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袍 编辑
龙袍(lóng páo),即中国古代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中国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此外,龙袍还泛指中国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中文名:龙袍
外文名:dragon robe
别名:皇袍
属性:皇帝的朝服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万福来朝龙袍
不过,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龙袍的龙纹数就多于九条。
万历龙袍
十二条龙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位于衮服前胸和后背的龙,是正身的龙,也就是面向外的龙,被称为“正龙”或者是“坐龙”;侧身的龙叫做“行龙”,行龙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为升龙和降龙。
万历皇帝龙袍上龙的数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创制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的“燕弁服”上的龙纹呈九九之数:前身一个盘龙团纹,后身两个盘龙方纹,领子和袖子上的龙纹加在一起是45条,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另外,在腰间的玉带上还装饰着九件刻有龙纹的玉片。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明朝朱红龙袍布料
明代龙纹
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隋唐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而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朝服。朝服的样式,承袭汉朝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
宋代
宋代龙袍
元代
元代龙袍,按《元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
明代龙袍
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时穿皮弁服(嘉靖时定祭太岁、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
武弁服:武弁服为天子亲征遣将时所着的服饰。
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庙之前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时穿通天冠服。但从《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来看,洪武十年之后基本没有皇帝使用通天冠服的记录,《大明会典》所载冠服制度中也没有收入通天冠服,可能是洪武中期以后已经不用,其功能大部分被皮弁服代替。
明代皇袍
吉服:皇帝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各类吉庆场合所穿的服装。
青服:又称青袍,即青色圆领,为明代皇帝在帝后忌辰、丧礼期间或谒陵、祭祀等场合所穿。
罩甲、齐腰甲:都是皇帝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动中穿着的戎服。
便服:皇帝日常闲暇时的着装,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有曳撒、道袍、贴里、直裰、鹤氅、披风等。
图为明代皇帝的常服,云锦织造。以黄色的绫罗为主,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清代
清代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绣有九条龙。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帝王们穿着的龙袍,在现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敬畏与神秘的感觉。尤其对龙袍上制作精良、细腻、造型独特的纹饰图案充满疑惑,本文将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帝王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光绪帝龙袍
原文
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现今辑里村一带)。其花楼(1)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来数寸即换龙形。各房斗合,不出一手(2)。赭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选自《天工开物·乃服·龙袍》
作品注释
(1)花楼:指织机的花楼。
(2)一手:一人之手。
原文翻译
上供给皇帝所使用的龙袍,在本朝(明朝)的织染局设在苏州和杭州交界的两地(因其产中国最好蚕丝辑丝)。龙袍的纱机,花楼高达一丈五尺,由两个技术精湛的织造能手,手提花样提花,每织成几寸以后,就变换织成另一段龙形的图案。一件龙袍要由几部织机分段织成,而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所用的丝要先染成赭黄色,所用的织具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但织工须小心谨慎,工作繁重,人工和成本都要多增加几十倍,以此表示对朝廷忠诚敬重的心意。至于织造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就无法详细考察明白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