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 编辑

1951年北京评剧院评剧作品

刘巧儿刘巧儿

《刘巧儿》是1951年由北京评剧院集体改编,王雁执笔的评剧剧目,该剧改编自袁静创作的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及韩起祥创编的陕北说书《刘巧团圆》。该剧讲述了渴望婚姻自由的刘巧儿在父亲的欺骗下与未见过面的未婚夫赵柱儿解除婚约,随后却被父亲偷偷许配给了地主王寿昌。知道真相后的刘巧儿,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坚决与包办婚姻作斗争的故事。(概述图:新凤霞饰刘巧儿)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巧儿

类型:评剧剧目

编剧:北京评剧院集体改编、王雁执笔

创作时间:1951年

剧目取材:《刘巧儿告状》《刘巧团圆》

剧情简介

编辑
1942年,陕甘宁陇东地区的人民,在政府的倡导下,实行婚姻自主。刘巧儿是个纺线能手,劳动好、品行好,可经父母包办自幼许配赵柱儿,自己从未见过未婚夫的面,她常为此事苦恼。一次在劳模会上她偷偷的爱上了勤劳俊秀的小伙子赵振华。地主王寿昌早就看中刘巧儿的美貌,许给刘媒婆厚金,叫去向刘巧儿的提亲。刘彦贵贪图钱财,听信刘媒婆的谎言,答应嫁女。刘彦贵骗女儿说赵柱儿是个流子,巧儿不知是计,自动提出退婚。刘彦贵借机逼赵柱儿的爹赵金才前去解除儿女婚约。一日,巧儿去合作社送线,与寿昌相遇。王寿昌上前纠缠,并告诉巧儿她爹已收下彩礼,马上就要迎亲,巧儿听后非常气愤。妇女主任李大姨正往地里送饭,看见刘巧儿在伤心落泪,问明原因,就带她去找乡里。正巧遇上正在地里干活的赵柱儿,巧儿这才知道赵振华就是赵柱儿,懊悔心中爱慕的人原是自己退的人。幸亏李大姨机智,想使他们解除误会,自订终身。刘彦贵财迷心窃,逼巧儿嫁给王寿昌,巧儿誓死不从。刘彦贵便将巧儿反锁在家。当晚,柱儿的爹带人把巧儿救出。于是,两家官司打到庆阳县府,偏巧遇到一个主观的审判员,他只看事情的表面,咬定赵家“抢亲”犯法,拆散了巧儿和柱儿的姻缘。专署马专员受理了巧儿、柱儿二人的诉状,深入调查,查明真相,批准了巧儿、柱儿二人的婚事,处置了那些为非作歹的人 。

作品选段

编辑

选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剧中人:刘巧儿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

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又织布,纺棉花,我们学文化。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

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

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

都选他做模范,

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的叫哇,

人人都把他夸呀。

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

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选段:《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马专员》

剧中人:刘巧儿

盼星星,盼月亮,

莫不是怕对不起糊涂的裁判员?

盼来了马专员,

莫不是我的爹他暗地里捣乱,

为什么他不信我的肺腑之言?

莫不是怕邻居们说些个闲言?

莫不是退了婚难以美满,

左也思右也想难遂心愿,

莫不是打了人再不能够团圆?

我只得耐着性儿等到明天。

莫不是意见书他还未见,

(注:从左至右阅读,以上参考资料 )

创作人员

编辑

主创人员

职位

人员

编剧

集体改编、王雁(执笔)

导演

夏淳

舞美设计

王文冲、张尧、苏丹

音乐设计

张其祥

表演人员

剧中人

表演者

刘巧儿

新凤霞

赵柱儿

张德福

王寿昌

宋长文

刘媒婆

张淑琴

刘彦贵

赵连喜

赵金才

余绍海

李大婶

赵丽蓉

马专员

薛恩厚

角色人物

编辑

剧中人

角色行当

角色

刘巧儿

花旦

纺线能手,劳动好、品行好,可经父母包办自幼许配赵柱儿,因从未见过未婚夫的面,她常为此事苦恼。

王寿昌

丑角

地主,早就看中刘巧儿的美貌,许给刘媒婆厚金,叫去向刘巧儿的提亲。

赵柱儿

小生

刘巧儿未见过面的未婚夫,被刘彦贵说成是个流子,实际上是个勤劳俊秀的小伙子。

戏曲表现

编辑

创作背景

《刘巧儿》是根据陕甘边区农村的一件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刘巧儿的人物原型名叫封芝琴,是甘肃庆阳市 华池县城壕乡人,在她幼年时被父亲封彦贵将她许配给张湾村的张柏为妻。由于两家人相距不远,时常往来,两个年轻人一起长大,感情很好。不料在张柏18岁时,封芝琴的父亲封彦贵嫌贫爱富,看到地主朱某有钱,更嫌张柏家贫拿不出彩礼执意要退掉张家亲事,将女儿封芝琴另许朱家。封芝琴本人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在这种情况下,张柏家恐生变故,便聚众连夜闯进封家,把封芝琴抢到了张家。封彦贵见女儿被抢,自己又收了朱财主家的彩礼,便写出诉状到华池县政府状告张家“强抢民女”。县政府经过调查,判定张柏与封芝琴的婚姻无效。对这次判决,封芝琴和张柏都不服气,民众也反映强烈。

此时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在大力宣传婚姻自由,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封芝琴为了争取婚姻自主,来到边区政府陇东行署所在地——庆阳城,当面向行署专员马锡五申诉,请求做主。马锡五亲赴华池县张湾村走访群众,弄清了事实真相后会同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判,对封彦贵和朱家买卖儿女和非法抢亲的行为进行了处罚,判决封芝琴和张柏的婚姻有效。村民们拥护政府的判决,同时祝贺两位年轻人婚姻美满。

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陕北民间的盲人说书演员韩起祥根据封芝琴的事迹创编出陕北说书《刘巧团圆》。

1949年,新凤霞和所在剧团的演员们观看了歌剧《白毛女》后,受到感动,也编演了《白毛女》。恰好这个时候,北京市妇联主席张小梅给了新凤霞一个韩起祥说书的本子《刘巧团圆》。于是新凤霞和所在剧团的演员们就按照韩起祥的说书本子《刘巧团圆》排演评剧。根据这个本子,写出了一个提纲。那个时候没有专门作家写剧本,也没有导演给排戏,都是按老习惯演“提纲戏”,也叫“幕表戏”。有团里的老演员杨志诚负责分场次和分配角色,每个演员接到任务后,开场前要想好自己上台唱什么词,如何表演,上场后自编自唱,即兴表演。最初排演时,除了地主王寿昌穿得好点儿,其他人都穿破旧的衣服,脸上不擦粉,在台上也不动,调子也大多是哭腔。演出之后,观众不喜欢。于是决定改变方法,穿漂亮衣服,加上舞蹈动作。刘巧儿穿红袄绿裤,头上戴一头花,涂脂抹粉。刘媒婆穿着清朝的大花边绣花衣裳,别的女演员也都穿的大花大绿。在音乐方面,也加上了小锣。地主王寿昌的唱腔根据《锯大缸》的调子加以修改,刘巧儿的几段唱词也都固定了下来,《桑园》一场的词是根据《老桑园会》创造的。修改后的演出完全用了老戏的锣鼓点,演员走老戏的台步。这时候她们又看见了袁静创作的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于是又根据该剧本加了一些戏,特别是在《桑园》一场加重了唱。演出后,虽然观众很喜欢,但在剧团搬到室内后,没有再继续出演该剧。

1951年,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的王雁提议重新整理这部戏,于是根据袁静的《刘巧儿告状》,结合原来演出的一些场子和歌唱,由王雁执笔修改为评剧剧本。随后邀请夏淳担任导演,服装、美工、灯光等都经过了设计,也有了布景。在导演的统筹下,经过剧本分析,剧团的演员们才懂得了主题思想,要宣传什么,要达到什么社会效果。这次排演之后,剧名也从《刘巧团圆》正式改名为《刘巧儿》 。

唱腔设计

经过正规的排练,对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唱腔进行改编,特别是刘巧儿出场的“小桥流水”唱段,改动较大,唱词是表现刘巧儿在送线的路上边走边想,自己偷偷地爱上了劳动模范,一路上看见什么都愉快。因此在音乐上采用了欢快的双板打法,去掉了大梆子,改用两个木鱼,过门中加上小锣、铙钹等打击乐,欢快的节奏,表达了巧儿的喜悦心情。

戏中的刘巧儿的婚姻受到了挫折,在“桑园告状”一场戏中,巧儿用沉重的心情唱出了巧儿内心的焦虑:“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把自己缠……”此时节奏放慢,唱腔舒缓。戏中把马锡五专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情节也搬上了舞台。刘巧儿和马专员两个人在台上,马专员问一句,刘巧儿唱着答一句,诉说冤情和心中的苦闷。后面一段唱是马专员听了巧儿的诉说之后,没有表态就走了。刘巧儿心神不定,望着马专员的背影唱道:“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马专员,为什么……”之后是一连几个“莫不是”?道出了巧儿忐忑不安的心情 。

服装造型

刘巧儿的服装也做了很大的改进,根据郁风的建议,新凤霞用民间的蓝印花布做成了上衣,穿在巧儿身上,既大方又带有乡土气 。

演出信息

编辑
2023年10月23日,该剧在中国评剧院演出。

剧目赏析

编辑
《刘巧儿》是评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主,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先进人物刘巧儿的形象。当时中国刚刚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体现了对妇女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刘巧儿》的产生正好与时代同步,为广大追求婚姻自主的妇女树立了楷模。

新凤霞首先在《刘巧儿》当中使评剧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把评剧低沉的悲调变为欢乐明快的喜调,她的这出戏表现了新社会妇女翻身后的爱情和斗争,充满着喜乐和欢乐,成为一首“翻身道情”式的抒情诗。再加上新凤霞扮相俊美,噪音美,行腔吐字柔美,唱腔清新淡雅,体现了评剧演唱的说唱特色。其演唱讲究语言和情感逻辑,如剧中“我的爹图钱财”一段,这段唱中几个“我爱他”的比句,情感真挚,似说似唱。一句“我爱他来他也爱我”的“疙瘩腔”形成新派独有的音乐语汇。甚至她把评剧的一些小过门也唱了出来,从而展示了新派艺术活泼欢快的一面。她讲究吐字归音过程中的共鸣区使用,字头、字腹、字尾,十分规范,她的不懂人情中的“懂”字归音,和那可不行的“行”字归音是那么讲究和清晰,形成了评剧“新派”独特的特点:清新、明快、深情、优美。(《戏曲鉴赏》评 )

下一篇 罗慧琴

上一篇 打面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