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浚宣 编辑
中文名:陶浚宣
别名:祖望
出生日期:1846年
逝世日期:1912年
出生地:绍兴陶堰
代表作品:《百首论书诗》和《稷庐文集》
陶浚宣
修建东湖
陶浚宣书法作品
陶浚宣书法作品
后又办东湖法政学堂及东湖医院,建陶成章纪念祠—陶社,以供后人瞻仰。
1933年秋,东湖通艺学堂学生陶缉民赴北京,拜访了他的老师周作人。席间,周氏即兴挥毫,书赠条幅一张,文曰:“绕门山在东郭门外十里,系石宕旧址,水石奇峭,与吼山仿佛。陶心云先生修治之,称曰东湖,设通艺学堂,民国前八年甲辰秋余承命教英文,寄居两阅月,得尽揽诸胜,曾作小诗数首记之,今稿悉不存,但记数语曰:‘岩鸽翻晚风,池鱼跃清响’,又曰:‘萧潇几日雨,开落白芙蓉’。忽忽三十年,怀念陈迹,有如梦寐,书此数行以赠缉民兄,想当同有今昔之感也。”
鸣冤秋瑾
陶浚宣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他在1907年夏“秋案”发生后的所作所为。在清廷预备立宪的情势下,浙江巡抚张曾敫、绍兴知府贵福将尚未举事的女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激起江浙舆论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为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和绍兴官府处理“秋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以致贵福之流身败名裂。而它的发起者和有力推动者就是陶浚宣。“秋案”发生后不久,陶浚宣奋笔疾书,以“绍兴合郡绅、商、学界公启”的名义和方式,发表约5000余文的《驳浙抚致军机处电》。他根据浙江巡抚张曾敫致军机处奕电文的八个主要内容,即“金华府武义县土匪头目获到,供出系大通学堂学生勾结起事”;“据绍兴府贵守禀称,大通学通系逆匪徐锡麟所办,查阅江督、皖抚电抄徐匪供词,情节略同,当饬贵守星夜来杭,面商一切,并派常备军两队赴绍,会同贵守查办”;“又据绍郡绅士密禀:大通体育会女教员匪党秋瑾、吕鸿懋、竺绍康等,谋于六月初十日左右起事”;“竺实党首,闻已纠集嵊县万余人来郡,乘机起事”;“贵守于初四日傍晚率领军队,前往大通学堂及嵊县公局搜查”;“该匪党胆敢开枪拒捕,兵队即开枪还击,毙匪数名,并获秋瑾及余匪十余人”;“起出后膛枪三十支、子弹数千粒”;“讯据秋瑾供认不讳,并查有亲笔悖逆字据,匪党程毅亦供出秋瑾为首,余俱胁从”等逐一严词驳斥,从而公开宣言:“无一证可以成立,即无一人可以成罪。夫大通学堂之枪,既奉官奏有案,即不得为私藏军火;学生并不开枪拒捕,即不得为匪党。而两生之枪毙者为冤死,十余人之受伤拘禁且受刑拷讯者为冤狱。秋瑾既不开枪,又无证据、无口供,以提倡女学之人,而死蒙恶名,身遭惨戮,冤莫大焉。”陶浚宣原为清政府同一营垒中人,在清廷大开杀戒的腹风血雨之中,敢于仗义执言,抨击张曾启、贵福的“草菅人命”、“破坏立宪”,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充分反映了他对秋瑾等革命党人乃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同情和支持(陶成章之长孙陶永铭先生说他亦系光复会会员),充分显示了他的勇气和胆量,充分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同样,陶浚宣生前“甚义(陶成章)烈士之所为”,陶成章也十分感念他的“栽培惠顾之恩”,在写给他的信函中表示“当俟日后学生稍有进步,再为效力。”陶成章被暗杀后,绍兴人民认为他“为奔走革命而死”,“煌煌青史又足以垂其不朽”,遂在陶浚宣醵资所筑的东湖辟“陶公祠”(陶社)。从陶浚宣对秋瑾、陶成章等革命党人所持的态度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中晚年已脱离清政府营垒,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乡贤。
陶浚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