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编辑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记。
2006年5月20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7。
中文名: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Ⅸ-7
价值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保护单位: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从铃医到金字招牌
《同仁堂药目》(许叶芬署检)
1702年,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同仁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经发展,声名日盛。
二、御药供奉史
与同仁堂相关的清宫御药房档案
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仁堂开始了典让、租赁、合资的历史,逐渐由乐氏独资企业变为合股企业。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仁堂回到乐氏第十代传人乐平泉手中,再次成为乐氏独资企业。乐平泉去世后,由其四子共管同仁堂,直至公私合营。
三、近代风云
1954年,同仁堂响应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1979年,同仁堂厂、店牌号得以恢复。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标志着同仁堂进入现代化公司制管理阶段,后改制为国有独资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自1669年同仁堂创立截至2018年6月的三百多年间,历经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同仁堂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坚强的信念,屹立于中国传统医药界,成为行业典范和精神楷模。
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匾额
二、“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
“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药店的创办者乐凤鸣在《同仁堂药目叙》中写下的同仁堂人对中药事业的千古承诺。同仁堂不管炮制何种药材,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质量是同仁堂人世代坚守的行业道德。
对同仁堂而言,供奉御药,需以身家性命担保药品质量。鉴于此,视质量如生命的意识,融入了历代同仁堂人的骨髓,几百年来不敢懈怠。质量优劣关乎生死,既然兢兢济世,必然岌岌小心。
三、“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和“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
民国十九年北平同仁堂乐家老药铺丸散膏丹价目表
此外,同仁堂自清代时就定期公开价目表,做到价格公开透明,对所有患者公平售卖,避免价格混乱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店铺信誉。
四、制药特色
作为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同仁堂能百载不衰,根本原因得益于其独特的制药方法和中药炮制技艺。
康熙丙戌年(1706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将同仁堂配方与清宫医药融合,形成其特有的品牌标记。“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是对同仁堂制药特色的精要概括。
1.处方独特
同仁堂坚持以传统配本制药来确保药品质量。《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由乐家经营者严格保密,并不断收集、整理、优化,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由不同生产车间的不同工人分别操作。截至2018年6月,同仁堂生产的产品都已纳入国家标准体系。
2.选料上乘
同仁堂药店创建人乐凤鸣于1706年在《同仁堂药目叙》中提出的“遵肘后,辨产地”截至2018年6月是同仁堂的制药古训,也是中医药行挑选地道药材的标准。按药材的采收时间、种植产地进行采摘和选购,是同仁堂遵循和保持“选料上乘”这一优良传统的独特之处。
同仁堂选药,遵循“不怕价高,只要货好”的原则。购买药材时,要货量大,给价高,只选取质量最佳的。如买大黄要最瓷实的,不要发泡的;买天花粉要条粗有粉的,不要条细筋多的。优质的原料为药品的疗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3.工艺精湛
同仁堂制药厂制剂车间包玻璃纸、包金生产现场
中药材要达到“净料”要求,需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如去芯、去皮、去毛、去芦、去核、去梗等,需采用洗、筛、簸、挑等10余种方法,有20多个生产工序,含水制、水火制、制曲等52种加工方法。
同仁堂在不同质地中药材粉碎的细度、研配的均匀度、合坨的温度和时间、手工制丸技术、裹金技术、吊蜡皮技术等方面均独具特色。
4.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进步,如虎骨、犀角等很多传统中药材因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而被禁止使用,导致很多成方的丸散膏丹原材料缺乏,无法完成药物配伍。面对此种情况,同仁堂积极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替代研究工作,采取人工规模化种植养殖方式,来满足药品生产需求。
传承价值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承了三百余年,既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精华的浓缩,也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
传承人物
2007年6月,卢广荣、田瑞华、金霭英、关庆维四人被评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在药学典籍研究、传统中药材鉴别和炮制技艺、传统中药饮片和成药改革研究、中医临床诊疗,以及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同仁堂品牌和文化的传承,乃至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贡献了力量。
保护措施
早在清咸丰及同治年间,同仁堂就多次借助政府力量来保护同仁堂字号,对假冒同仁堂招牌的案件予以惩治。同时,在家族内部执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家规。
建国后,同仁堂十分重视品牌保护,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同仁堂文化力的作用,使其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同仁堂坚持“市场未动,商标先行”的策略,牢固树立商标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积极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截至2018年6月,同仁堂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为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做着不懈努力。已建立并形成了国家、市、区、集团4级非遗传承人梯队,“北京同仁堂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暨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基地”亦在建设中。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保护单位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115日上午,“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门展”启动仪式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举行,市商务委副主任李薇薇、市政府口岸办主任王卫平、北京老字号协会会长姜俊贤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门展”由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口岸办公室主办,北京老字号协会承办,活动持续一个月,至2012年1月15日结束,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在展会上被展示。
荣誉获奖
同仁堂铺面
乐家世代从事中医事业,乐显扬自幼聪明,潜心钻研中医药典籍,长大后做过铃医,当过太医。后来,他见清廷腐败,便辞官回家,开始为百姓治病。刚开始时,乐显扬只为病家诊脉、开药方。经过一段时间后,乐显扬感到应该有一个药室,既能开处方,又能抓药,会大大方便病人,也能使自己的配药技术得到应用。于是,他便用多年辛苦所得开了间同仁堂药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