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岭西村 编辑
黄岭西村,因地处黄岭之西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
黄岭西村为典型的山地村落,整体格局清晰,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村内尚存众多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风貌古朴,村委会旁的灵泉庵为独具特色的山村庙宇,庙内石雕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民间宅院的巧妙结合。黄岭西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岭西排”共有18名烈士为国捐躯。
2012年12月17日,黄岭西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中文名:黄岭西村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属政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明末清初
主要产业:文化旅游业、煤炭开采业
主要景点:灵泉庵、古道、英雄墙
保护级别: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批准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批准时间:2012年12月17日
黄岭西村因村子位于贾家祖坟地黄岭之西,遂得名“黄岭西”。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曹、王二姓始祖来到黄岭西村,守墓之余,二人垦荒挖煤,后成家立业,慢慢繁衍成村。
清代,因临近交通便捷的京西古道,黄岭西村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商品交易地之一,加之村子出产煤炭,村子处于稳定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外地与北京的交通往来不再依赖京西古道,因此古道商业逐渐没落,黄岭西村转而成为农业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略者由涿鹿进犯斋堂地区,其中一支入侵黄岭西村,杀害多位村民,烧毁、毁坏民居多处。村落格局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周边公路交通的改善,黄岭西村重新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21世纪初期,随着京西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陆续有外迁的居民返回村子,翻新旧宅或修建新居。
黄岭西村
位置境域
黄岭西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地处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8′25",北纬39°58′19",海拔595米,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
黄岭西村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详情土壤
黄岭西村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地,土层不均,多砾石。
植被
黄岭西村植被以杨柳、核桃、山杏为主,山间以刺槐、木兰、山荆灌丛为主。
选址理念
黄岭西村周围群山环抱,具体选址在三条山岭包围的沟谷地带,谷底有泄洪河道穿过。泄洪河道将三条山岭分隔开,使之相互独立,村落分别依靠山岭、沿山麓地带展开,其中凤山是村字依凭的主要山体,周围还拱列9个山头,当地人称这种环境格局为“九龙朝一凤”,并相信这是福佑村落发展的风水吉地。
黄岭西村村落依托凤凰山面北而建,位于几条山脉围合的沟谷腰部位置。依山面北的选址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民居建筑的南向采光;半围合的群山环绕空间使村落微气候温度调节处于最佳水平,半围合的群山环绕空间使村落微气候温度调节处于最佳水平,巧借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设置排水体系,使处于沟谷地带的村落主路承担村落的主要泄洪职能。
黄岭西村空间布局图
空间布局
黄岭西村整体格局清晰,分为三部分。所处的河谷地被泄洪河道分割成为“上涧”“中涧”“下涧”3个组团,空间分布可以总结为“一村三涧,三山围合”。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三路交汇处路面变宽成为村内最大的广场空间,是整个村落的开放空间核心。每部分的建筑以台地形式分层布置,内部设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次干道联系各层台地,并与主干道联系。各层台地的建筑均沿等高线横向布置,单个建筑院落则在进深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形成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展开的山地村落风貌。在村落西侧与北侧分别有菩萨庙和灵泉庵,作为公共建筑,它们所在地势较高,成为村内的两个制高点。
黄岭西村三山围合,以凤凰山为依托,统领、顺应地形的路作为形态结构的骨架,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体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黄岭西村
人口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黄岭西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370人,常住人口100人。
经济
黄岭西村旧时以采煤为主业,2002年已停止开采。
黄岭西在发展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不断地将第一产为业与第三产业融合。黄岭西村发展了设施农业,建立了150亩葡萄采摘园、300亩花椒采摘园为主的农业主题公园,同时还栽培山野菜、杂粮等农产品。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黄岭西村村集体年收入为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8000元。
灵泉庵
灵泉庵俗称北庵,位于黄岭西村北隅,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修。解放后改作小学校,现存殿堂,损坏严重,十分破旧,已无神像。
灵泉庵坐东朝西,背靠山,面朝大街,为一进三合院,规模不大,前有山门一座,门额曰“灵泉庵”。门前左右两侧墙腿石上各雕有一尊护法金刚,顶盔贯甲,手持降魔杵,脚踏祥云,形像十分威武。院内正殿三间,面阔9米,进深6米,硬山调大脊,两端有砖雕鸱吻。合瓦顶,排山勾墙,六檩五架梁,彻上明造。六抹方格门。二抹方格窗。佛像全无。戗檐为砖雕“鹿鹤同春”,墙腿石雕佛门宝相花,其上为“福到眼前”。正殿原来供奉菩萨,共有三尊佛像,为女像,疑为观音。正殿右则有耳房一间。
|
|
|
清泰寺
清泰寺位于黄岭西村西北约十里深山中。清泰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形式。山门南开,硬山式,大脊,单层椽子。大殿三间,面阔9.9米,进深6.7米,硬山调大脊,大鸱昒,尾卷回成车轮形状。筒瓦覆顶,排山勾滴,前挑檐。前带廊,檩枋绘一整二破旋子彩画。两侧有耳房,小式作法,硬山大脊,合瓦顶,面阔8.75米,进深6米。东西两侧各配殿三间,硬山式,正脊,合瓦项,小式作法,面阔均8.4米,进深4.35米。该寺建筑规整,小有规模。清泰寺又称柏峪寺。
清泰寺
乡村古道
黄岭西村有通往斋堂、清水、柏峪的3条古道。
黄岭西村东路
黄岭西村东去斋堂镇的古道,在盘山公路的南面,翻过一个山垵口下去进村。此路可行牲驮(据说还有一条抄近的小路,只可人行)。经双石头来往于斋堂和柏峪的牲驮走的就是黄岭西这条路,黄岭西产的煤及其它山货亦须经这条路运出。
黄岭西村西路
黄岭西村与下清水之间有一条山路,从西涧出村,沿西南方向,约二里多沟谷路,再翻山下岭,一路向东再向南走山沟至下清水村东;一路向南、再向西、再向南至下清水。东边这条路出口处东南即达摩沟口,是连接黄岭西与达摩庄的通道;西边这条路直达下清水村,并可向西北连接黄岭西北道至梁家庄的山道。
黄岭西村北路
黄岭西村北路从上涧北出村,后分为两路,一路向西,左盘右转,至大北沟,再向南至清水。向北经梁家庄、李家庄至燕家台,一路向北经柏峪寺至柏峪村。此路在地形图上没有,但却是连接斋堂与柏峪之间的一条重要的古道。
古道
祈雨习俗
黄岭西村-祈雨习俗
传统戏曲
黄岭西村-传统戏曲
方言土语
黄岭西村民仍然使用当地方言:斋堂话
斋堂话这一方言岛地域面积800平方公里,占门头沟区面积的60%。斋堂话与普通话相比较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调不同。如“福”字,普通话是二声,而斋堂话是三声。2、一些词汇的韵母发生变化。如“哭”,斋堂话发音为“jue”,第四声。
3、古语遗存。普通话说“进来”“进去”,斋堂话说“入来”“入去”。
4、语序变化。像“兄弟”,在普通话里“兄”是“哥”的意思,而斋堂话却将“兄”当作“弟”。
革命文化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黄岭西村先后有数十名青壮年参军入伍,仅“黄岭西排”一次就达30多人,有18人牺牲,成为革命烈士,其中抗日战争15人,解放战争3人。他们是曹有起、曹有臣、王振广、曹殿儒、曹殿喜、王希仁、曹殿厚、王克言、曹玉庆、王希斌、曹玉安、王振英、王振海、王克永、王克循、曹殿臣、王振文、曹玉进。曹家和王家各9人。加上1983年在煤窑舍己救人的曹殿忠,全村共19名烈士。
当地名人
曹庶民,男,黄岭西人,1923年7月生人,1939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曾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
曹玉成,男,黄岭西人,1925年1月生人,1940年10月参加革命,1940年2月入党,曾任北京市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王振远,男,黄岭西人,1915年10月生人,1939年6月参加革命,1940年6月入党,曾任北京市糖业果品公司副经理,中共房山贸易公司委员会书记,唐山商业局局长。
黄岭西村特产为花椒,黄岭西的土壤和气候,适于花椒生长。该村已种植花椒基地200多亩并注册了“黄岭西”牌花椒。。
2012年12月17日,黄岭西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8年3月,黄岭西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2月25日,黄岭西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交通
公交路线:929支线公交车从苹果园地铁站直达爨底下村,在黄岭西口下车。
自驾路线:从北京沿109国道西行,到85公里处,进入爨柏线,到黄岭西口左转行1.8公里即到。
导览
村口——碾房——村史村情展览馆——老槐树——英雄墙——灵泉庵
黄岭西村游览线路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