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象征、北京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安门天安门

天安门(Tian'anme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 天安门由蒯祥设计,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造,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其名为承天门。 后天安门经过多次大小修建,形成现之形制。

天安门通高为34.7米,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 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天安门的主体建筑是城楼。城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建高大的朱红色城台,下大上小,呈梯形状。上层是城楼大殿,从城台顶到大殿屋顶高约21.7米。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 天安门城台由两部分组成。城台下部台基是坚固厚重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出地面1.59米。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之上,是由每块24公斤重的巨大城砖加上白灰膏、江米汁灌浆垒砌而成的朱红色实体城台,高约11.41米。 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天安门城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门城楼气势宏大,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1961年3月4日,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天安门

外文名:Tian’anmen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

气候条件:北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8:30—17:00

门票价格:成人票15元;大学生优惠票5元

占地面积:4800 m²

文物编号:1-30-1-30

作者:蒯祥(明代)

别名:承天门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历史沿革

编辑

元朝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和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但最早对建筑天安门有间接影响的是元朝。

蒙古至元四年、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兴建元大都。元大都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现在的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曾有一个“T”形的半封闭式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就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元大都在被攻破后被更名为“北平”。当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后来,燕王朱棣称帝,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调各地工匠、军士和民工,开始营造北京城的筹备工程。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的工程正式开始,蒯祥被明朝选入京师, 成为天安门的主要设计者。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北京最早的天安门。其形状与后来的天安门大致相仿,但其规模较小,只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钉。

明天顺元年(1457年),遭雷击毁于火。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承天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烧掉北京城九门城楼,承天门上半部荡然无存,只剩下五个门洞。

清朝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决定定都北京后,立即着手对北京宫室进行修复。由于进京不久,清朝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于是,清朝除采用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下令在承天门原废墟上进行大规模改建,按明时承天门原貌重修城楼,将“承天门”更改为“天安门”,但天安门上悬挂的木质匾额是“天安之门”,以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规模修缮与扩建天安门,基本保持顺治时改建的形制。在天安门城楼基座周围增建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莲花宝瓶等图案。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

1906年的天安门1906年的天安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9日至14日,为迎接开国大典,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 北平市政部门对天安门城楼多年来积存的鸽粪、蒿草等污物进行清除,对破损的砖瓦、门窗等构件进行简单整修。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开国大典的天安门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较全面地修缮天安门城楼; 同年6月,开始进行整理。 主要对破损的门窗和个别已经腐朽的梁木进行更换,屋顶梁桥和天花藻井的彩绘重新进行彩画,取出城楼西木梁上三颗未爆炸的八国联军炮弹。城楼大殿屋顶增设1318个勾边灯,并在城楼两侧各建厕所一栋,在西北角城台入口处加设电梯一部。

1956年,对天安门城楼东北翼角及劈裂、脱样的角梁进行翻修,接长城台栏杆扶手。为确保天安门的绝对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关部门在对天安门城楼进行防雷工程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在顶部四周安装避雷设施。

1966年4月,邢台发生地震,强烈地震波及北京,城楼损坏变形更甚。由于天安门城楼是中央领导经常登临的场所,这让管理部门忧虑不已。北京市曾多次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上报中央,要求翻修天安门,但高层一直没有明确回复。

1968年3月初,北京市为保证当年五一节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安全,特意调集技术干部、老工人14人组成检查小组,对城楼进行为期近半个月的全面大体检。检查的结果表明:中间大厅内的金柱,一根柱心通朽,另一根朽空过半,承受屋顶荷重最大的8根五架梁已有6根断裂。除此之外,其他变形、朽坏之处比比皆是。北京市下决心采取治本办法,他们迅速将检查报告及十几张城楼现场拍摄的图片送到高层。看到材料后,几位中央负责人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意重修,并在上报的三种方案中选定第三种方案,即彻底将现有门楼及红墙座拆掉,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旧地重建。

北京市计划1968年国庆节后开工,并立即着手各方面的准备。然而,从国外进口的部分大木柱当年不能供货。关键部位材料的缺乏导致重修工程不得不延期,因此直到1969年国庆节后,重修工程才得以重启。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五一”前,天安门进行大规模修建。天安门城楼为木质结构,许多部位已出现问题并存有安全隐患。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重建后天安门通高34.7米,比以前高83厘米,基本上保持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成时的形制,但此次重建时,将黄琉璃滴水和瓦当上的“龙纹”改为“葵纹”,将原大点金旋子彩画改为金龙和玺彩画。

1980年,按照9级抗震能力设计要求,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一次大修。

1984年,为迎接国庆35周年,对天安门城楼重新油漆彩绘,将城楼大厅内的彩画改为“龙草和玺”和“团龙天花”彩画,外檐彩画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画的西番莲改为“金龙和玺”彩画。 同年,有关技术部门对城楼防雷设施进行重点检查和遥测,增加防雷引下线,考虑到城楼顶上彩灯、广播新闻、电影等电器线路较多的原因,将彩灯电缆线单取线路,引出大顶部位并安装避雷器。

1988年1月1日,对公众开放。

1991年,天安门城楼上装置238组立面泛光照明设备。

1992年,为迎接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又在城楼上安装14道光芒四射灯。

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对天安门及两侧红宫墙进行大规模修缮粉刷,新式大红灯笼取代旧灯笼,更换城楼地毯和大厅内壁画,厅内的红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进行油饰。

天安门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风光天安门风光

天安门抗战70周年花卉全景天安门抗战70周年花卉全景

2009年,天安门城楼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开修缮。此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将主要以对梁柱、屋顶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绘为主。

2011年国庆节前,天安门进行每年例行围挡施工,通过施工,工人检查天安门城楼主体部分是否有开裂、漏水等情况,然后进行修补。此外对天安门城楼、东西红墙等进行外墙粉刷。

2012年,为迎接国庆节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天安门城楼红墙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对天安门城楼实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垄维护保养工程”施工。院内地面进行铺装改造,解决地面防滑和破损问题。

2018年6月12日,天安门城楼及城台修缮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8年6月15日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4月底恢复对外开放,5月底全部完工。

2023年6月13日,天安门城楼恢复对外开放,须提前一日通过进行实名制预约。

天安门夜景天安门夜景

建筑格局

编辑

历史结构

明初

据史料《明宫城图》记载:明代初建的承天门黄瓦、朱柱,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外有五座金水桥对应,两侧分列石狮和华表。

第一次重建

明成化元年(1465年),承天门重建。重建后的承天门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门的形制。

清初

清朝的皇城、宫城大多承袭明代旧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缮后,古都北京的城郭和城门基本上恢复原貌。

清末

在天安门城楼大殿内,在10根红色廊柱中间,悬挂上了八个红色的大宫灯。每个宫灯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达80千克,每一盏至少三个大人才能环抱过来,在当年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

天安门城楼的中厅悬挂了一幅高2.6米、宽5.8米的《江山永泰图》。该以奇特的构思、浓烈的笔墨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浑的泰山图。画家借泰山讴歌和谐盛世。

在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各有七个红色的观礼台,观礼台前,东西各筑有花坛。在天安门城楼的前方近处是两座大观礼台,每座长95米,宽12米,各有6个小区。观礼台呈北高南低倾斜式,内有梯形台阶,总容量为20000多人。

现代结构

综述

1970年,天安门重修,基本保持顺治时改建的形制。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 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天安门全景图天安门全景图

城楼

天安门城楼内部结构天安门城楼内部结构

天安门的主体建筑是城楼。城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建高大的朱红色城台,下大上小,呈梯形状。上层是城楼大殿,从城台顶到大殿屋顶高约21.7米。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 城楼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正脊两端鸱吻,戗脊列9尊小兽。面阔9间,进深5间。60根巨柱支撑折重檐屋顶,方砖墁地。城楼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望柱头为莲瓣瓜头,柱间栏板为荷叶净瓶雕刻。斗拱、梁枋为缠枝莲、珠宝吉祥草彩绘。城楼东、西两侧各有3间悬山卷棚顶黄琉璃瓦房屋,原为天安门护军住房。护军担负眺望守卫城楼任务。现为电梯房。

天安门城楼大殿的梁柱之间悬挂着17盏大型玻璃宫灯,它们与藻井和朱红色的柱子浑然一体。这17盏宫灯组成“众星捧月”的图案。大厅正中最大的那盏为主灯,有8个立面,灯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有6个立面的辅灯,每个灯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的上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为减轻大殿屋顶的承受负荷,宫灯的整个灯体均采用优质金属材料和高级有机玻璃,乳白色的玻璃灯罩上绘刻着金龙图案。

天安门城楼殿顶的正脊、垂脊和戗脊上装饰着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生动有趣的龙吻和仙人走兽,使天安门城楼显得格外华丽、典雅与神秘。 天安门城楼殿顶有正脊1条,垂脊4条,戗脊4条。在正脊、垂脊、戗脊上装饰有10个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龙吻位于大殿屋顶正脊的两端和垂脊、戗脊的前端。城楼大殿正脊两端的称作“正吻”,也叫“大吻”或“鸱吻”,同属龙族,古代统称其为“龙吻”。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体积最大,且翘首华丽,高约3米,宽约2米,由13块中空的金色琉璃瓦件组成,俗称“十三拼”。大殿正脊两端的龙吻,通身鳞甲,四爪腾空,昂首怒目,造型生动活泼,做工精致考究。除大殿正脊上的龙吻外,两坡4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名曰“垂脊吻”,或称“垂兽”,其体型比正脊龙吻要小得多,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4条戗脊上也各有一龙吻,名曰“戗脊吻”,或称“戗兽”,与垂脊吻相似。在封建社会,这些“以兽镇脊”的装饰虽然蒙上了迷信色彩,却为城楼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城台

天安门城台由两部分组成。城台下部台基是坚固厚重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出地面1.59米。台基的一部分埋入地下,承载着台基上全部的建筑重力并传递给地基。采用汉白玉石作为城台基座是古代城门建筑的基本手法,具有保持建筑稳定、防水、防潮的功能。

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之上,是由每块24公斤重的巨大城砖加上白灰膏、江米汁灌浆垒砌而成的朱红色实体城台,高约11.41米。天安门城台下大上小,收分明显。其下端长120米,宽40米,底部面积为4800平方米;上端长116米,宽38.76米,面积为4500平方米,整个城台外观呈立体等腰梯形状,从地面到城台顶部高达13米。天安门城台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

天安门城台顶部边沿四周环绕着1.2米高的浅灰色矮墙沿,俗称“女儿墙”。

在天安门城台下部有5个高大的拱形门洞,这便是天安门实际意义上的城门。这5个城门洞的深度均为40米,但高和宽不一样。在5个门洞中,中间的最大,高达8.82米,宽为5.25米,此门洞正好压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天安门的门洞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安门中间门洞的使用等级最高,在明清时期,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门通过,其他4个门洞分列左右,依次缩小。紧靠中间的两个门洞,即东一门洞和西一门洞,高7.6米,宽4.43米,只允许宗室王公出入。最外侧的两个门洞最小,即东二门洞和西二门洞,高6.2米,宽3.83米,为三品以上官员的通道。

天安门5个城门洞各有朱色大门两扇,每扇门上装有9路门钉,即纵横各9排,共计81颗馏金门钉。在城门上施用门钉之举,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当时是出于构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以防止门板松动变形。后来,由于门上密密麻麻、黑乎乎的铁钉钉帽实在是有碍观瞻,为美观起见,人们把钉帽打造成水泡形状,然后再经过馏金处理,于是门钉就兼有了装饰功能。

在天安门城台东西内侧,早年各有一条长30米、宽6.5米的漫坡道,俗称“马道”。马道表面为陡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之感,便于人员、马匹、车辆上下城楼。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从城台西侧的马道一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1970年以前,天安门城楼的马道一直沿用着过去用古青砖铺就的传统漫坡道。因年代久远,马道上的古青砖破损严重,1970年天安门城楼重建时,把马道改成石阶梯通道。阶梯通道分为4层台阶,每层17级,共68级,中间有3个平台。通道两侧的路灯也由原来的六方宫灯改换成球形壁灯。

城门特征

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毛主席第一幅画像毛主席第一幅画像

毛主席第二幅画像毛主席第二幅画像

毛主席第一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主笔:董希文

毛主席第二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主笔:董希文

毛主席第三幅画像毛主席第三幅画像

毛主席第四幅画像毛主席第四幅画像

毛主席第三幅画像悬挂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主笔:周令钊

毛主席第四幅画像悬挂时间: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主笔:辛莽

毛主席第五幅画像毛主席第五幅画像

毛主席第六幅画像毛主席第六幅画像

毛主席第五幅画像悬挂时间: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主笔:辛莽

毛主席第六幅画像悬挂时间: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主笔:张振仕

毛主席第七幅画像毛主席第七幅画像

毛主席第八幅画像毛主席第八幅画像

毛主席第七幅画像悬挂时间: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笔:张振仕

毛主席第八幅画像悬挂时间:1967年10月1日,主笔:王国栋

参考资料:

建筑特色

编辑

皇权象征

据《大清会典》载:“门五阙、重楼九楹、雕扉三十六。”天安门城楼大殿坐北朝南,东西面阔9间,南北进深5间。取“九、五”之数,隐含帝王之尊,象征皇权至高无上。“九、五”来自《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国古代认为,“九”是阳数之最,“五”为阴数之尊,“九五”象征帝王之位。因此“九五之尊”是指帝王的威严。“雕扉三十六”是指每间屋子有4扇红色的油饰菱花格窗,单面共计36扇门窗。由此可见,天安门城楼从造型、装饰和气势上都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屋顶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极富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屋顶上。根据建筑等级的高低和使用性质不同,建筑物屋顶造型也截然不同。最尊贵的是庑殿顶,由四大坡交成五脊,故亦称“四阿顶”“五脊殿”,故宫的太和殿、午门城楼就是这种屋顶。其次是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多种形式。歇山顶也叫“九脊殿”,分为单檐、重檐两种,虽然较庑殿顶低一个等级,但仍然是宫殿建筑中较高等级的屋顶样式。

屋檐设计

城楼大殿顶上覆盖的是封建时代品级最高的金黄色琉璃瓦屋檐,四角缓缓上翘,形成凹线形曲线,使巨大沉重的屋顶显得轻盈飘逸、肃穆尊贵。殿顶的斜面设计成凹形曲线,不仅仅是为获得视觉上的美观效果,还有其实用价值。下雨时,雨水流经凹形曲线时,水流加速,能够滴落到距离墙基较远的地方,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房基的干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屋檐高高翘起,必然增加阳光照射的面积,既能给殿内提供足够的光线,又能使大殿的外形更为美观。

建筑材料

天安门城楼使用的材料,在质量上要求极为严格。据资料记载,“凡梁柱必用楠木”。明清营造天安门时,其朱漆木柱、梁枋、斗拱、木架等所用木料,大部分取上等的珍贵楠木。

龙纹图案

天安门城楼大殿采用的是“金龙和玺”图案。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的是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的是降龙(龙头向下),盒子中间画的是坐龙,并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城楼上一共绘制了932条龙纹,主要为引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姿态。

龙纹龙纹

彩画

综述

和玺彩绘

和玺彩绘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艺术,也是彩绘形式中最为高级、最为尊贵的佳作,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用“∑”状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天安门城楼上的“和玺彩绘”主要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三种。

历史状态

在天安门的历史中,彩画艺术题材可被划分为以下五个历史状态:

时间

名称

彩画类别

盒子

明间枋心/明间藻头

次间枋心/次间藻头

柱头

1417—1457年

承天门

明式点金彩画(旋花与如意云纹)

1465—1557年

1558—1664年

1651—1911年

天安门

宝珠吉祥草(内檐)

龙草和玺

正面龙

二龙戏珠、宝珠吉祥草

宝珠吉祥草、降龙

升龙

1912—1969年

1970—1984年

西番莲和玺

缠枝西番莲

缠枝西番莲、宝珠吉祥草

宝珠吉祥草、缠枝西番莲

西番莲

1984至今

龙和玺

正面龙

二龙戏珠、降龙

二龙戏珠、升龙

正面龙

历经上述历史状态的天安门彩画艺术,主要包括明式点金类彩画、满汉凤格融合的宝珠吉祥草彩画,以及清式和玺彩画三种类型。同一历史建筑遗产上的彩画跨越五个历史状态,这在目前已知的中国历史建筑遗产中绝无仅有,足以构成其唯一性。

金龙和玺金龙和玺

文物遗存

编辑

金丝楠木盒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20世纪60年代重建队伍在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数脊瓦数时,意外的发现中间黄色的琉璃脊瓦中藏着一块金丝楠木盒,该琉璃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工人们砸碎后露出一个30厘米见方的木盒,上面清晰地显露出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雕刻图案。工人们用撬棍戳破后,发现木盒内藏有块拇指大的红宝石、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等物品,有的物品已分辨不清,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炮弹

在重建天安门拆除西山墙时,一名工人取出一发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工程指挥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门将其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后来在拆除中又先后起出六发规格相同的炮弹。这些炮弹很有可能是八国联军留下的“礼物”,后续修复时没有发现这些打进墙体的炮弹而只将外表的弹坑填补掩盖。这次重建无意发现并排除了这些炮弹隐患。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释义

承天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典仪活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仪的地方,天安门最隆重的典仪是“金凤颁诏”。凡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都需在此举行颁诏仪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匾额

资料记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时,城楼上悬挂的是“承天之门”的匾额。相传,当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时,曾率精兵经长安右门来到承天门下,面对森严高大的皇城大门,他弯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门”匾额,以此表示对明王朝的藐视。

清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重建后改称天安门,城楼重檐之间悬挂的是“天安之门”的匾额。木匾宽2.6米,高3米。在此后的岁月里,匾额的文字和字体都曾有过几次变化,最后定格为“天安门”。

新中国成立后,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天安门”匾额,在1950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前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在清代,天安门匾额上刻有“满、汉、蒙”3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3种文字改为“满、汉”2种文字。汉文改成楷书字体的“天安门”3个字。因为去掉“之”字,全部字体也相应扩大。匾额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1倍。辛亥革命后,天安门和故宫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上只保留有汉文,匾额上的文字又从“满、汉”2种文字改为“汉文”1种文字。这种“3、2、1”的变化,在匾额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为固定“天安门”3个字,“安”字放在匾额的中间位置上,木匾的中心位置上留有当时钉凿过的钉眼,显然是为固定铜制的“天安门”所形成的。

神话传说

“仙人骑鸡”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仙人骑鸡”中的仙人指的是姜子牙的妻弟,他想通过与姜子牙的亲戚关系攀附权贵,以求高升,却被姜子牙看出。姜子牙深知他才能有限,告诉他官位已经升至顶处,若再升就会摔下来。古人根据这个传说,把姜子牙妻弟的小像放在檐角的最前端,寓意着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说法是,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齐滑王即位后,野心膨胀、骄纵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内外树敌,终于引来五国联合讨伐。他在外逃路上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走投无路之际,忽然有一只凤凰飞到他跟前。齐上王飞身跨上凤凰背,骑着它渡过大河,绝处逢生。因而,“骑凤仙人”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屋檐角最前方的仙人骑鸡屋檐角最前方的仙人骑鸡

衍生作品

天安门形象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图形广泛出现在各种艺术和设计作品中。

1950年,周令钊创作了水粉写生《北京天安门》。次年,其创作了油画《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五四运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第一套人民币的1元券上,与国徽相仿的正立面天安门图像成为正面主图景。而5元券的素描稿中的华表和远景的中华门标示出了天安门城楼。

第一套人民币五元正面中心图第一套人民币五元正面中心图

重大事件

编辑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下午二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即,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

开国大典

升旗仪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那一天起,一代代的升旗人在天安门广场将五星红旗升起。 1990年10月1日,《国旗法》颁布,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 自2002年6月1日开始,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有所调整,每月担负1日、11日、21日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届时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将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 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按126人编队方案实施,其中护旗队员96人、礼兵30人,分别着14式陆海空军礼服。护旗队由前至后依次为国旗组3人、陆海空军分队长3人、陆海空军队员90人。队员90人编为6路15列行进队形,分准备、迎旗、护旗、升旗和返回5个步骤,全程10分钟。重大节日升国旗仪式,一般参照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方案执行,特殊情况根据任务需要增加编队人数、鸣放礼炮。平日升国旗由66人编成,国旗组3人,分队长3人,队员60人编为4路15列,分护旗、升旗和返回3个步骤,全程8分钟。

降国旗全年按66人编队方案实施,列队形式和行进动作与平日升旗仪式相同,不安排军乐团或录音伴奏。国旗哨分两种形式,升旗后由3名着陆海空军礼服仪仗队员徒手站立哨位;降旗后由2名着陆军常服仪仗队员徒手站立哨位。

2024年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时刻表2024年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时刻表

接见红卫兵

1966年8月,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随后,全国红卫兵开始大串联,并逐步集中到首都北京。这样,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主席共八次、分十批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100万。

1966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1966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历次大阅兵

时间

人数

参阅部队、阅兵特色

阅兵首长

阅兵指挥

1949年10月1日

19248

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陆、海、空三军浑然一体,形成强大阵容。

朱德

聂荣臻

1950年10月1日

24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

朱德

聂荣臻

1951年10月1日

13348

喷气式飞机、民兵方队

朱德

聂荣臻

1952年10月1日

11300

公安部队

朱德

聂荣臻

1953年10月1日

10038

火箭炮兵

朱德

张宗逊

1954年10月1日

10384

伞兵首亮相,骑兵最后一次受阅

彭德怀

杨成武

1955年10月1日

10344

实行军衔制后第一次阅兵

彭德怀

杨成武

1956年10月1日

11929

国产“解放牌”汽车,雷达探照灯初次公开亮相

彭德怀

杨成武

1957年10月1日

7064

国产的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首次受阅

彭德怀

杨成武

1958年10月1日

7856

士兵船形帽最后一次出现于国庆阅兵式

彭德怀

杨成武

1959年10月1日

11018

国产第一代主战坦克,受阅装备绝大部分已实现了国产化

林彪

杨勇

1984年10月1日

10370

战略导弹部队、武警部队和女兵首次受阅

邓小平

秦基伟

1999年10月1日

11000

16个徒步方队、25个车辆方队、10个空中梯队,400多台战车、火炮、各种导弹等,132架战机

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特警和预备役部队

江泽民

李新良

2009年10月1日

8000

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500余辆各种车辆、装备,151架各型飞机

三军女兵、后勤装备、女飞行员部队、东31甲核导弹、垂直发射导弹、陆射巡航导弹、空警-2000、空警-200、歼-10、无人机、特种兵

胡锦

房峰辉

2015年9月3日

12000

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解放军四总部直属单位,共编50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1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2个、装备方队27个、空中梯队10个,受阅约1.2万人,动用40多种型号装备500多件、20多种型号飞机近200架。

习近平

宋普选

2019年10月1日

15000

阅兵共计59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5个:领导指挥、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院校科研、文职人员、武警部队、女兵、预备役、民兵、维和部队;装备方队32个,分为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7个模块;空中梯队12个,分为空中护旗、预警指挥机、海上巡逻机、运输机、支援保障机、轰炸机、加受油机、舰载机、歼击机、陆航突击、教练机等;受阅官兵约1.5万人,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

习近平

乙晓光

参考资料: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

价值意义

编辑

艺术价值

建筑价值

天安门城楼气势宏大,庄重威严,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彩画价值

天安门彩画分别反映了明清两代不同的审美价值观。明代建筑彩画追求“雍容醇厚的中和之美”。承天门建筑彩画色彩总基调控制在以矿物颜料为基础的青绿色彩系统之中,进行退晕处理,点缀少许朱红,用金慎重,形成和谐的色彩关系。所以明代官式建筑彩画艺术的审美取向是沉静雅致平和内敛。从中透出典雅古朴的艺术气质。明代官式建筑彩画表现出来的纯朴品质并非偶然,这与明代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究其渊或来自于宋代。对“单纯”的执着也表现于官式建筑彩画艺术之中。

清代和玺彩画携带着满族文化基因,追求“华丽热烈的辉煌之美”。因中外交流使西方化工颜料被引进,令彩画的色彩更趋丰富。清代的天安门彩画转为朱红色基调的“宝珠吉祥草”主题。以大面积朱红为底色,突出视觉中心的三枚青绿宝珠,意味着热情与光明。金龙与宝珠吉祥草相呼应,从而烘托出热烈而辉煌的装饰氛围。为避免色彩对比过于生硬,吉祥草部分则巧妙运用烟琢墨攒退表现方式,在识烈的宏观背景中,不乏柔和丰富的色彩变化。提升了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整体艺术气质。

国家象征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纪念意义

从纪念意义的视角观察,天安门明显是“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与史料价值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它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代表着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属于当之无愧的革命文物。

保护措施

编辑

1961年3月4日,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27日,天安门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 东城区、西城区两个区的分界点,面临长安街。

天安门

门票价格

成人票15元,大学生优惠票5元。

18周岁(不含)以下、60周岁(含)以上游客(含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凭有效证件预约后免费参观;现役及离退休军人、消防救援人员、残疾人预约后持有效证件原件免费参观;未满14周岁少年儿童预约参观需有成年人陪同,陪同人也需预约购票。

参观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8:30—17:00,16:30停止检票,17:00清场完毕;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8:30—16:30,16:00停止检票,16:30清场完毕。除法定节假日外,逢星期一全天停止参观。天安门至午门实行单向参观,无法回流。

交通路线

①乘北京地铁1号线,1、2、52、82、120路公共汽车天安门东站下车。

②乘北京地铁2号线,8、20、22、59、66、67、82、93、137、599、332、622、BRT1路等公共汽车前门站下车。

下一篇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上一篇 京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