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音戏 编辑
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6。
中文名:五音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66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山东省淄博市
五音戏
秧歌腔是秧歌、花鼓秧歌与山东省章丘历城等地民歌结合的产物,伴奏仅用锣鼓,角色一生一旦,后来逐渐有所增加。有人为其填词或编创故事,使秧歌腔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而更具吸引力。
“周姑子”又称“肘鼓子”,“肘鼓子”是一种声腔系统,因演唱时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的总称。五音戏与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山东地方戏曲同属肘鼓子系列,秧歌腔最早也属于“肘鼓子”,发展到后来由于“周姑子”的加入,无论是腔调还是表演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戏服
民国初年,周姑子戏在章丘及周边地区已声名远播。20世纪20年代,靳氏兄弟率领戏班赴济南大观园演出,引起轰动。梆子戏班主邓洪山喜欢上了周姑子戏,便与靳氏戏班合并,拜靳氏兄弟为师,就是后来的名角“鲜樱桃”。此时周姑子戏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板腔体系,并借鉴了京剧、昆腔、梆子等剧种的伴奏服装、道具、化妆,形成了专业演出社班,影响不断扩大。
1935年10月,经原齐鲁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马彦祥的介绍,邓洪山带领由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组成的“五人班”,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将剧种名称最终确定为“五音戏”,一直沿用。
唱词
五音戏的唱词极具民间口头文学特点,多使用方言、歇后语、倒装句,语言风格亲切、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词中常使用的方言, 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头午(上午)、晌饭 (午饭)、忙活针线 (忙着做) 、拾拾摄掇的不得安(让人心里不安稳、不踏实)、盘巴起腿来咱拉拉长谈 (跷二郎腿)等等。
唱腔
板式五音戏源于民歌,通常由一个上句、一个下句的两句体组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还有部分的曲牌音乐穿插其中。五音戏主要有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四种基本板式, 并由这些基本腔型变化出各种板式,形成了本剧种的特色。
乐器
五音戏早期只用打击乐伴奏,主要有鼓、板、大锣、小锣、小钱等乐器组成,只使用一套简单的锣鼓经,形式单调、表现力弱。演出有时需要演员兼奏或一人演奏不同乐器。 上场能演戏,下场能打锣,既是演员,又是伴奏人员,拥有了演员和伴奏人员的双重身份。不能适应复杂的大型剧目。后来,五音戏逐渐进入了弦乐伴奏和管弦乐的即兴伴奏阶段。先后加进的是二胡、月琴、小提琴、板胡、中胡、三弦、琵琶、笛、唢呐和高胡等乐器。
脚色
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传承价值
鲜樱桃(左)与明鸿钧演出的《王二姐思夫》剧照
五音戏作为一种优秀地城文化的代表,它所反映的戏曲文化内容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引领着群众生活的社会导向,人民通过戏曲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陶冶,体现了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通过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在自娱自乐过程中,受到一种教益,能够从中获得一种鼓舞。因此五音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愉悦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五音戏传承着一种传统文化,发挥社会功能作用,以寓教于乐的特殊方式,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文化又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使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调整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过五音戏的表演与传播,使这种文化形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使广大观众和欣赏群体能够通过这种文化形式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传承现状
五音戏剧照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面临资金、演出市场等问题;民间的零星班社组织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人员参差不齐,多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没什么创新与发展。由于境遇不佳,人才流失也很严重,演员队伍面临断档,创作人才更为稀缺。创作队伍比较薄弱,五音戏的艺术研究也严重滞后。
传承人物
霍俊萍,女,汉族,1947年生,山东淄博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省淄博市申报。申报项目:五音戏。
吕凤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省淄博市申报。申报项目:五音戏。
保护措施
鲜樱桃纪念馆正式开馆
五音戏剧院与学校联合开展“五音戏进校园”活动,将《走进五音戏》作为当地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
2017年12月14日,山东首家现当代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举行。鲜樱桃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传承、保护、发展五音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实践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获得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评估合格。
荣誉表彰
1998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排演的剧目:现代戏《腊八姐》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类第一名、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1986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霍俊萍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最佳主角奖,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重要活动
1954年,淄博市五音剧社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彩楼记》、《王小赶脚》,邓洪山获演员一等奖,明鸿钧获演员二等奖。
1960年,淄博市五音剧团进京汇报演出《王小赶脚》《拐磨子》《乡里妈妈》《王二姐思夫》及改编的《胭脂》等剧。之后,相继改编演出“聊斋戏”《二子争父》(《墙头记》)《姊妹易嫁》《侠女》,编演现代戏《豆花飘香》《石臼泉》等。
1985年和1987年,五音剧团两度进京汇报演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