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志刚 编辑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贾志刚
出生日期:1954年4月12日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职业:教师
出生地:北京
职称:研究员
先后参加了全国艺术科学“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当代戏曲史》、省级重点项目《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部级课题《中国戏曲表演史论》、院级重点课题《新时期文艺主潮论》等重点章节的撰写工作。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选题、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课题《中国近代戏曲史》主编,国家重点课题《京剧艺术大典·表演导演典》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京剧艺术百科全书》导演分支副主编。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昆曲导演艺术论》项目负责人。
同时担任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曲艺学会理事。曾任教育部2010年重大攻关项目评委,第十一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委,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评委,第四、五、六、七、八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委,第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评委,以及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等评委。
在从事戏曲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坚持文学创作。1986年以来,先后以欧阳散人的笔名出版和发表长篇小说五部,其中新派武侠小说四部,即《一剑情》、《猛龙狂蛟》、《天罡地煞剑》、《京都大侠》;历史言情小说一部《吕布与貂蝉》,共计约三百万字。1993年以来,作为编剧共完成8部长篇电视剧,其中12集电视连续剧《土地的呼唤》、24集电视连续剧《生命无罪》、20集电视连续剧《滴血玫瑰》(改编)、30集电视连续剧《川东游击队》已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播出,参与修改的30集武侠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泪》和20集电视连续剧《任弼时》也已播出。目前已完成30集电视连续剧《头牌》、30集电视连续剧《吕布与貂蝉》、20集电视剧《燕都四怪》等。
贾志刚
近代戏曲关键问题的思考 《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
张庚与中国近代戏曲史 《戏剧丛刊》2012年第1期
论戏曲本体——兼论杨小青导演艺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论李玉茹的传情写意 戏曲艺术2011年第1期
一锅乱炖风味诱人——评《新暗恋桃花源》《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13日
论戏曲表演文学 《中国戏剧》2010年第1期
物之神,己之神?——论尚长荣表演特征及其他 《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
为诗化原则而守节 《东方艺术》2009年第S2期
恪守京剧本体守望艺术精神——京剧《北风紧》众人谈 《中国戏剧》2009年第4期
梅兰芳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人民 《中国文化报》2009年2月13日
创新路上的艰难跋涉 《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15日
论阿甲的戏曲理论成就 《戏曲艺术》2008年第1期
戏曲用景的两大发现 《中国戏剧》2008年第9期
论阿甲的戏曲理论成就 《戏曲艺术》2008年第1期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袁慧琴 《中国戏剧》2008年第2期
时代呼唤诗化原则的回归 《福建艺术》2008年第5期,《中国文化报》2008年10月18日
阿甲的成就与启示 《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4日
京剧还能回归民间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5日
体制对不起马兰,马兰等不起体制 《艺术评论》2006年第9期
三种传统的选择——论当代戏曲的生存之道 《艺术评论》2006年第1期
剧种联姻新探索——《文成公主》三人谈 《中国戏剧》2006年第7期
雅俗共赏 《文艺报》2006年8月8日
一种独特的精神回归 《中国文化报》2002年10月15日
道德文章卓尔不群 《戏曲艺术》1999年第2期
潜心耕耘、默默奉献——记沈达人研究员 《艺术教育》1999年第1期
实践的总结理论的升华──读李紫贵的两部著作 《戏曲艺术》1998年第4期
古今接续史论并重 《中国戏剧》1998年第10期
十年磨一剑 《大舞台》1998年第6期
沈达人:美学园地的辛勤耕耘者《戏曲研究》第55辑
论戏曲电视剧的诗化原则 《戏曲研究》第54辑
一次成功的尝试——谈湘剧《琵琶记》的改编演出 《戏曲研究》第47辑
潘之恒文艺观及表演理论探索 《戏曲研究》第31辑
神鬼戏之我见 《戏剧艺术》1993年第4期
导演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的中心位置 《艺术生活》1992年第3期
思维的民族化与模式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92年第1期
机能疲软—现代戏创作的症结所在 《剧影月报》1990年第10期
浅议戏曲导演 《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戏曲导演的创作观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90年第2期
且慢创立情境说 《新剧本》1989年第4期,该文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91年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强化戏曲电视剧的本体意识 《电视园地》1989年第3期
胡祗遹和他的戏曲见解——《紫山大全集》有感 《戏剧》1989年第1期
一场纠缠不清的官司——论戏剧排练过程中的导演中心 《艺术研究》1989年第1期
裂变中的雏形 《戏剧评论》1988年第5期
戏曲的本质及其它 《当代艺术》1988年第3期
一个有价值的预示——对东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分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88年第2期
戏曲当代意识管窥 《文艺报》1987年8月1日
探索性戏剧初析 《剧作家》1987年第5期
昆曲表演艺术论
作者名称 贾志刚
作品时间2005-2-1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昆曲表演艺术的学术著作。书中阐述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特征形成的历史以及发展规律,探讨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与昆曲表演的关系,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与诗化原则对昆曲表演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并分析了昆曲表演程式、行当的特点,对昆曲演员如何创造角色和昆曲表演程式、行当的历史...
迈向现代的古老戏剧
作者名称 贾志刚
作品时间1996-12-1
戏曲体验论
作者名称 贾志刚
作品时间1999-8
戏曲体验论,ISBN:9787104010852,作者:贾志刚 作者简介 贾志刚,副研究员, 文学博士。1954年生,先 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 究所戏曲表导演研究室 主任、中国戏曲导演学会 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著 有《迈向现代的古老戏 剧》、新编古...
2013-09-21
南充日报讯(记者 张义成 邓斐 实习生 张璐)9月18日上午,参加此次艺术节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贾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艺术节吸引了全国多家有实力的剧团(组)前来参加演出,南充可借此契机取得进一步发展,将艺术节真正打造成南充的一张文化名片。
“地方戏剧的重点在于民间小戏,主要体现各地的民间特色,要想突破,还得进行创新发展。”贾志刚说,当下中国有近270种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都是民间文化的体现,而地方戏剧要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创新,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源远流长。
“这次艺术节,把灯戏和地方戏剧结合起来,有利于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贾志刚认为,将地方戏剧纳入第二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范围内,有利于促进其他民间戏剧和川北灯戏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推出特色剧目。
“南充利用独特的文化底蕴,举办这种全国性的艺术节,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贾志刚表示,南充应充分抓住契机,以占领先机的优势打响名号,“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将成为南充一张新的文化名片,预示着南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好未来与辉煌前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