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传淞 编辑
王传淞(1906年—1987年)著名昆剧演员;江苏苏州人;1921年入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月泉、沈斌、陆寿卿等,后曾参加国风苏剧团,1956年国风苏剧团改组成浙江省昆苏剧团,因排演改编昆剧《十五贯》而轰动剧坛。周恩来总理曾誉该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他在《十五贯》中主演娄阿鼠一角,亦因塑造人物神态逼真、技艺精湛而蜚声中外。《苏联大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之世界文化名人部类中,皆列有其小传。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1年,获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奖状。著有《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一书。王传淞是一位曾在新中国昆剧振兴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他在昆剧《十五贯》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娄阿鼠(丑)这一舞台形象,可谓家喻户晓;他集60年舞台生涯实践所提出的昆剧丑脚表演“丑中美“的美学追求,已成为中国戏曲丑行舞台表演艺术的一种审美标准和理论规范。
中文名:王传淞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06年(丙午年)
逝世日期:1987年
毕业院校:苏州昆剧传习所
职业:艺术家
主要成就:饰演《西厢记·游殿》中法聪
出生地:江苏苏州
代表作品:《南楼传》中王文,《呆中福》
家境贫寒
王传淞自幼读过三年书,因父患重病,家境困难而辍学,在邻居家学“挑花”。14岁曾去汉口充当水电学徒近一年。
结缘昆剧
1921年8月入苏州昆剧传习所传字辈学艺,先学小生,师承沈月泉。一年多后,老师发现他虽长得五官端正,双目有神,但生性好动,眼睛老是骨溜溜乱转,说起话来手舞足蹈,常常引人发笑,在师兄弟中有“冷面滑稽”之称;加上随着变嗓期开始,小嗓失润,大嗓变粗,根本不像个斯斯文文的小生模样。于是被调整行当,改学副、丑,由沈斌泉主教。1925年冬随传习所赴沪“帮演”初期,即崭露头角,受到好评。嗣后又向增聘为教师的陆寿卿学戏。出科后,转入新乐府昆班,成为“传”字辈中挑大梁的名副。1931年筹资创建仙霓社,他是发起人之一。
经典角色
王传淞
保种昆剧
由于昆剧不景气,传淞于1936年5月,应苏滩名艺人朱国梁邀请,参与正在上海“大世界”演出化妆苏滩的“国风社”,担任演员兼说戏,教戏。但其时传淞并未脱离仙霓社,仍继续参加该社在沪的昆剧演出。直到1942年仙霓社散班后,他才正式加入时已易名的“国风苏剧团”,并于翌年引荐师弟周传瑛加盟该团。从此,随团辗转演出于苏南、浙北一带,在演出苏剧的同时夹演少量昆曲,为保存苏昆一脉作出了不懈努力。1954年,曾在周传瑛执导并主演的大型昆剧本戏《长生殿》中扮演高力士一角。1956年4月,他随浙江省昆苏剧团,晋京主演昆剧《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以神态逼真,技艺精湛而轰动剧坛,名扬海内外。《苏联大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之世界文化名人部类中,皆列有传淞小传。
王传淞
桃李满天下
浙江的“世”、“盛”、“秀”字辈三代昆剧演员中,不少人均受过他的教诲,沪、苏昆坛名丑(兼副)刘异龙、范继信等亦曾从其习艺。他教戏一如演戏,同样强调吃透戏情戏理,注重刻画人物个性,而不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学身段。他常说:“身段是不能用尺来量的”,否则“你学像是个王传淞,不是角色。”他又一再告诫学生,演丑脚的最忌卖弄噱头,搞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讨好观众,这是离开了角色、不符合戏情的东西,那就出了腔格,也就不合情理了。因此,他在教戏前,总是先细致。耐心地将戏情、人物性格及其内心活动等说透。他常说:“做戏,做戏,戏在眼睛里。”要求学生善于运用眼神来表达戏情。这种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领会接受,从而学到真正的艺术精髓。1982年,传淞已届77高龄时,犹收江苏省昆剧院中年丑脚(兼副)演员林继凡为徒。他送给这位新弟子的第一句老话仍是“不要学我王传淞,要学演剧中的人物”。此后,多次向他传授了《狗洞》等看家好戏。1986年4月起传淞积极参与文化部昆指委举办的昆剧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向学员们传授了《吃茶》《回营》等副脚主戏。此外,其他剧种演员向其请益习艺者亦甚众。1957年传淞随团赴各地巡演《十五贯》期间,京剧名丑萧盛萱,艾世菊、孙正阳慕名拜其为师;1961年应邀在浙江省戏曲表演研究班执教时,向学生们传授了《下山》等昆丑重头戏,为京剧、婺剧、绍剧、瓯剧、和剧与越剧培训了丑脚演员10余名,有的后来己成为本剧种的名丑。
王传淞
王传淞
1987年5月9日(农历丁卯年四月十二日)在杭州病逝,终年82岁。
王传淞
因此,不少“传”字辈艺人被调派往地方的戏曲(如越剧、粤剧等)、歌舞团体或艺术学院,从事对演员舞蹈身段的基训及演出的技术指导。王传淞却一直致力保存昆剧的完整性,谢绝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高薪聘请,守在杭州苦苦支持“国风昆苏剧团”,排演昆剧以外,积极培养“世”字辈学员(如当今巾生泰斗汪世瑜),为保存昆剧命脉尽献己身。
1956年,王传淞与师弟周传瑛晋京演出《十五贯》,获得空前成功,王传淞也正因饰演《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成名于世。他演的丑角,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显示了一代匠师的造诣。
据梨园熟知“戏道”的人说,凡王老演的戏不论角色大小,演技轻重,都能达到曲折入微,逸趣横生,引人入趣的境地。
周恩来总理曾对王传淞说:“你把娄阿鼠演活了。昆曲的丑角,对许多剧种都可以师承,希望你首先培养出昆曲的接班人,也多辅导其它剧种”。在浙江的“世”、“盛”、“秀”字辈三代昆剧演员中,不少人均受过他的教诲,沪、苏昆坛名丑(兼副)刘异龙、范继信等亦曾从其习艺。他教戏一如演戏,同样强调吃透戏情戏理,注重刻画人物个性,而不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学身段。他常说:“身段是不能用尺来量的”,否则“你学像是个王传淞,不是角色。”他又一再告诫学生,演丑脚的最忌卖弄噱头,搞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讨好观众,这是离开了角色、不符合戏情的东西,那就出了腔格,也就不合情理了。
因此,他在教戏前,总是先细致。耐心地将戏情、人物性格及其内心活动等说透。他常说:“做戏,做戏,戏在眼睛里。”要求学生善于运用眼神来表达戏情。这种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领会接受,从而学到真正的艺术精髓。1982年,传淞已届77高龄时,犹收江苏省昆剧院中年丑脚(兼副)演员林继凡为徒。他送给这位新弟子的第一句老话仍是“不要学我王传淞,要学演剧中的人物”。
为纪念昆丑大师王传淞先生百年诞辰,应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环境有限公司邀请,浙江昆剧团昆剧名丑王世瑶、陶波及上海昆剧名丑张铭荣和江苏昆剧名丑林继凡等大陆昆剧四大名丑于今天抵台献演。这四名昆剧名丑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其中,浙江昆剧团的著名昆剧副丑王世瑶,是王传淞的儿子,自幼从其父学艺,得其父真传,有“南昆副丑正宗”之美誉,曾先后访问过日本、泰国和台湾等地;著名昆剧武丑陶波是王传淞老先生的嫡传弟子,曾获浙江省第三届、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曾出访日本、泰国和台湾等地,受到欢迎。
这次由浙江昆剧团组织的访台汇演团包括乐师、化妆师共有五十一人,他们分三批抵台,并从二00六年一月三日至七日为台湾民众献演四天。演出的有《十五贯》《盗甲》《照镜》等十七个剧目。以上四大昆剧名丑先期抵台,并于今天首次向台湾媒体亮相献演。
作为邀请单位的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樊曼侬女士今天显得特别高兴.她告诉记者,她本人特别喜欢弘扬和传承中国戏剧文化,尤其是昆剧。为此,该基金会曾邀请过秦腔、上海京剧院、北京人艺等大陆著名的剧团赴台演出,这次邀请浙江昆剧团来台演出,是希望把昆剧发扬光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