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编辑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
2006年5月20日,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4。
中文名: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Ⅷ-44
非遗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北京市朝阳区
保护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
聚元号弓箭起源于清朝,当时,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主要供皇宫使用,并且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
民国时,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等7家。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
规格等级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考究,材料上称,精益求精。聚元号是老北京众所周知的宫廷弓箭作坊,制作的弓箭也严格地遵从封建等级制度。帝王使用的弓为特制弓,九把弓合在一起,刚好围成一个圆,以便体现“天圆地方”一同九州的寓意。诸候的弓,七把围成圆,大夫的弓,五把围成圆。聚元号可以按照封建等级高低制作出不同规格的弓。民间的弓箭作坊不知道这些规矩,也就没有这么多制弓的规格了。
质量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实用规格
聚元号的弓箭在实用性上也有不同规格。聚元号作为官家弓箭坊,既为皇亲国制作精美弓箭,也为兵部制作高品质的实用弓箭。尤其是,聚元号要为禁卫军或者卫成部队生产弓箭。给兵部制作的弓箭实用性必然是第一位,但是选料和制作工序仍与民间弓箭的制作有很大差别。聚元号的实用弓箭也明显具有精致、名贵、大气的特色。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民族传统。选用传统的竹胎,一面敷上牛筋面向射手,外侧一面是贴上牛角,弓身在不上弦的时候,也弯曲呈外翻的弧形,故而称为反曲复合弓。制作工序大致分成弓的功能性的“白活”和装饰性的“画活”以及制作弓弦三个主要阶段。一般来说,弓弦的主要材料由牛皮和棉线两种,而聚元号今天所采用的多为棉线。
1、“白活”工艺
聚元号传统弓的主要制作工序有制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铺牛筋、爬板凳五大步骤,细分则有200多道。所使用的工具有板発、锯刀、木锉、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种,制作中还有很多专用的工具,例如锛子(制作弓)、压马(特殊的操作台)、线车子(线用的)、弓挪子(弯弓形状专用)、箭杆侧、弓消模版等等十余种特殊工具。据杨福喜师传说,老年间留下来的一些做法和工具确实是非常好,自己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办法来改变。毕竟,聚元号制作弓箭已经300多年的历史了,十几代工匠,不断发展这门手艺,已经臻于完善和成熟,其间很多细节不亲自操作,肯定是眼高手低,看是看不会的。
(1)制作弓胎,一般选择江西赣南的竹子,竹竿需要结实粗壮,经过至少年的阴干成为干竹,锯掉两端保留中间比较平直的一段,砍好的竹胎用炭火烘烤,用力弯曲使之成圆弧形,之后将它支撑在门与地板之间,固定24小时成形。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3)勒牛角,制作一张弓需要一对水牛角,选用的大多是产自湖北地区的,长度在60厘米以上为宜。把水牛角沿着外弧侧面锯下,一对水牛角用在弓胎上的只有细细的两条。锯下来的两支牛角要靠手工磨平再粘贴到弓胎上,牛角磨到3毫米左右,在火上稍微烤一下,待牛角慢慢变软,再用重物将其压平。将加工后平直的牛角面放在大板凳上,使牛角面内侧向上,再在上面划出一道道条纹,让牛角涂上猪皮鳔后粘的更加牢靠。
(4)铺牛筋,牛筋选用水牛的背筋,风干之后,润湿,再用手工硬,然后点点撕开,成为细丝。撕出的筋丝打成捆,使用时要在水里浸泡,外部环境的温度直接影响着浸泡时间,泡的时间越长,铺起来的弓效果越好。根据牛筋的长短确定要铺几道筋,从中间开始,然后向一端延展,铺好后要阴干一到两天的时间,然后再开始铺另一端。铺好后,要注意检査整个弓有没有变形。铺筋的层数直接影响到功力的大小。一般的弓要铺三层,以50磅的弓为例,要铺5层,60磅的要铺6层。
(5)爬板凳,首先要把上好弓拿子的弓体放在大板凳上,并用绳子把弓体与板発绑在一起。然后把两个弓枕垫在弓体下面,使弓体发生较大的反曲变形。随后将弓拿子解下,此时弓体的两个臂力之间的弧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先用板锉一点点挫弧度较小的牛角面,还要用双手感受两侧的力量是否相当。
2、“画活”工艺
弓体成形之后,就是“画活”的步骤了,对弓体进行精加工,打磨和抛光,贴上防潮的桦树皮,弓箭最怕受潮,桦树皮的防水性能相当好。用软木纸包缠望把,用鲨鱼皮或者蛇皮包缠工消,弓身上贴上吉祥图案,上漆之后即为成品了。
3、制箭工艺
制箭步骤主要环节也是五步,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聚元号弓箭对材料要求非常严格,箭杆用的是选自北京西山门头沟深山区的“六道木”。采购回来的六道木很多不是笔直的,有弯度的木杆需要校直后才能使用。制箭的关键步骤是刮杆。箭杆要用不同的侧子分时段地侧出来,需要中部略微粗一些,两端稍细,接近箭扣处要略粗。
传承价值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聚元号弓箭也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相关文化的缩影,它所制作的弓箭除了作为兵器和娱乐、收藏品外,更有着任何现代技术仿制的弓弩或其他类似工具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礼仪娱乐、兵器工艺、民族习俗、生产生活和工艺美术、竞技体育等方面无疑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学术价值。
传承现状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传承人杨福喜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传承人物
杨福喜,男,汉族,1958年生,北京人。2007年6月,杨福喜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朝阳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00年,国外出版了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先生的《射书十四卷》一书,该书是明代以来首本全面论述中国射艺历史的著作书中对聚元号弓箭铺进行了介绍。
2008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聚元号弓箭》一书。该书全面记述了聚元号弓箭铺的发展史,被学者誓为第一部当代中国弓箭的普及读本。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获得“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
国际影响
1951年,英国商人通过北京市进出口公司与聚元号签订长年合同,每月从聚元号进口30张弓。
重要展览
2007年10月6日-7日,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举办的“北京人过中秋”民俗游园活动中,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得到展示。
2008年6月6日,在大兴影剧院举办的“老北京的玩意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中,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得到展示。
每年阴历四月二十一日,是弓箭行业祭祖的日子,由弓箭大院各弓箭铺轮流坐庄承办。这一天,所有弓箭铺的手艺人都歇业,到弓箭大院的家庙参加庆典,烧香祭祝,设宴唱戏,擦净佛像,并为祖师像穿上树叶做的衣服,披上大袍。在家的妇女和儿童吃白煮肉、黄花鱼,烧香磕头。祭祖活动的花销由弓箭大院全体弓箭铺均摊。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1952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