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编辑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在华北建立的傀儡政权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在华北占领区建立的汉奸傀儡政权,又称“华北临时政府”“北平临时政府”。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后,策划建立统一的华北伪政权,12月13日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汤尔和、王克敏、董康、朱深、王揖唐、齐燮元等为委员,下设议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司法委员会(委员长董康),以五色旗为“国旗”,继续用中华民国年号,北平为首都。辖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个省公署和北平、天津两个市政府。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组成“华北政务委员会”。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别名:华北临时政府

建立时间:1937年12月14日

灭亡时间:1940年3月30日

管辖地域:华北四省二市

政权性质:傀儡政权

主要领导:王克敏、王揖唐、齐燮元

首都:北京(当时叫北平)

正式名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历史

编辑

1937年12月14日,日本侵略者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伪政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并吞和控制华北,即着手在华北沦陷区策划建立伪政权。1937年7月底,在北平(北京)成立了以北洋军阀余孽、汉奸江朝宗为主席的“北平地方治安维持会”。8月初,又在天津成立了以直系军阀、政客、汉奸高凌蔚为首的“天津地方治安维持会”。

10月,日本政府派喜多诚一为北平特务机关长,扶植汉奸筹建统一的华北伪政权,以王克敏、董康、汤尔和、朱深、王揖唐、齐燮元等为“政府筹备处”成员。12月14日,华北伪组织和“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合并,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管辖山西、河北、河南、山东4省及北平、天津两市。这个伪政权标榜“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设行政、议政、司法3个委员会,分掌行政、立法、司法权。以王克敏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为议政委员长,董康为司法委员长,以王克敏、王捐唐、江朝宗、齐燮元、朱深等为临时政府委员。伪政府下设6部:行政部总长王克敏,治安部总长齐燮元,教育部总长汤尔和,赈济部总长王揖唐,实业部总长王荫泰,司法部总长朱深。伪政府采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同时发表《政府成立宣言》,声称要“绝对排除共产主义,发扬东亚道义”。“临时政府”成立后,日本政府与之签订《政治技术指导协定》,用所谓“日本进步的行政、法制、军事的技术由侧面来指导华北的政治”。

1938年4月,日本政府派行政、法制和军事高级顾问3名常驻“临时政府”,并派辅佐官15人分驻各部。“临时政府”的一些重大施政措施及人事调动,完全受日本控制。

5月,王克敏去东京,与日本商定以“分治合作”的办法,成立一中介机构,作为统一的伪政权成立前的过渡。

9月22日,“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在北平成立。“临时政府”派王克敏、王揖唐、朱深为委员,“维新政府”派梁鸿志、温宗尧、陈群为委员,以王克敏为主席。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北平的“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下属各部改称总署,原各部负责人改称督办,名义上隶属南京汪伪政权,实际上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牌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牌匾

历任“官员”

编辑

人 名

任伪政权官职

原任北洋政府官职

王克敏

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兼行政部总长

财政总长

汤尔和

议政委员会委员长兼教育总长

财政总长

董康

司法委员会委员长

司法总长・财政总长

王揖唐

内政总长

内务总长

齐燮元

治安总长兼华北治安军司令

江苏督军

王荫泰

实业总长

外交总长・司法总长

江朝宗

北京特别市长

步军统领

高凌霨

天津特别市长

-

经济

编辑

“华北临时政府”同时在北平成立“大东亚联合银行”发行“联银券”。

联银券联银券

伪军

编辑

“华北临时政府”组建的“华北治安军”,又名华北绥靖军,俗称“皇协军”、“伪军”,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华北方面军扶植的一支中国武装。

华北治安军华北治安军

下一篇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上一篇 省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