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门 编辑
中华门是北京皇城的正南门 ,依南京故宫的洪武门而建,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
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它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58年被拆除。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中文名:中华门
明代称:大明门
清代称:大清门
拆除时间:1959年
修建时间:1417年
意义:五百年的中国国门
作用:供帝后仪仗出入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北京
目前状态:不存
代替建筑:毛主席纪念堂
中华门
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启动“国庆十大工程”,天安门广场地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中华门、棋盘街、广场上的红墙以及数十条胡同相继被拆除。上述工程于1959年9月初竣工。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北京中华门
清朝时,大清门至正阳门之间是用石栏杆围成的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时这里曾是闹市街道,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清朝时,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后门神武门进入。中门只得遇太上皇、皇太后、皇帝、皇后才能开启,其他人均走侧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即大清门墙内有许多屋子,俗称千步廊,乃为各衙门办公地,中华民国时倒塌。围墙与长安街交界的两个门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大清门,1901年
大清门匾是石头作的,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后,选定了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京兆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匾额,挂于檐下。大清门匾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