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华 编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徐明华徐明华

徐明华(Benjamin M.W. Tsui),生于香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影像物理学部总监,兼任放射学与放射科学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环境卫生科学系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徐明华197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达特茅斯学院物理硕士学位;197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之后留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助理教授;1982年,加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生物医学工程课程和放射系担任研究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新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席;2002年,转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放射学与放射科学系。徐明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成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徐明华

外文名:Benjamin M.W. Tsui

出生地:香港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人物经历

编辑
徐明华在香港出生及长大,他在圣保罗男女中学完成中五课程,再经一年预科后,于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物理系。

197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物理学士学位,同年被授予奖学金前往美国继续升学,就读于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的达特茅斯学院,主攻固体物理学。

1972年,取得达特茅斯学院物理硕士学位,随即转往伊利诺州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放射系攻读医学物理。他的博士研究主攻医学影像学,以核医学为重心。

1977年,取得芝加哥大学医学物理博士学位,之后留在芝加哥大学,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及助理教授。

1982年,转往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生物医学工程课程和放射系担任研究副教授。

1987年,获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再获晋升,成为教授及新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副主席,并曾任署理主席一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任职期间,他建立了医学影像学研究实验室,并将成员数目扩展至十五名,当中包括教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生及职员。

2002年,徐明华和他的实验室迁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罗素 H.摩根放射学与放射科学系,并成立医学影像物理学部(DMIP)──系内两个从事医学影像研究的部门之一。

2008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黄林秀莲访问学人。

徐明华教授徐明华教授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医学成像,应用范畴主要在临床诊断放射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研究。

    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二十年间,徐明华逐步建立和发展了科研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医学成像方式──单光子放射CT(SPECT)。这是一个结合传统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及理论和应用图像重建的科研领域。他也曾参与另一革命性医学成像技术研究——磁力共振成像(MRI)技术,他的做法是把潜在的物理成像过程与图像重建与处理结合,从而令图像质量得以显著改善。这种方法已被许多研究同行和商业机构采纳,也已应用到临床实践。他开发研制出计算机模拟工具,产生的模拟数据能够真实地模仿临床资料。四维度计算机生成的模拟人更通过他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地研究人员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此外,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长期以来从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来评价新的医学成像仪器及图像采集、重建和处理技术。这些研究工作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脏、乳腺和肿瘤的影像。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任职时段的后期,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始探索新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领域,包括正电子发射(PET)、多排螺旋CT、分子影像学和多模式综合成像技术。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放射学与放射科学系,徐明华从事于PET、多排螺旋CT和多种模式的影像处理系统的研究,包括应用于临床放射诊断的PET/CT与SPECT/CT的研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业界的经费支持下,他们在小动物分子影像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为许多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科研路线,其研究成果亦已被用于商业用途。

  • 学术论著

    截至2008年1月,徐明华已发表个人著作及与人合著的科技期刊文章和书目章节合共三百余篇。

    人才培养

    截至2008年1月,徐明华已指导17位硕士毕业生、11位博士毕业生和16位博士后研究员,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环境卫生科学系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担任指导教授,负责指导10位博士学生和6位博士后研究员及助理研究员。

    荣誉表彰

    徐明华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AIMBE Fellow)、英国物理学会会士(IOP Fellow)。

  • 社会任职

    编辑
    徐明华曾多次担任多个美国联邦机构的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能部、美国国防部及其它美国国立机构和私人基金会。他同时在许多科学期刊担任常规审稿人。

    下一篇 梁迺聪

    上一篇 林绍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