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营乡 编辑

北京市房山区下辖乡

史家营乡史家营乡

史家营乡,北京市房山区下辖乡,位于东经115°35′27″~115°45′25″,北纬39°47′42″~39°54′14″之间。地处房山区西北部,东与大安山乡、佛子庄乡相连,南与霞云岭乡毗邻,西、北与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接壤。乡域面积110平方千米。

1952年,史家营地区属京西矿区金鸡台区。1953年,设史家营乡。1956年,史家营乡并入莲花庵乡,属莲花庵、金鸡台、柳林水3乡。1958年,并入周口店区百花山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河北人民公社史家营管理区。1960年,属房山县。1961年,设史家营人民公社。1980年,史家营人民公社的金鸡台村划归北京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1983年,公社改乡。1992年,撤北京市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金鸡台村划归房山区。1993年,撤金鸡台办事处,金鸡台村划归史家营乡。 截至2018年末,史家营乡有户籍人口有11846人。 截至2019年,史家营乡下辖12个行政村, 乡政府驻史家营村北涧。

2011年,史家营乡工业总产值5.1万元。财政收入107万元,比上年减少61.4%。各项税收388.2万元,比上年减少70.5%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8万元,增值税241万元,企业所得税9万元。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史家营乡

行政区类别:乡

所属地区:北京市房山区

地理位置:房山区西北部

面积:110 km²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史家营村北涧

电话区号:010

邮政编码:102461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圣莲山风景区

车牌代码:京

人口:约1.18万人(截至2018年末)

建制沿革

编辑

1952年,史家营地区属京西矿区金鸡台区。

1953年,设史家营乡。

1956年,史家营乡并入莲花庵乡,属莲花庵、金鸡台、柳林水3乡。

1958年,并入周口店区百花山人民公社。

1959年,改为河北人民公社史家营管理区。

1960年,属房山县。

1961年,设史家营人民公社。

1980年,史家营人民公社的金鸡台村划归北京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撤北京市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金鸡台村划归房山区。

1993年,撤金鸡台办事处,金鸡台村划归史家营乡。

史家营乡史家营乡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19年,史家营乡下辖12个行政村, 乡政府驻史家营村北涧。

元阳水村

柳林水村

杨林水村

青林台村

秋林铺村

莲花庵村

曹家房村

史家营村

大村涧村

西岳台村

青土涧村

金鸡台村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史家营乡位于东经115°35′27″~115°45′25″,北纬39°47′42″~39°54′14″之间。地处房山区西北部,东与大安山乡、佛子庄乡相连,南与霞云岭乡毗邻,西、北与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接壤。乡域面积110平方千米。

史家营乡

地形地貌

地处深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峰位于境内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最低点位于境内柳林水村,海拔359米。其他山峰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

史家营乡史家营乡

气候

史家营乡多年平均气温10.8℃;1月平均气温-8℃,极端最低气温-18.3℃(1968年12月31日);7月平均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39.3℃(1961年6月10日)。生长期年平均170天,无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6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月至8月。

水文

史家营乡境内河道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大石河为大清河水系北拒马河支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大堰台沟水流,为大石河河之一,发源于境内西北部山地,自西北向东南经莲花庵村、史家营村、柳林水村、元阳水村至佛子庄乡贾峪口入大石河,沟道长度22.5千米,流域面积112平方千米,中途建有大窑水库。

矿产资源

史家营乡境内已探明矿藏有4种,以非金属矿为主,特别是煤炭储量大。煤矿储量约两亿吨,是低灰分、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分布在百花山向斜构造的南翼,即东北起青土涧、西南至秋林铺长达10余公里的地带内。这里的煤主要蕴藏在古生代的石炭纪、二迭纪和中生代的侏罗纪的地层中。

动植物资源

史家营乡境内有林地15万亩。现有野生动物19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金雕和褐马鸡3种;有野生植物500余种,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有青檀等4种。

人口

编辑

截至2018年末,史家营乡有户籍人口有11846人。

经济

编辑

农业

史家营乡共有耕地面积1400亩,人均0.1亩。

2011年,史家营乡农业总产值达到958.1万元,农业增加值598万元。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核桃、花椒为主。

2011年,史家营乡生产粮食213.3吨,人均34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苓、金银花等。畜牧业以猪、羊饲养为主。

2011年,史家营乡生猪出栏807头,年末存栏799头;羊出栏655只,年末存栏3204只。

2011年,史家营乡生产肉类81.5吨;畜牧业总产值25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

截至2011年末,史家营乡累计造林0.87万亩,林木覆盖率73.8%。

2011年,史家营乡共生产干鲜果品457吨,其中干果238吨,鲜果219吨,鲜果中苹果50吨。农机总动力95千瓦。农民人均纯收入8812元。

工业

2011年,史家营乡工业总产值5.1万元。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商业网点1个,职工12人。

2011年,史家营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史家营乡财政收入107万元,比上年减少61.4%。各项税收388.2万元,比上年减少70.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8万元,增值税241万元,企业所得税9万元。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5人;小学1所,在校生11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卫生院1个,下设村医疗室10个。专业卫生人员4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

2011年,史家营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551人次,住院手术13台次,出院病人13人次。

2011年,史家营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0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群众文化团体1个;影剧院12座,座位5000个,年演出31场次,观众达11930人次;村级图书馆(室)13个,藏书22620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梆子戏、威风锣鼓等。其中梆子戏俗称“山梆子”,是京西地区特有的戏种。曾在史家营地区昌盛一时。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体育场地12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乒乓球比赛等。12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9%。

史家营乡广播电视广播、有线电视实现了全覆盖。广播通响率94%。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中央一套、二套等48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2700户。

社会保障

2011年,史家营乡共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户,人数12人,支出7.4万元,比上年降低52.5%,月人均500元,比上年增长16.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9户,人数207人,支出83.2万元,比上年增长6.7%,月人均340元,比上年增长61.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5.66万元。

环境保护

2011年,史家营乡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8%。影响本地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春、秋两季风沙较大。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3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50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80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200件,征订报纸1500份、杂志900册,业务收入3万元。共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0.2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71%;移动电话用户0.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5%;宽带接入用户300户,比上年增加105户。

2011年末,史家营乡共有2万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1座,高压输电线路5条,总长度64千米。综合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均达99.9%。

交通运输

编辑

贾(峪口)史(家营)公路由西北而东南斜贯乡境。另有公路通主要村庄和门头沟区。还有村间土石路连系各村,并与大安山乡、霞云岭乡相连。

2008年新修建贾峪口至元阳水辅线,并加宽了贾史公路,村村通公路。

2011年,史家营乡共有县乡级公路16条,总长122千米。

史家营乡乡村公路史家营乡乡村公路

风景名胜

编辑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风景区

圣莲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原名“圣米石塘”,是早时“京畿八景”之一。圣莲山海拔930米,山上有民国时期曹锟、佩孚、杨小楼等在此修建的别墅群。山上天然溶洞圣水洞中的泉水,传说大清皇帝乾隆曾派人取水养生。是一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景区有独特的第四纪(距今260万年)洞穴沉积遗迹——“圣米”,有赋存于寒武——奥陶纪(距今5.4-4.5亿年)地层中的海相沉积构造。

园区植被为地带性落叶阔叶林,林木覆盖率高,达70-90%。野生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树种有漆、榆、山杨、白桦、辽东栎、胡桃楸等。野生动物有130多种,以华北地区常见动物为主。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园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园区

长星观

长星观位于史家营乡圣莲山风景区,是一座道教与佛教合一的宗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原名圣泉寺,是一座佛教寺庙,清顺治十年更名为长星观,成为道家寺院。整个庙宇由大雄宝殿、前殿、后殿、东配殿、西配殿、钟楼、鼓楼和禅房组成,前殿有四大天神和哼哈二将守护山门,高殿供奉着众多仙人,钟鼓楼前有纪念摩珂老祖升天的飞升台。

长星观长星观

下一篇 蒲洼乡

上一篇 大安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