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蕾舞剧 编辑
芭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兰西,兴衰于17世纪-19世纪的法国,鼎盛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并于20世纪从俄罗斯走向世界各地,形成意大利、法兰西、俄罗斯、丹麦、美国、英国共六大流派。其审美标准为“三长一小一个高,20公分顶重要,开绷直立爹妈给,轻高快稳师傅教。”芭蕾是一种尚礼尚雅的欧洲古典舞剧艺术,符合欧洲古典美学。其诞生与发展一直贯穿着“国际主义基因”。我国一般把BALLET翻译为“芭蕾”、“舞剧”。广义的BALLET泛指各种舞蹈或舞剧。凡以人体动作和姿态表现戏剧故事内容或眸中情绪心态的舞蹈演出都可以称之为BALLET。狭义的BALLET是西方一种特定的舞种,是Class Ballet 的略称,专指15世纪出现于意大利,经300年发展形成的,有特定的审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欧洲古典舞蹈,亦即通常所说的“古典芭蕾”或“芭蕾舞(剧)”。
中文名:芭蕾舞剧
外文名:Ballet
首作:《王后的喜芭蕾》博若耶
浪漫芭蕾:《仙女》、《吉赛尔》等
古典芭蕾:《睡美人》、《天鹅湖》等
现代芭蕾:《仙女们》、《天鹅之死》等
起源: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包括舞台布景、服装、化妆在内的舞台美术,通过逼真的实感、巧妙的色光变幻以及特技效果创造出舞剧规定情境所需要的艺术氛围,增强着舞剧的感染力。舞台美术的重要性可以从下述情形得到证实:即使是满台白光或漆黑一片,人们也能从中体味某种特定的含意。
舞剧,顾名思义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说话”和“唱歌”的,说出角色的心里话,唱出人物的情愫来。这里要指出的是,芭蕾演员作为艺术创作的体现者,其素质的高低、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大小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作品诞生的全过程里,舞剧编导的才情和技巧都从根本上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当我们为一部舞剧的成功演出鼓掌喝彩时,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对编导的肯定与赞扬。
芭蕾舞剧的舞台表演是由哑剧和舞蹈两大部分构成的。舞蹈部分又可分为直接推动情节进展的和情绪单一、表演性强的两种舞蹈。
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在许多古典芭蕾舞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一部舞剧的典型场景——象《天鹅湖》湖畔的“群鹅”、《吉赛尔》第二幕的“群灵”、《希尔维娅》第一幕的“猎神们”所显示出来的那样。
芭蕾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是“两个人跳舞”,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表演格式。古典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常常被处理为全剧的核心舞段,占据着重要位置。双人舞通常取三段式进行:一、慢板——由男演员扶持、托举女演员的合舞,连贯地展示各种舞姿,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转、跳跃等技巧动作;二、变奏——男、女演员分别表演独舞;三、结尾——由男、女演员逐渐加快的独舞过渡到快板的合舞,呈现舞蹈的高潮。双人合舞(不论是慢板或快板)要求男女双方和谐默契、浑然一体;而变奏一般都包含着复杂的高难技巧。因此,双人舞是对芭蕾赏技艺的全面检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天鹅湖》、《唐·吉诃德》、《海侠》、《睡美人》等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做为舞剧精华拿到舞蹈晚会上表演,演员们按照原剧应有的情绪尽力炫耀着自己的拿手绝技(如连续不停地三十二圈单足旋转),收到激动人心的舞台效果。
古典芭蕾里的哑剧表演是推进剧情、提示矛盾的重要手段。它在舞剧中的作用是舞蹈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但是尽量使哑剧舞蹈化则是好的舞剧编导所追求的目标。当代的舞剧作品,如《奥涅金》、《乡村一月》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在芭蕾中经常采用的一些哑剧手势是很早以前创造出来的,久而久之,观众已习惯于从这些固定动作中了解它的含意。譬如:演员用手按左胸表示“爱”,双手在头项交替绕圆圈表示“跳舞”,一只手的手背从方向相反的脸颊划到下颏处表示“容颜美丽”,摊开双手或单手表示“询问”,双手握拳交叉于身体前方表示“死亡”等等。
哑剧穿插于各舞段之间,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舞蹈按戏剧进程编织在一起,既避免了观众视觉的单调感,又给予演员们轮换地高速体力的时间,是每个编导在构思时就认真考虑的因素。而一般的戏剧规律,例如启、承、合,在芭蕾舞剧创作中同样发生作用,我们在观看舞剧时也就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可循。但是,当需要主人公宣泄情感的时候,当需要制造某种戏剧气氛的时候,当为展示芭蕾美的画面的时候,往往常规时限概念就被打破了,将瞬息延伸得很长,或者相么,对那些非重点的说明性段落则一带而过——不均匀地分配时间和使用力量,这个一切艺术都讲究的节奏在芭蕾舞剧的艺术结构中被更加强调性地运用着。
音乐在芭蕾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根据舞剧脚本谱写的音乐,是舞剧编导赖以进行编创舞蹈和戏剧动作的基础。舞剧音乐既要体现完整的艺术构思、描绘戏剧性的情节进展,又要刻画鲜明的音乐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与感情变化。舞剧音乐节奏明确、抒情色彩浓厚,适于舞蹈旋律,体现作品时代、地域风貌。有“舞蹈灵魂”之称。
中央芭蕾舞团
概况
中央芭蕾舞团
发展历程
红色娘子军
剧团致力于与国际芭蕾舞界的广泛交流,频繁邀请外国教师、编导,如:世界著名的芭蕾大师安东.道林、鲁道夫.纽里耶夫等来团指导,排演了《女子四人舞》、《男子四人舞》和《堂.吉诃德》。剧团学习、移植的外国作品有巴兰钦《小夜曲》、丹麦学派《仙女》、英国风格《睡美人》以及卢迪.范丹茨格的现代芭蕾作品《最后的四首歌》等。并向中国观众介绍了本.斯蒂文森的《泪泉》、巴黎歌剧院莉赛特.达桑瓦尔德的《希尔薇娅》等一大批古典芭蕾剧目。剧团的全体演职员在团长冯英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务实的中芭精神, 为“努力繁荣中国芭蕾艺术”这一伟大目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剧团还拥有一支由60多名演奏员组成的中央芭蕾蕾舞团交响乐团,它是中国的一支为芭蕾舞剧伴奏的乐团。除了完成本团舞剧演出任务外,还经常与外国来访的芭蕾舞团合作,乐团举办的各种音乐会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剧团并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舞台美术部门,制作的精美服装、布景、道具、舞鞋、化妆、头饰等让人赞叹不已。中央芭蕾舞团所属的天桥剧场建于1953年,于2001年翻建竣工,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为芭蕾舞和歌剧演出的剧场。
中央芭蕾舞团的诞生、成长、发展始终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关怀,剧团曾出访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芭蕾艺术流派的发祥地丹麦、意大利、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出访演出赢得了国际声誉,使中国芭蕾在世界芭蕾舞坛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辽宁芭蕾舞团
概况
辽宁芭蕾舞团
发展历程
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成立于1994年,在校生近六百人,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专业芭蕾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内外输送了大量的芭蕾艺术人才。辽宁芭蕾舞团演员队伍中,95%以上的演员都来自该校。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辽宁芭蕾舞团与附属芭蕾舞蹈学校均与芭蕾艺术领先世界的国家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跨国合作的《海盗》、《睡美人》、《堂·吉诃德》、《胡桃夹子》、《仙女》、《吉赛尔》、《末代皇帝》等大型芭蕾舞剧备受好评。多年来派出了大量演员出国深造,同时常年邀请俄罗斯、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舞蹈专家定期来团授课、排练和合作演出。出访了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舞蹈大赛,给青年演员提供众多磨练演技、展示才华的机会,在繁荣艺术创作的同时造就了人才、开拓了市场。
新剧目《斯巴达克斯》
2012年,辽宁芭蕾舞团特意邀请了俄罗斯著名芭蕾舞大师格里戈罗维奇和他的创作团队来到沈阳对《斯巴达克斯》进行了重新编排,这是一部表现古罗马历史人物斯巴达克斯传奇一生的芭蕾舞剧。中国芭蕾舞蹈家,格里戈罗维奇的导演助理尹大勇介绍:为了跳好这部舞剧,辽宁芭蕾舞团也是倾尽全团的力量,出动了全团的46名男演员,这其中不仅包括像吕萌、焦阳这样的知名芭蕾舞男演员,还有很多新生代的芭蕾舞演员力量。“这部舞剧对于男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体型体态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这部剧里还有角斗场的舞段、战争的舞段,我们的演员有时候需要不停地在台上跳,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有时候一跳就得半个小时,这对于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这部舞剧将陆续在辽宁大剧院和沈城的观众见面,之后会前往北京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辽宁芭蕾舞团成为我国第一个排演《斯巴达克斯》的芭蕾舞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