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北 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徐城北徐城北

徐城北(1942年10月20日-2021年10月11日),男,笔名塞外、品戏斋。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学者。生于重庆,长于北京,求学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粉碎“四人帮”后专业归口,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2021年10月11日上午,徐城北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徐城北

别名:塞外、品戏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42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2021年10月11日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梅兰芳与20世纪》《梅兰芳百年祭》《老字号春秋》等著作共40余册

主要成就:全国图书评比第一届“金钥匙”奖全国散文大奖(1992年·天津)

职称:讲师

人物生平

编辑

徐城北徐城北

徐城北,笔名塞外、品戏斋。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大公报著名记者子冈和徐盈的独子,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新疆和河北工作了15年,“文革”当中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粉碎“四人帮”后专业归口,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徐城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历任中国京剧院编剧、研究部主任等职。著有《梅兰芳三部曲》、《老北京三部曲》、《京剧与中国文化》等。《梨园风景线》获全国第一届图书评比金钥匙奖,《围墙的记忆》获全国散文大奖,另有其他作品获各类奖项50余次。

2021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徐城北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主要作品

编辑

徐城北徐城北

《京剧100题》(198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梨园风景线》(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梅兰芳与二十世纪》(1990年,三联书店);《京剧架子花与中国文化》(199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品戏斋夜话》(199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梅兰芳与中国文化》(1991年,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一鸡三吃》(1992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品戏斋札记》(1992年,明天出版社);《品戏斋神游录》(199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梅兰芳百年祭》(1995年,奥林匹克出版社);《中国京剧》(1996年,广东旅游出版社);《老字号春秋》(1996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先绿后园》(199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京剧园地导游》(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三只耳朵》(1997年,东方出版中心);《红线女速写》(1997年,奥林匹克出版社);《沧海闲情》(199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紫禁来归》(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寻找风景》(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一);《名字就有戏》(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二);《坐在台上看戏》(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三);《一对石狮子》(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四);《标点的世界》(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五);《闲说京戏》(1997年,浙江摄影出版社);《书前书后》(199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我行我素》(199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风景的厚度》(1997年,新华出版社);《沙锅什锦》(1998年,东方出版社);《京城锣鼓》(1998年,华文出版社);《老北京·帝都遗韵》(199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生命秋天》(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一);《旧都新写》(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二);《品味苏杭》(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三);《无糖岁月》(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四);《有家难回》(199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京剧与中国文化》(1999年,人民出版社);《梨园走马》(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直上三楼》(1999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老北京·巷陌民风》(199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老北京·变奏前门》(199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

合并图册

出版图书

编辑

风景的厚度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12

《风景的厚度》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徐城北,类型是小说

京剧与中国文化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9-01

《京剧与中国文化》是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梨园风景线

作者名称 徐城北

《梨园风景线》是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梨园走马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2000-1

《梨园走马》是200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名字就有戏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7

《名字就有戏》是1997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一对石狮子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7

本书为梨园文化雅俗谈之四,有丁聪插图

直上三楼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9-01-01

《直上三楼》是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中国京剧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2006-4

《人文中国:中国京剧》是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徐城北。

老北京:巷陌民风

作者名称 徐城北

《老北京:巷陌民风》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本书是《老北京》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这部侧重于描绘下层,同时更把一个完整的老北京分解成20多个单项。

老北京:变奏前门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2000-9

编辑推荐:全书由变奏的世界、前门忆往、前门区与前门人、国内名城的“准前门”、世界名城文化巡礼、面对新时期六章组成。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鼓楼、景山、故宫、天安门等北京各大名胜古迹。本书绝不是单纯的忆旧和怀旧,而是作者企图将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文化和风俗民情挖掘出来,告诉读者。

老北京:帝都遗韵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9-4

《老北京——帝都遗韵》是老北京的旧事旧影、老京城的文化回眸。它包容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帝都的遗韵憾事,虽然这些,有的已被遗忘了,有的还有些遗迹。“老北京”在此徐徐道来。

老北京·变奏前门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2014-8

_内容简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前门虽小,可观万象。 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到八国联军的炮火、慈禧光绪的仓皇弃城,直到解放军穿过前门大街前门始终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作者紧扣“变奏”二字,透过前门的变迁,揭示老北京的历史和变化。前门在军事地位、商业地位、行政区划上的变迁,乃至在老北京...

老北京·帝都遗韵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2014-8

_内容简介 宫阙华苑,鳞次栉比; 帝王将相,纵横激荡。 北京是风云际会之所,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始终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 故宫的神秘,园林的壮美,城墙的宏伟,街巷的参差,以及皇室变故、士女传闻、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朴实而略带京味的语言中,别有一番韵味。...

《寻找风景》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7

标点的世界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7

第三只耳朵-徐城北随笔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1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学者徐城北的随笔集。 全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随笔精品30余篇。作者就其所接触 到的梨园文化问题,对中国传统艺术(主要是中国京剧)不景气的现状, 结合现代艺术和现实生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其中《沉甸甸的一字评》、 《看?像?练?有》、《画好京剧这个“圆”》等,意在开掘蕴含其...

京剧架子花与中国文化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0-10-1

梅兰芳与二十世纪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0-12

品戏斋夜话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0-11-1

书前书后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8

我行我素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8

徐城北,1942年10月生,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 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生性散淡,趣味杂驳, 掬手交游,埋头著述。玩是 工作,工作是玩。杂中求 专,先小后大。人即是我, 我即是人。万古云霄,学问 至上。 已出版艺术专论、散 论、随笔、散文、杂文各类 著作近三十部。

先绿后园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2010-5

先绿后园,ISBN:9787227017219,作者:徐城北著

一鸡三吃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2-4

有家难回

作者名称 徐城北

紫禁来归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5

坐在台上看戏

作者名称 徐城北

作品时间1997-7

查看更多书籍

获奖记录

编辑
《梨园风景线》获全国图书评比第一届“金钥匙”奖;《国情的忆记》获全国散文大奖(1992年·天津)。

人物轶事

编辑

徐城北徐城北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西方一些理论被引进到中国,徐城北也虔诚地读了一些,比方说“老三论”或“新三论”之类,但读着读着,发现它们不是这回事。因为他研究的是“老京戏”,古洋人或新洋人的理论是否在中国大行其道呢?研究老京戏时,它们未必有多大的现实价值。究竟什么东西对他的研究才有用呢?用徐城北的话说,他特别关注原生态的遗存,哪怕是“没文化的老先生”的只言片语,哪怕是碎成纸渣渣的旧时代的记录,他都很郑重地保存下来。此外,他还在文艺圈中混得很熟,经常愿意与一些文化老人谈天吃饭……老先生们很随意,但听着听着,徐城北说不定就一下子有心得了。还比如那时广东文化人常来北京约稿,经常聚会的地点是景山一侧的“大三元”饭馆,“老广”在那里请吃早茶,费不了几个钱,却把北京文化界的名人前辈,几乎一网打尽。徐常在那儿与吴祖光、黄宗江、王蒙这些人一起吃饭,这就成为他最好的学习场合,跟那些人比,他当然是晚辈;但他仔细学习梅兰芳的榜样,从“熏”中取得“书意”。这样来的学问,比从书本上来的还要直接。此外他在写长文章时,为了改一下文章的节奏,就有意在下一段落的开头位置,用一些亲手改造的古文或者骈体文。这样,文章就有了起伏变化。曾有熟人问他:“这话是从什么书里引的?”他则笑笑:“是古人写的吧,至于准确的出处,哦,实在想不起来了。”

三十年或闲或忙,徐城北固然也忙于在这座书斋营造自己的天地,但更多时间喜欢出去跑。他“文革”中独自在全国跑过一年半,走了22个省市,这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如今则深深沉浸在京城文化和京剧文化当中,立志今后要做一个“新时期的旧文人”。没有足够和正统的“旧”,也就没有持久与正当的“新”。所以,“我的书房不久要小做调整,增加一个画画的案子,供我写字画画。”真要是那样的话,就更像(一个新时期中的旧文人)了。

下一篇 陈嘉上

上一篇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