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物质 编辑
核物质是用来研究原子核的大块性质及检验核力的一种理想模型。它是含有无穷多个核子的理想多体系统,其中每个核子具有同位旋和自旋两个自由度,核子间存在有全部的强相互作用,但是略去其电磁相互作用。上述模型主要是根据重核中心区域的密度是常数及核的结合能有饱和性等事实提出的。
中文名:核物质
外文名:nuclear matter
功能:研究原子核的大块性质及检验核力
自由度:同位旋和自旋
特点:平移不变性,各向同性
计算方法:空穴线展开方法等
50年代以来,核物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发展适当的微扰方法 ,以适应于相互作用中包含有奇异因素(即排斥芯)的体系。广泛应用的是布吕克纳-戈德斯通展开,也就是一般多粒子体系理论中应用的相连集团展开(linked-cluster expansion)方法。为了避免对相互作用部分V的矩阵元展开所导致的发散,在这种展开中用反应矩阵G(又称G矩阵)的矩阵元代替了V的矩阵元。反应矩阵G借助投影算符Q、能量因子e同相互作用V相联系,它满足算符关系式G=V-VQe-1G。
这实际上是核物质中两粒子间的近似等效相互作用。对排斥芯这样的奇异相互作用,G的矩阵元却是有限的。对不同的位势进行了标准的、一级布吕克纳- 戈德斯通展开的计算,所给出的各种位势所对应的饱和点(同kF相对应的结合能值)落在很窄的一条带中,即所谓的克斯特尔 (Coester)带。这些结果同半经验公式给出的值相近,但并不相符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以G代替V,并按G作展开,其结果将不收敛。
另一种发展的计算方法是相干波函数变分法,也称为费密子超纲链方法 (FHNC)。 它应用贾斯特罗(Jastraw)型波函数来进行变分计算。计算表明,这种方法对中心力取得的结果比前述方法好,但对张量力仍有困难。一般认为这种方法用于研究高密度核物质具有较大优点,但方法本身还需进一步发展。改进核物质计算的另一个方面是进一步考虑多体力效应及考虑介子和Δ共振态自由度的存在。
然而,随着远离β稳定线,未知新核素的生成截面也越来越小,寿命越来越短,使分离、生成和鉴别的难度越来越大。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研究在核物理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首先,这些核素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例如它们的中子、质子数之比异常,有的核结合能极大,有新的衰变方式,如高能β衰变、β延迟粒子发射、β延迟衰变、表面结团结构、形状共存以及中子滴落线附近核的反常大半径等。对这些独特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检验和发展现有的原子核理论。此外,现有的核结构模型,大部分是在β稳定线附近几百种核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液滴模型、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核集体模型等,它们都有待在远β稳定线的原子核研究中得到检验、深化与发展。随着新核素的生成与鉴别,以及随着对它们的衰变性质及核结构的研究,会不断地有新的现象被揭示,人们对核内部的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也将不断地深化。此外通过对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的研究,还可能找到某些新的同位素和核燃料,为核能与核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能源。总之,核物质新形态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广阔而又值得探索的新领域,这一领域中的任何新的进展都将能推动与它有关的原子物理、天体物理、核化学以及放射化学的进展。
在核物质新形态探索中,带有重要影响的有重离子核物理、极端条件下原子核以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研究 。
重离子核物理
这是近30年来,在核物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又是极具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在研究原子核的结构与变化时,只是利用质量小的轻离子,如氦核、氘核、质子、中子、电子和γ射线等轰击原子核,这一研究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随着加速粒子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高能碳、氮、氧核去轰击原子核,主要进行的是弹性散射与少数核子转移反应。从60到80年代,重离子核反应开始逐步成为获得人工超钔元素的主要手段。近20年来,大约以每年发现30~40种新核素的速度发展着。1982年5月11日,美国劳仑斯-伯克利实验室(LBL)第一次成功地获得了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重元素铀的裸原子核,并将其加速到每个核子147.7MeV的能量,整个铀238离子的总能量达到35GeV。在这个能量上,离子速度达到了光速的二分之一。LBL的这一创举,不仅开创了相对论重离子物理学,而且使核物理的研究跨入一个以前无法触及的新领域,在这个新领域中,一些激动人心的奇特现象引起了物理界的高度重视。LBL得到的高能铀离子是由一台称为贝瓦莱克(Bevalac)的加速装置获得的。这台加速装置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它只能把质子加速到10亿电子伏,是40多年前建成,如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老加速器,把它配了离子源和注入器,作为第一级加速器使用;另一部分是重离子加速器。通常,重原子的内层电子由于强库仑作用,被紧紧地束缚在原子核外的内层,Bevalac先使铀原子部分电离,形成带少量正电荷的铀离子。然后,令其加速,当铀离子的速度超过核外电子的轨道速度时,使铀离子穿过某种金属膜,就会有相当多的电子被“剥离”,而形成带较多正电荷的铀离子,例如U68+。再使U68+继续加速,再使其通过聚酯树脂薄膜,得到U80+和U81+的离子混合物,最后再经过一层厚的钽膜,全部电子均被“剥”净,从而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裸铀核。
包括LBL,世界上共有4台高能加速器作为重离子核反应的研究基地。到1982年为止,LBL已经能加速直到铀元素的全部重离子;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BNL)可以把16O、32S、192Au加速到15GeV/N(eV/N为每核子电子伏);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可以把16O、32S加速到60GeV/N;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拟在1996年建成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投资4亿美元。它建在原本为建造质子-质子对撞机所开掘的隧道里,隧道周长3.8km。它包括两个巨大的超导磁环,最大磁场3.8T,可以使质量数小于或等于200的离子能量达到100GeV/N。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研究在高温、高密条件下,实现普通核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在今后的20年内,相对论重离子物理可望获得重要进展 。
夸克-胶子
相对论重离子物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核物理前沿领域,也是今后若干年内核物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主要是研究在极高温度(达到1012K,即太阳中心温度的 60000倍)以及极高密度(10倍于正常核物质密度)下,核由强子态向夸克物质态,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这项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人们长期以来渴望求到却又难以得到的一种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与一般的电的等离子体不同,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夸克在强子外是自由的,而整体上又是色中性的。如果说,上一世纪给本世纪留下了两个谜,一个是无绝对的惯性系,一个是波-粒二象性,这两个谜已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的建成得以解决,那么,本世纪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又使另外两个更深层次的谜,一是对称性破缺,一是夸克禁闭呈现了出来。当前,描述自然界四种基本作用的理论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描述电-弱相互作用的 SU(2)×U(1)的模型理论,描述引力作用的广义相对论,这些理论的最终统一将使这两个谜获得最终解决,而相对论重离子物理研究又直接与这两个谜相关,正因如此,有人称这项研究具有“世纪性的地位”。根据核的相变理论,在正常温度和正常密度ρN条件下,一般核物质处于正常核态;但当密度达到2ρN时,可能出现π凝聚,这是核物质具有较高秩序的状态,类似晶体点阵排列的原子;当密度达到5ρN左右,单个核子产生许多新的激发能级,核变为激发态的强子物质;若再进一步压缩核物质,使密度达到10ρN左右,核由强子激发态继续发生相变,此时出现解除夸克禁闭,夸克跑出核子外,在比核子大得多的范围内自由运动。此时,夸克与夸克间相互作用粒子组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虽然这种理论分析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人们一致认为,高能重离子反应是实现这一相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有人估计,要实现普通核的非禁闭相变,核碰撞质心能量要达到100GeV/N。预计在1996年建成的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将能满足这一要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