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军入关 编辑
清军入关是指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名称:清军入关
发生时间:1644年
地点:山海关
参战方:清军、吴三桂军队;大顺军
结果:清军击败大顺军,攻入北京,入主中原
参战方兵力:清军:14万;吴三桂军队:5万大顺军:约十余万
明末颓势
明思宗朱由检
就在辽东战事吃紧的时候,明神宗撒手人寰。即位的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也死去,相继而发的“红丸案”和“移宫案”更是严重破坏了明廷的决策机制。 新即位的明熹宗朱由校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宦官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 明朝的内部倾轧,导致关外的后金军队更加肆无忌惮。到了崇祯时期,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明朝晚期的财政恶化也是明朝颓势的一大方面。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和矿使税监的疯狂掠夺,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明朝后期战事频繁,用度巨大,明朝廷不得不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除了“辽饷”,崇祯十年(1637年),与清军和农民军两面作战的明朝廷,为了一举消灭农民军,根据杨嗣昌“因粮加赋”的倡议,再次加派。崇祯十二年(1639年),延臣议练边兵,杨嗣昌筹划,东而辽东、蓟镇,中而畿辅,西而陕西三边,共练兵七十三万。练兵需饷,遂于天下田土中,亩加赋银一分,计得七百三十余万两。这宗加派称作“练饷”。此后,“练饷”又成为明朝廷的另一宗常赋。到了崇祯年间,外库内库俱空,不依靠一宗又一宗的加派,便无法维持。加派三饷是明朝廷将财政危机转嫁于小民的措施,这些措施不过是剜肉医疮,归根结底,只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农民革命
主词条: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起义军十三家大会荥阳。张献忠随高迎祥连破河南、江北诸县,进入安徽,克颍州,破凤阳,烧毁了皇陵。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克了洛阳,活捉并杀死了福王朱常洵,没收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粮食物资。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将孙传庭在郏县之战大败 。十月,李自成乘胜追击,在潼关击毙兵部尚书孙传庭,连破华阴、渭南、华、商、临潼,进攻西安。十月十一日,李自成攻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改元永昌。
明朝内部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特别是陕北大起义,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严重消耗了明朝处理辽东战事的实力,客观上为清军的不断坐大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最终埋葬了明王朝。
满族兴起
主词条:宁远之战、清兵南略
满族兴起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 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红夷大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自崇祯登基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被称为“己巳之变”。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尽失,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清兵入关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入关策略
皇太极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清廷实权落入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次年正月,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来告大顺军已经占领陕西 ,多尔衮等立即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大顺军榆林守将王良智收到来信时,李自成已亲统大军向北京推进。王良智虽将清廷来信事报告了李自成,但大顺军领导人对清廷统治者急切于分享胜利果实的企图并没有给以重视。
主词条: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攻取北京之战
早在李自成起义军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之时,满洲贵族就已经意识到,先让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然后再举兵入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满洲贵族认识到入主中原的机会已经到来。
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进京十五天后(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入盛京讨论明亡之后的对策。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点(如肆意刑讯拷问明朝大臣、强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赃、贪图子女玉帛等), 断言“可一战破也”,极力鼓吹说:“我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衅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 他还要求清军改变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称:“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而多尔衮本来就有入主中原打算,在范文程的鼓动下,清朝当局立即下令连日急骤兵马,十多万八旗精锐迅速涌向中原。
吴部投清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明亡之时,吴三桂等撤入关内的辽东官员却很快决定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作出这一决择首先是因为吴三桂等人获悉大批明朝文官武将都归附了大顺,其中不少人(如唐通、白广恩)在过去辽东战事中曾同吴三桂共事,大顺政权已是众望所归,颇有统一天下之势;其次,大顺政权同明王朝一样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吴三桂等辽东官绅军民更易于接受;第三,吴三桂所部辽东官兵一直处于同清军对峙的地位,而同大顺军并没有多大恩怨,即如史籍所说:“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 第四,就个人前途着想,吴三桂虽有一部分亲属降清,但他的父母等直系亲属居住在北京已处于大顺政权控制之下,归降或敌视大顺政权必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何况,曾在辽东共事的总兵白广恩、姜瓖、马科、唐通等人都已跻身于大顺朝新贵之列,唐通兵力远逊于己,三月间才投向大顺就受封为定西伯,由他出面劝降,“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 ,对吴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吴三桂、黎玉田、高第迅速决定投靠大顺政权。山海关防务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
吴三桂
吴三桂折回山海关,使山海关地区顿时彤云密布,笼罩着一片紧张的战争气氛。当地人士佘一元《述旧事诗》云:“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 ,真切地反映了百姓们的惶惧不安。跟吴三桂采取同一立场的只有原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卫城(即清代的临榆县)一小撮缙绅地主。关、辽两镇兵力合计不过五万,山海关一隅之地又难以筹措粮饷。“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 。吴三桂当然明白凭借这么一点军事和经济实力根本不足以同大顺政权抗衡,更谈不上在顺、清夹缝中求生存。他决定回师夺取山海关实际上意味着他在同大顺政权决裂之时已经把投靠清廷作为出路。为了给自己增添一些本钱,他不是率部出关以丧家之犬的形象向清方投降,而是玩弄手腕,一面“遣人东乞王师”, 以京东要塞山海关城为见面礼;一面“遣人绐贼缓师”,“以待本朝大兵” 。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占领山海关的消息后,经过紧张的商议,决定一面安抚吴襄,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变计;一面作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等人,这说明李自成仍希望通过君、亲之义招降吴三桂。然而,由于吴三桂同清方勾结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
清兵出师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摄政王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意见,觉察到时间的紧迫,数日之内,急聚兵马。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 。四月初九日,即范文程第一次上书五天后,他率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等八旗王公将领与“三顺王”孔有德等将士离沈,进军关内。
清摄政王多尔衮
这年三月,清廷决定大举伐明。出师之前,范文程上书摄政诸王,指出明朝灭亡的大势已定,“窃惟成大业以垂休万世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 。这就为多尔衮等人用兵提供了总体战略方针。四月初,传来了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尔衮决定趁大顺军立脚未稳,迅速出兵。当时在清都沈阳的朝鲜使者向本国报告说:“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四月初九日,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 。动员兵力之多连清方人士也说“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清廷这次出兵同崇祯年间三次入口大不一样,战略目的已由掠夺财物子女变为进取中原。因此,多尔衮接受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严格约束军纪,规定“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 。进军路线则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准备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
决战山海关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十五日,清军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的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携带求援书信,内云:“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 多尔衮当即决定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他在回信中说:“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很明显,吴三桂的信在措词上经过斟酌,以明朝孤臣的名义请求清方合兵共讨农民军,尽管当时明朝廷并不存在,“裂地以酧”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无非是为自己投靠清朝蒙上一层遮羞布而已。多尔衮洞察其心,直截了当地以晋封藩王为诱饵,招降吴三桂。到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统大顺军主力迫近山海关,再次派郭云龙催促清军火速来援时,就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紧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兼程前进。次日,清军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于当晚到达距关城十里的地方驻营。这时,大顺军与吴三桂、高第部关、辽兵正在激战之中。
山海关大战
四月十三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 。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又一次受骗了,他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政府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随即放慢了进军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达,大顺军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这时,才知道王则尧已被拘押,吴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战准备,除了武力解决,没有招降余地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为八时),山海关战役开始 。李自成为了全歼关辽兵,防止吴三桂部被击败后引残部出关降清,作出用兵部署:把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部分军队包抄至关内外,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双方激战一昼夜,到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军已有不支之势,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见情况危急,亲自带领部分兵马和当地乡绅冲出关门,请清军立即参战。多尔衮统率的清军二十一日晚驻营距关城十里,二十二日晨进至离关城仅二里的威远台(在名叫欢喜岭的小丘陵上,今名威远城,实误)观战 。经过几天的使者往返和亲身考察,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处境和降清诚意已洞然于心。吴三桂到后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 。他对吴三桂等官绅说道:“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接着又吩咐吴三桂:“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 说完,让吴三桂立即回关准备接应,同时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入关进京
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这时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少顷,风止,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强弱易形,兵员同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很快就被击败,阵容大乱,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决定将吴襄处斩 。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勾引清兵、叛变欺诈极为痛恨。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由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
山海关关城
清军在山海关地区作了短暂的休整,即向北京进发。四月三十日晚上,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少数官僚则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
清军入关后北方抗清形势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 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清廷迁都北京既是出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 十月初一,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大顺灭亡
清军灭大顺政权之战
占领西安后,清廷命多铎部东进南京,摧毁弘光政权,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此时,50万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遂而瓦解。其余部30余万后来在李过、李来亨等领导下与南明政权联合,继续抗清,最后于康熙三年(1664年)失败。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由于地处四川一隅,对全局无太大影响,所以清廷在摧毁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之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割据一方的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率清军由陕西入川,征讨“大西”政权。十一月,清军对张献忠在西充的大营发动了凌厉的攻势,农民军兵败如山倒,张献忠也在此役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权随之瓦解。其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领导下南走云贵,逐步走上联明抗清的轨道,成为永历朝的军事支柱。后来孙可望投清,李定国继续斗争,坚持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最后失败。
清军南下
清军南下江南形势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辛未,清军围攻江北重镇扬州。督师江北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军,最终扬州在被围五天后沦陷。清军攻破扬州之后进行了十天屠杀,史称“扬州十日”。五月初八己丑,清军自瓜洲渡江。清军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五月二十二日癸卯,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军。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五月二十五日丙午,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宴罢,拘弘光帝于江宁县署。
南明灭亡
弘光政权覆灭后,东南地区先后又出现了两个明政权。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张肯堂、黄道周、郑芝龙等旧明官僚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是为隆武政权。次日,张国维、张煌言等另一批旧明官僚拥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是为鲁王政权。两政权都占有一定地盘,拥有一定兵力,但政治腐败、内部分裂,相互间不能协同作战。
在东南坚持抗清的郑成功
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丁魁楚、瞿式耜等支持下在肇庆称帝,是为永历政权。清军占领湖南、两广后即部署云贵战事,但是在顺治九年至十三年(1652年至1656年)间,永历政权在西南以大西军为主,在东南以郑成功、张煌言为主,举行东征和北伐,迫使清廷对云贵的军事行动中断了四五年之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李定国在磨盘山(今云南腾冲、龙陵间)伏击清军失败,被迫退走边境。永历帝见大势已去,遂入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自腾越发兵,分两路追击逃缅明军,南明军受到重大打击。十二月,永历帝被缅人交出,翌年,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不久,李定国病逝于勐腊。南明政权至此彻底灭亡。清军从入关到消灭南明政权花了18年的时间,入关战争遂告结束,清朝终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维护统一
清兵入关不仅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命运,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满族在当时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少数民族,他的入主中原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一个创举就是破除了华夷之辨,突破了以往汉族王朝直辖区域只限于内地的局限,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政权的直辖之下,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清兵入关也把满族文化带到了中原,促进了满族和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当时,西方殖民者已经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荷兰殖民者侵占了中国宝岛台湾;沙俄侵略者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即清兵入关的前一年就已派出远征队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在面临外敌威胁的险峻形势下,国内各种政治力量,谁能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都有利于凝聚、整合国家的国防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当时的南明小朝廷和李自成、张献忠建立的政权,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弊端,都无力承担统一中国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清朝一方。清兵入关结束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对明清之际的中国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屠杀暴行
清军在向全国进军的途中,进行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此外像顺治六年(1649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多尔衮道貌岸然地说:“君,父也;民,子也。父残其子,情理之所必无。况诛戮所以惩有罪,岂有无故杀人之理?自元年以来洗民谣言无时不有,今将六年矣,无故而屠戮者为谁?民肯从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释。” 几天之后,他就“谕大同城内官吏兵民人等曰: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摇惑众人,诱陷无辜,尔等被围城中,无所逃避。止因姜瓖一人作恶,遂致无罪众人同陷死地。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尽行诛戮” 。同年二月,“兵部以总兵官任珍阵获伪官兵四十九名,俱抚养不杀奏闻。得旨:凡平定地方降者抚之以示恩,抗者杀之以示惩。如此则人皆感恩畏死求生而来归矣。今平西王等将阵获之人抚而不杀,……此事甚不合理。尔部其移咨平西王吴三桂、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知”。
顺治八年(1651年)福临亲政以后,把各地屠戮无辜的责任全部推到多尔衮身上,说:“本朝开创之初,睿王摄政,攻下江、浙、闽、广等处,有来降者,多被诛戮。以致遐方士民,疑畏窜匿。” 实际上,清兵的滥杀无辜根源于满洲贵族的迷信武力和民族歧视,多尔衮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罢了。在清廷上同多尔衮争夺权利的“辅政叔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统师出征时表现出同样的野蛮,就是一个证据。清廷在屡遭覆师失将之后,才被迫在政策上作出部分调整。
民族压迫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多尔衮等满洲贵族陶醉于眼前的胜利当中,自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
清末男子剃发结辫的景象
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这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廷在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当时发令所到之处,各级地方官令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行走,见蓄发者就剃之。稍有抵挡,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示众。孔闻謤搬出孔子这块大招牌,又引金、元二代为例,满以为可以为孔家抵挡一阵,保住先世蓄发衣冠。不料碰了个大钉子,“得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
在江南诸省,这些政策激起了已被平定地区的强烈反抗。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正面评价
马大正(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两份历史遗产,一是统一的中国,一是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是在清朝才跟世界融为一体的,不管它是主观还是被迫。对于融入到世界中的这么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研究。比如清兵入关,它随后导致的康乾盛世是可圈可点的。
周远廉(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晚明腐败,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推翻了明朝。多尔衮又带清兵入关赶走了李自成,这是历史实事。不可否认,有了清兵入关,才有了后来清王朝的延续,但二者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关系,包括它与其后的“康乾盛世”也都是一种时间的待续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内在联系。出现“康乾盛世”的内在原因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有所作为,那后来呢,为什么后来到了清末就不行了?腐败无能,清兵入关保证不了满清江山永不倒,同理,清兵入关不可能直接导致康乾盛世的出现。
戴逸:努尔哈赤起兵,中经皇太极经营、顺治入关,直至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这段历史奠定了清朝的基业。17世纪刚刚形成的满族,弥漫着一种奋发、上进的精神,这是它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精神表现在英勇善战,表现在它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善于学习周围各个民族的一些长处。
负面评价
(清)韩菼:清兵四出杀掠,民不聊生,有先剃发赴营归顺者,城上望见,必痛詈,虽至亲如仇敌。而清兵日出抢掠,刻无宁晷,畏祸者俱窜远方。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就对清兵入关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它是“种族的悲剧”。
顾诚: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人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满族入关打断了明朝中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势头,使中国同西方的距离越来越大。
清军入关是明清鼎革之际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关系明亡清兴的一个分水岭。它不仅改变了清朝及满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对这一事件,有清一代,自然是全盘肯定。辛亥革命后,对清军入关则是完全否定。清亡后100多年间,对清军入关的讨论始终未曾停止。否定清军入关的观点还很普遍。例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就对清军入关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它是“种族的悲剧”。1994年,恰逢清军入关350周年,学术界曾专门在沈阳召开“清兵入关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专门进行研讨。但分歧仍很严重。如何评价清军入关,它究竟是国家统一战争还是民族征服战争;清军入关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些重大问题仍未取得共识。沈阳会议之后20余年间,分歧依然存在,争论仍很激烈。
一片石关城位于抚宁县东北九门口村,地处河北、辽宁两省分界处。因城东南外有泄水门9座,故又名九门水口。《明史·李自成传》:崇祯十七年,自成率军十余万,“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趋关外。三桂惧,乞降于大清”。 即此。今关城大部已毁,南面城墙和部分失敌台尚存旧址。关城西有一座圆形敌台,全部用条石青砖合筑,通高9.75米,直径9.5米。台顶正中有一株近200余年的老松,远观松枝翠蔚。相传为明代边将点阅兵马之处,故又名点将台。
影片 | 海报 | 首播日期 | 类型 |
---|---|---|---|
孝庄秘史 | 2002-12-31(中国大陆) | 剧情/历史/古装 | |
太祖秘史 | 2005 | 剧情/古装 | |
征战清朝 | --- | 2007-07 | 纪录片 |
努尔哈赤 | 2010-11-09(中国大陆) | 纪录片/传记/历史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