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 编辑
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它是书法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就制作工艺而言,它是指将在平面上设计好的纹样或文字镌刻在金属、石头、牙、角等材质上。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鉨(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篆刻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并流行于东亚地区。
中文名:篆刻
外文名:Seal carvingsealcutting
外文名:zhuanke
非遗级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入选时间: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
制印的方法有翻砂和拔蜡等方法,用铜浇铸的称为铸印,用刀凿刻的称为凿印。 金属印章,多数先刻印模,随后浇俦;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喷蚀,称“电刻”;石、牙、角等印章,则直接用刻刀镌刻。
印章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称为阳文或朱文;镌刻成凹状的印文,称为阴文或白文。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的地方,称为钮,钮有各种形状,如螭、凤、龟、虎、橐驼、坛、台、瓦等,并起装饰作用。穿钮的丝织物,称为印绶。古代印绶以颜色来区别等级。
款识,是篆刻艺术的附属部分。刻在印侧的称为边款或旁款,刻在印章顶端的文字称为顶款。秦汉和秦汉以前印章,未发现铸刻有款识文字。隋代官印,有在印背加刻铸造年月日的,世称背款,应是最早的印款。篆刻家在印侧面刻款识文字,始于明代。印款除刻作者姓名和镌刻时间外,还有题识其他词句,很像中国画的题跋。款识的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此外还有刻图像的。文字有阳文、阴文,初期刻法用双刀,以后大多单刀直下,风格各不相同。印款本身也是艺术品,它和印面篆刻可交相争辉,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趣味。
篆法
篆法即对篆体书的认识 ,实为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古玺用大篆、汉印用缪篆(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篆书),也有用鸟虫书。宋元以后多用小篆,还有一种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为九叠篆。近代亦有用隶书、草书、楷书入印的。镌刻印章,必须识别字体,尤其是篆书,要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在印面中,不致在文字上造成错误。
章法
章法即针对不同形状、大小的印面,结合不同的印文,组织整体的布局。 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所谓分朱布白。印章在很小的范围,以不多的文字,表现其艺术魅力,因此要求文字富有变化,其布局要丰富多彩而有艺术性。印章的布局大致分虚实疏密、欹侧均衡等艺术规律。其运用者往往以增减、屈伸、挪让、呼应等方法来处理。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总结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等布局规则。即借虚以见实,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以期得到意境深邃、回味无穷的效果。欹侧均衡是在参差欹侧的变化中,求匀称的效果,欹侧与均衡是相反相成的,即所谓欹正相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布局时必须注意轻重、起伏、呼应、离合的关系,于参差不齐中求得统一和谐。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外,还可利用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以及击边的方法使其有残缺趣味,来处理布局的变化。
刀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