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王别姬 编辑
《霸王别姬》又名《九里山》《楚汉争》《亡乌江》《乌江恨》《垓下围》《十面埋伏》《乌江自刎》。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史记·项羽本纪》,《西汉演义》第七十九、八十回及明朝沈采传奇《千金记》。清逸居士编剧。见《戏考》第二十一册,《京剧从刊》第二十二集,及《戏典》《戏剧月刊》《戏学汇考》《京剧大观》《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等刊本。除京剧外,豫、滇剧、弋腔、同州梆子有《九里山》,川剧有《霸王别姬》,粤剧有《亡乌江》,徽剧有《别姬》。梅派代表剧目。该剧目讲述了秦末, 楚汉相争,项羽不听劝告,执意发兵。行至九里山附近时,遭到韩信设下十面埋伏阵,被困于垓下。项羽感到大势已去,便回帐中与虞姬饮酒悲歌。虞姬起舞宽慰,为解除项羽后顾之忧,舞剑后自刎。项羽突围,逃至乌江,觉得无颜去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概述图为梅兰芳饰虞姬(左),杨小楼饰项羽。
中文名:霸王别姬
别名:九里山、楚汉争、亡乌江、乌江恨、垓下围、十面埋伏、乌江自刎
类型:京剧传统剧目
取材:《史记·项羽本纪》、《西汉演义》第七十九及八十回、《千金记》
主要角色:虞姬、项羽
剧中人:虞姬 |
---|
【西皮慢板】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 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才惹得众豪杰逐鹿中原。 |
1929年蓓开唱片,梅兰芳饰虞姬 |
剧中人:虞姬 |
---|
【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看碧落月色清明。 (白)看云敛晴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南梆子】适听得众兵丁闲谈议论,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情。 |
1931年百代唱片,梅兰芳饰虞姬 |
剧中人:虞姬 |
---|
【西皮二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佐君清兴舞婆娑。赢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 宽心饮酒宝帐坐,【夜深沉】 (接唱)【散板】且听军情报如何? |
1931年百代唱片,梅兰芳饰虞姬 |
剧中人 | 扮演者 | 角色行当 |
---|---|---|
项羽 | 武生、净行 | |
虞姬 | 花衫 |
时间 | 内容 |
---|---|
20世纪20-30年代 | 百代、丽歌、高亭、蓓开、长城等公司于录制《霸王别姬》唱片多部。 |
1924年 | 上海民新影片公司摄制《梅兰芳戏剧》黑白无声影片,其中包括《霸王别姬》中的“剑舞”。 |
1935年 | 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根据王虎辰、童月娟主演的《霸王别姬》拍摄成黑白影片。 |
1956年 |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下集),记录了梅兰芳演出的《霸王别姬》。 |
1958年 | 苏联导演科米萨尔热夫斯基在北京摄制了《霸王别姬》中“剑舞”的全景电影。 |
- | 梅兰芳、刘连荣的录音被录制成音配像光盘,由梅葆玖、景荣庆配像,收录于《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第一集 |
参考资料 |
剧中人 | 行当 | 介绍 |
---|---|---|
项羽 | 两门抱-武生、净行 |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尽管战绩显赫,但他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不纳忠言,最终惨败沙场。 |
虞姬 | 花衫 | 善良、有见识、富有感情、坚贞不屈的女子。她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她对项羽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为了爱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
创作历程
杨小楼于1918年排演了一至四本《楚汉争》,自饰项羽,尚小云饰虞姬,从项羽举旗起义起到乌江自刎止。1922年2月,齐如山、吴震修对剧本进行改编,浓缩为一本,并且协助梅兰芳重新设计舞蹈场面,改名《霸王别姬》,齐如山等协助梅兰芳重新编排了舞蹈场面后,霸王的戏相对减少。同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霸王别姬》,杨小楼饰项羽,梅兰芳饰虞姬。1926年,梅兰芳到上海与金少山合演此剧获得成功,从此剧中项羽成为武生、净行“两门抱”的角色 。
形象设计
杨小楼版项羽脸谱
对于寿字眉,有人以为是痛惜项羽不寿之意,但郝寿臣先生认为那是“大哭时揉搓得眉毛片散乱的样子”。应该是更合理的。项羽的勇武堪称一流,但可惜过于骄傲自负,襟怀稿狭,不能容人而又缺乏策略头脑,最后终于落了个别姬自刎的下场。该脸谱将他英雄末路的神态表现了出来 。
虞姬的扮相则是梅兰芳先生借鉴清朝康熙年间的画册《无双谱》中虞姬的扮相加以设计,最终有了京剧舞台上穿着绣花百褶裙、身披黄色绣团凤帔、戴着如意冠的虞姬形象。这一形象的设计突出了虞姬的身份地位与气质,体现了虞姬的典雅绚丽、雍容华贵 。换装后,身披绣花斗篷,内穿改良宫装,腰佩宝剑,显得雍容华贵,仪态出众,梅兰芳先生后还用鱼鳞甲代替了改良宫装。虞姬以这样一身打扮,在“小开门”曲牌中登场亮相,英姿飒爽、庄重典雅,显示着她长期过着军营生活,生动地体现了“生长深闺,幼娴书剑”的精神面貌 。
舞台道具
虞姬用的剑形制较小,从而衬托出霸王的威舞雄壮。虞姬的剑合起来是一个,分开是一对,故称其为“鸳鸯剑”,表演起来时分时合。属于青衣行当的文剑,在剑的舞蹈和技巧上都比较柔和 。
项羽则佩带硕大的剑,为的是体现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 。
唱
1922年梅兰芳首演《霸王别姬》时,该剧从武生戏变为青衣戏。【南梆子】唱腔被首次使用。
原先版本中虞姬有大段的【西皮慢板】,因与角色性格不符,就删改为四句【摇板】。一出场的四句 【摇板】,唱出的是虞姬怜爱百姓、厌恶战争的胸怀。简洁有力地对人物出场作了交代,也表达了该剧对战争频仍的不满 。
虞姬“巡营”一场,运用了【南梆子】,用高亢的唱腔突出一个“愁字,把压在心底的愁思抒发出来,充分表现了人物此时的心态既表现了虞姬的智慧,又描摹了古战场的悲凉“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后面的 【二六】边唱边舞,唱需行腔饱满、甜润流畅;舞需舒展、自然、稳健;接下来的剑舞一段,伴着 【夜深沉】的旋律,瞬息间眼神顾盼,把虞姬的复杂心绪表现了出来 。
舞
《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一段是把京剧《鸿门宴》和《群英会》两剧中的舞剑,还有《卖马当锏》中的舞锏加以提炼变化,同时吸取武术中的剑法汇合编制而成。并在一部分加入了演唱,另一部分又配合管弦乐的伴奏 。
《霸王别姬》中完整独立的剑舞,这在青衣行当来说并不多见。青衣的剑舞与刀马旦的剑舞从内容、形式到劲头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这段独舞随着【夜深沉】音乐的情绪与节奏,舞蹈动作主要追求的是在“柔”与“美"的舞动过程中构成不同的动作造型,与音乐性格柔中带刚、美媚无限是一致的。在舞剑中使用的双指指向前,显然来自于中国太极拳的神韵以及其刚柔相济的美学原则。
《霸王别姬》在整段舞剑的舞台线路结构布局上,沿用了京剧舞蹈长期积累的舞台调度规范,舞剑的舞台位置以正十字、斜十字、横一字、竖一字、米字为基本线路,这种舞蹈线路布局体现了戏曲舞台严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称”的审美习惯。舞剑位置是环绕四个犄角和中央,成为一朵梅花式的图案。
在舞剑的技巧。上手腕的功力十分重要,涮双手腕、大刀花加翻身、左右小云手、向后双手涮剑、由慢变快双剑花(大刀花)、双剑一前一后向前刺【走四门】、双手涮反花也称白马分鬃等,这些技巧难度并不大,完成好这些动作首先手腕不能硬,剑要与身体保持一条线, 剑不能“学”着走(“学”是戏曲行内评价动作的常用语,它指的是动作走得不到位。剑应该贴身走一条线,而没有贴身斜着走,就叫“学”着走。)。其次是技巧的速度与音乐速度要一致,该快的地方要快起来,不该快的地方不能快,剑舞姿态与剑舞的技巧与人物心理状态、音乐结合紧密,张弛有致,方能突显出京剧舞蹈的艺术魅力。如果技巧过多,速度过快,就会有脱离剧情卖弄技艺之意,是不符合虞姬这样的身份的。
《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是柔美的虞姬与豪气盖世的霸王生离死别时的舞蹈,因此,虞姬是通过舞剑来安慰已经四面楚歌、大势已去的项羽,既有劝其振奋精神寻得机会东山再起,又有诀别之意,这种内心的不舍与惋惜,使得这段舞剑的戏剧内容十分复杂,既要体现出虞姬丰富的内心世界,又要展示其凄婉妩媚的娴熟技艺 。
刘连荣饰项羽(左),梅兰芳饰虞姬
霸王的角色有武生、花脸两种演法。武生扮演以杨小楼为代表,花脸扮演以金少山为代表。金少山天生金嗓,扮相魁梧,工架稳健,又能把握霸王的个性,有“金霸王”的美称 。(《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