和相对值。在指标权重的安排上遵循了《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中要求优先考虑产出指标的原则,对于7项产出指标各分配10%的权重,对于另外6项投入和过程指标各分配5%的权重。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令表现最好的大学的该项指标为100分,其它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一所大学的总得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加权得出。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人才培养(35%)

    1.1研究生比例

    5%

    1.2留学生比例

    5%

    1.3师生比

    5%

    1.4博士学位授予(总量/师均)

    10%

    1.5校友获奖(总量/师均)

    10%

    科学研究(35%)

    2.1科研经费(总量/师均)

    5%

    2.2顶尖论文(总量/师均)

    10%

    2.3国际论文(总量/师均)

    10%

    2.4国际专利(总量/师均)

    10%

    师资质量(25%)

    3.1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5%

    3.2教师获奖(总量/师均)

    10%

    3.3高被引科学家(总量/师均)

    10%

    学校资源(5%)

    4.1办学经费(总量/师均)

    5%

    指标定义

    编辑
  • 研究生比例

    一所大学攻读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中,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所占的比例。

  • 留学生比例

    一所大学攻读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中,非本地区学生所占的比例。

  • 师生比

    一所大学的专任教师数与攻读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数之比。

  • 博士学位授予数

    一所大学一年中(2018)授予的博士学位数。

  • 校友获奖

    一所大学的毕业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数量。对不同年代的获奖毕业生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10%。统计2018年及之前的获奖者。

  • 科研经费

    一所大学一年中(2018)获得的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

  • 顶尖论文

    一所大学五年中(2014-2018)在Nature和Science两本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只统计研究论文(Article)。对不同作者单位排序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讯作者单位的权重为100%,第一作者单位的权重为50%,下一个作者单位的权重为25%,其它作者单位的权重为10%。

  • 国际论文

    一所大学一年中(2018)被SCIE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只统计研究论文(Article)。对SSCI收录的论文赋予2倍的权重。

  • 国际专利

    一所大学五年中(2014-2018)被Derwent专利数据库收录的国际专利(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外的专利审查机构申请授予的专利)数量。

  •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一所大学的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 教师获奖

    一所大学的教师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和菲尔兹奖(数学)的数量。只考虑教师获奖时所在单位。对不同年代的获奖者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10%。

  • 高被引科学家

    一所大学的高被引科学家总数。高被引科学家是由科睿唯安公司研制的世界范围内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研究人员。2020年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的“高被引科学家”指标采用的是2018年12月版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8 HCR List as of December 6 2018),对于同一单位的学者如果在不同学科中均有高被引,会被记录多次。统计时仅考虑高被引科学家的第一工作单位。

  • 办学经费

    一所大学一年中(2018)的办学经费总额。

  • 具体排名

    编辑

    2020年

    排名

    学校名称

    地区

    总分

    研究生比例

    1

    清华大学(北京)

    大陆

    100.0

    82.9

    2

    北京大学

    大陆

    78.5

    80.6

    3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

    72.8

    20.3

    4

    浙江大学

    大陆

    63.8

    69.2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陆

    61.9

    100.0

    6

    上海交通大学

    大陆

    61.1

    77.3

    7

    复旦大学

    大陆

    60.1

    84.0

    8

    香港大学

    香港

    57.2

    38.6

    9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

    54.8

    38.5

    10

    清华大学(新竹)

    台湾

    53.1

    59.8

    11

    北京师范大学

    大陆

    53.0

    72.2

    12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

    50.8

    21.9

    13

    台湾大学

    台湾

    50.5

    61.2

    14

    南京大学

    大陆

    49.4

    75.5

    15

    华中科技大学

    大陆

    47.3

    59.7

    16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

    45.7

    51.0

    17

    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

    44.4

    39.8

    18

    中山大学(广州)

    大陆

    44.0

    51.6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陆

    41.8

    63.3

    20

    西安交通大学

    大陆

    40.5

    71.7

    21

    交通大学(新竹)

    台湾

    39.2

    78.9

    22

    天津大学

    大陆

    39.1

    63.3

    23

    东南大学

    大陆

    38.7

    68.6

    23

    武汉大学

    大陆

    38.7

    63.5

    25

    同济大学

    大陆

    38.3

    66.1

    26

    四川大学

    大陆

    37.4

    62.8

    27

    南开大学

    大陆

    37.3

    56.4

    28

    华南理工大学

    大陆

    36.9

    52.5

    28

    中国医药大学

    台湾

    36.9

    16.6

    30

    阳明大学

    台湾

    36.5

    67.7

    31

    北京理工大学

    大陆

    36.4

    59.6

    31

    中南大学

    大陆

    36.4

    52.9

    33

    电子科技大学

    大陆

    35.9

    52.8

    34

    南京理工大学

    大陆

    35.1

    54.6

    35

    成功大学

    台湾

    34.8

    58.6

    35

    中国农业大学

    大陆

    34.8

    54.4

    3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陆

    34.7

    64.0

    38

    苏州大学

    大陆

    33.7

    44.9

    39

    澳门大学

    澳门

    32.7

    41.1

    39

    西北工业大学

    大陆

    32.7

    62.6

    41

    山东大学

    大陆

    32.6

    44.2

    42

    厦门大学

    大陆

    32.5

    63.5

    43

    北京科技大学

    大陆

    32.4

    59.8

    44

    吉林大学

    大陆

    32.3

    52.6

    45

    中央大学

    台湾

    32.0

    60.2

    46

    大连理工大学

    大陆

    31.4

    50.8

    47

    中国人民大学

    大陆

    31.3

    72.5

    48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

    30.9

    47.9

    49

    中山大学(高雄

    台湾

    29.5

    61.1

    50

    台湾科技大学

    台湾

    29.4

    61.0

    51

    华东师范大学

    大陆

    28.9

    62.9

    52

    华东理工大学

    大陆

    28.1

    49.2

    53

    长庚大学

    台湾

    27.6

    31.9

    53

    东北大学

    大陆

    27.6

    58.5

    53

    南京农业大学

    大陆

    27.6

    45.9

    5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大陆

    27.1

    62.6

    57

    台北医学大学

    台湾

    26.8

    26.9

    58

    重庆大学

    大陆

    26.4

    48.1

    5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陆

    26.1

    42.9

    5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大陆

    26.1

    62.6

    61

    湖南大学

    大陆

    25.9

    57.5

    62

    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

    25.8

    57.5

    62

    中国海洋大学

    大陆

    25.8

    51.7

    62

    中国矿业大学

    大陆

    25.8

    37.2

    65

    台北科技大学

    台湾

    25.5

    54.0

    6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陆

    24.8

    46.3

    67

    中兴大学

    台湾

    24.7

    49.8

    68

    北京工业大学

    大陆

    24.6

    46.9

    68

    兰州大学

    大陆

    24.6

    52.8

    70

    北京交通大学

    大陆

    24.5

    61.0

    71

    上海大学

    大陆

    24.3

    56.1

    72

    北京化工大学

    大陆

    24.0

    41.0

    73

    天津医科大学

    大陆

    23.6

    56.7

    74

    高雄医学大学

    台湾

    23.5

    21.4

    75

    江南大学

    大陆

    23.4

    37.0

    76

    东华大学(上海)

    大陆

    23.2

    43.4

    77

    上海中医药大学

    大陆

    23.0

    60.4

    7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大陆

    23.0

    56.1

    79

    暨南大学

    大陆

    22.9

    40.2

    80

    中国药科大学

    大陆

    22.8

    34.8

    81

    河海大学

    大陆

    22.5

    48.6

    81

    上海财经大学

    大陆

    22.5

    61.4

    8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大陆

    22.4

    45.3

    84

    华中农业大学

    大陆

    22.1

    42.6

    8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陆

    22.1

    39.7

    86

    北京邮电大学

    大陆

    21.7

    54.1

    86

    东北师范大学

    大陆

    21.7

    62.9

    86

    西北大学

    大陆

    21.7

    50.2

    89

    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

    21.2

    43.5

    90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大陆

    21.0

    46.1

    9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陆

    21.0

    49.1

    92

    华中师范大学

    大陆

    20.9

    51.3

    93

    暨南国际大学

    台湾

    20.8

    29.6

    93

    中正大学

    台湾

    20.8

    49.1

    95

    北京林业大学

    大陆

    20.7

    38.3

    96

    南京师范大学

    大陆

    20.5

    47.4

    97

    武汉理工大学

    大陆

    20.4

    38.4

    98

    云林科技大学

    台湾

    19.9

    38.5

    98

    政治大学

    台湾

    19.9

    48.6

    10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大陆

    19.8

    37.8

    参考资料来源:

    2019年

    2019年11月28日,上海软科正式发布2019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这是该排名自2011年问世以来第九次发布。该排名展示了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领先的百强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蝉联两岸四地第一名,北京大学继续保持第二名,香港中文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位居第三名与第四名,香港大学排在第五名。其他排在前十名的高校依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复旦大学(8)、清华大学(新竹)(9)和台湾大学(10)。

    2014年

    2014年1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这也是该排名自2011年问世以来第四次发布。清华大学(北京)连续四年蝉联榜首,厦门大学列第37位,较2013年的第35位下降两名。

    在排名前十位的大学中,清华大学(北京)第四年蝉联榜首,清华大学(新竹)和台湾大学分列二三位,香港科技大学则取代香港大学,继2012年后重新回第四名,北京大学维持2013年第五名位置不变。位列第六至第十名的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通大学(新竹)、浙江大学。排名显示,大陆地区、台湾、香港三地的高水平大学齐头并进,排名整体格局较之2013年无太大变化。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选择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中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且面向两岸四地招生者。在大陆地区,研究人员以是否入选“211工程”作为标准来判断大学是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主要目标。作为大陆地区高水平大学的代表,“211工程”大学共有112所,涵盖了所有39所“985工程”大学,其中,面向台港澳招收本科生的大学共92所,被作为大陆地区排名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