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甲 编辑
阿甲(1907-1994),中国当代著名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1907年生,祖籍武进,定居无锡宜兴蜀山。阿甲自幼随父读书,爱书画,尤喜京剧。他生性聪颖,常为乡邻写字作画,在当地有“十灵童”之称。抗战爆发后,他投奔革命,1938年春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时始用艺名“阿甲”。毕业后,任鲁艺平剧研究团团长,开始了京剧改革的实践之路。1942年,成立延安平剧研究院,阿甲任院务委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阿甲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处副处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1961年任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室主任。80年代起,他历任中国京剧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戏曲理论博士生导师等职。
中文名:阿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宜兴丁蜀镇双桥村
出生日期:1907年
逝世日期:1994年12月24日
毕业院校:鲁迅艺术文学院
职业:编剧
代表作品:红灯记
1938年春阿甲历尽艰辛到延安,当过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在延安演京剧《打渔杀家》,阿甲在剧中演“肖恩”,江青演“女儿”,他们连演三场,毛主席连看三场。阿甲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阿甲是延安的“京剧名角”,还经常得到毛主席的教诲和关心,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阿甲被延安的老同志称为“中国共产党研究京剧的头牌创始人”。
1938年赴延安鲁艺进修。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鲁艺平剧研究团团长。后任延安平剧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文闻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等。著有《戏曲清演论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阿甲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处副处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1961年任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室主任。80年代起,他历任中国京剧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戏曲理论博士生导师等职。
阿甲一生从事戏剧演出、编导和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早在延安时期,就参加《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京剧的修改、演出,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建国后,主要从事编导、指导和戏剧理论研究,由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编导的历史剧有《宋景诗》《赤壁之战》《凤凰二乔》等,现代戏有《白毛女》《柯山红日》《红灯记》等。此外,还应邀导演了昆剧《晴雯》、粤剧《李香君》、桂剧《桃花扇》等。在戏剧理论上,他投入了更多精力进行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论文,辑成《戏曲表演论集》《戏曲表演规律再探》出版。
现代京剧《红灯记》
1994年12月24日下午6时30分,阿甲病逝于无锡医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