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 编辑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貔貅貔貅

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俗称“貔大虎”,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貔貅是黄帝训导的猛兽。《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的外貌形态像老虎,或者说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在古时是分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貔貅造型多以单角为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貔貅

别名:辟邪、貔大虎、天禄、百解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

形象特征: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

引申含义:辟邪,镇宅等

形象地位:古代五大瑞兽之一

历史渊源

编辑
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汉武帝将其封为“帝宝”。

先秦,《逸周书·周祝》记载:““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

战国时期,《礼记·曲礼》记载:“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汉代,《小尔雅·广言》记载:“辟,除也。” ;《急就篇》记载:“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辟邪是神兽的名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4000多年前,黄帝驯养虎、豹、貔貅(大熊猫)等威猛动物为军队冲锋陷阵,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了炎帝);《汉书》“西域传”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犀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有两只角)。

唐代,《王氏神道碑》记载:“赳赳将军,豼貅绝羣”;《晋书·熊远传》记载:“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貔貅用来比喻勇猛的战士)。

元代,《西厢记》第二本楔子记载:“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

明代,《送袁环中(袁可立子)督宁远饷》记载:“以供貔貅用,腾骧月不同” ;《三国演义》结尾诗词记载:“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清代,《纪事》记载:“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这里的貔貅用来比喻勇猛的战士)。

民国,《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貔貅的外形像老虎,或者说像熊)

现代,《读史》诗之七记载:“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文化特色

编辑
  • 貔貅舞

    川市梅菉头舞貔貅

    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广东湛江的吴川市梅菉头的群众都要舞貔貅舞,或配合国技武术队伍和各式飘色,共同游行表演庆贺节日,以祈福驱邪,保佑平安

  • 故宫藏品

    玉辟邪,汉,长13.2厘米,宽4.8厘米,高8.6厘米。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 艺术形象

    编辑
  • 文学形象

    与貔貅有关的文学作品有:南宋女词人徐君宝妻的词《满庭芳·汉上繁华》,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 影视形象

    与貔貅有关的影视作品有:电视剧《人龙传说》《神探狄仁杰3》,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大鱼海棠》等。

  • 游戏形象

    与貔貅有关的游戏作品有:《梦幻新诛仙》,网页游戏《盗墓笔记》。

  • 动漫形象

    与貔貅有关的漫画作品有:《有兽焉》等。

  • 关系说明

    编辑
    貔貅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或称“五大灵兽”)。

    貔貅的关系说明

    名称

    简要介绍

    除貔貅外的四大瑞兽

    民间多称为龙龟,寓意能为人遮挡灾煞减免祸害,有镇宅兴家的作用,福泽庇护生灵。在民间,龙称喻男子,目前龙已成为华人心目中最尊贵的吉祥物代表之一,有神武、力量、卓越、掌财之象征。

    凤(凤凰)

    凤凰,是“鸟中之王”,也是中国古代的吉祥鸟,十二生肖里鸡的原型就是凤凰,凤原本是阳性的,又被称为太阳鸟,它也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与西方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龟是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是长寿的象征。摆放玉龟可以化阴补阳,调节室内阴阳平衡和天然磁场,能补运气旺财位,用玉龟镇宅则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贵。

    麒麟

    传说中麒麟性格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长角,角上生肉,是德行的仁兽,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麟,把它的出现视为国之奇瑞,以示自己皇威显赫,昭示清明。在民间也笃信麒麟是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定避煞,催财升迁的吉兽。

    史料索引

    编辑

    作者和朝代

    形象出处

    作者不详(先秦或西汉)

    《逸周书·周祝》

    作者不详(战国至秦汉)

    《礼记·曲礼》

    孔鲋(汉代)

    《小尔雅·广言》

    史游(西汉)

    《急就篇》

    司马迁(西汉)

    《史记·五帝本纪》

    班固班昭马续(东汉)

    《汉书》“西域传”

    张说(唐代)

    《王氏神道碑》

    房玄龄等人(唐代)

    《晋书·熊远传》

    王实甫(元代)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

    刘理顺(明代)

    《送袁环中(袁可立子)督宁远饷》

    罗贯中(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结尾诗词

    毕著(清代)

    《纪事》

    形象评价

    编辑
    貔貅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纳食四方只进不出,可招财聚宝。(《中国翡翠杂志》评)

    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产物,作为祥瑞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其造型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历劫不衰,形成极具民族特色,而且深入民心,群众基础极为深广的艺术形态。在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中,貔貅集众多审美需求于一体,形式日臻完善,不仅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造物智慧,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具有典型性的造型形态符号,以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昂首挺胸地步入信息时代。(戚序和袁平《中国传统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评)

    下一篇 桃园三结义

    上一篇 传统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