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秋 编辑
中文名:张春秋
外文名:ZhangChunQi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6年
逝世日期:2015年5月18日
职业:戏剧家
主要成就:塑造了“红嫂”艺术形象蜚声海内
出生地:江南
代表作品:《贵妃醉酒》
早年经历
张春秋
张春秋 1926年春出生于江南一个贫苦家庭,6岁时母亲猝亡,父亲迫于生计,将她卖给了上海“喜临堂”张家戏班班主张远亭、董月红夫妇作养女。养父母见她是个学戏的苗子,便让她拜师学艺,受业于当时的京剧名角董明艳。6岁,本是女孩儿在母亲怀中撒娇的年龄,但是张春秋却要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练功,去天井里跑圆场、吊嗓子、压腿、拿大顶。除练功外,还要给养母当小工,做家务,那时的日子不堪回首。演艺经历
张春秋主攻旦角,学习花旦、武旦,然而养父母想让她成为“摇钱树”,要她同时学习青衣、老生、小生甚至花脸。8岁开始她正式登台,边演边学,艺名是“新新艳秋”。
1942年,16岁的张春秋已经成为“喜临堂”大班的台柱子,她出落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可以饰演花旦、青衣、老生、武生等,有时在一出戏中,她分别饰演不同角色,如在《穆桂英招亲》中,她先饰演穆桂英,唱花旦,后饰演杨六郎,唱老生;在《群英会》中,她也曾穿插饰演诸葛亮和周瑜两个角色。
张春秋很快成为了红角儿,给养父母赚来大笔的钱财,但是她却得不到父爱和母爱。有一次“跑码头”在乡下演出,搭起的草台子高度不够,张春秋饰演周瑜,从三张桌子高的布景上翻“台蛮”时,不慎脚蹬到了汽灯,由于经验不足心中一时慌乱,她重重跌落了下来,鼻子撞地后鲜血直流,顿时染红了洁白的剑衣。后台的养母丝毫不心疼她,反而大骂她将昂贵的戏装搞脏了,令张春秋心寒之极。
张春秋
然而,正当张春秋戏艺渐高,走红江南之际,养父母却贪图更大的一笔钱财而令她嫁人,等于卖掉了她,没有人身自由的张春秋被迫中断了演艺生涯。全国解放后,那位当时偷偷离开戏班后来参加新四军的师弟辗转找到了张春秋,他深知这位师姐的功力和对京剧的造诣,便介绍她参加苏南大众剧团,应聘时,张春秋已身怀六甲,剧团领导对她离开舞台多年之后的水平抱有疑虑,张春秋不紧不忙,清唱了一曲《穆柯寨》,当即倾倒众领导,待她生产后立即招她入团。张春秋不负众望,很快成为当家旦角,并能饰演其他多种角色,她当时主演的《穆柯寨》、《三打祝家庄》、《木兰从军》等戏,至今令老戏迷们津津乐道。
1953年该团与苏北京剧团合并为江苏省京剧团。1957年,应青岛市京剧团的请求,张春秋被借调去青岛工作,这期间她显示了不俗的艺术功力,与著名老生言少朋、张少楼夫妇同台演出,深受好评。
拜师梅兰芳
1954年,梅兰芳先生来南京演出,恰是张春秋所在的京剧团辅佐配演,梅先生慧眼识金,欣然接受了张春秋的拜师请求,收她为入室弟子。几年的磨砺,张春秋进步很快,功力和演技几近炉火纯青,她的唱腔不以绚丽华俏见长,却凭甜美平稳取胜,她扮相靓丽潇洒,唱念做打俱佳,形象塑造传神,表演朴实无华而又细腻不凡,深得梅派真谛,成为梅派艺术又一优秀传人。
1958年,由于张春秋出色的艺术表演和对党对新中国的热爱,她被吸收为中共党员,还担任了副团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
出演红嫂
张春秋
文革经历
1966年,四人帮借“文革”之机,大举否定十七年文艺路线和成果,疯狂迫害艺术人才,艺术造诣如日中天的张春秋也没有幸免,她写检查、挨批斗,六次“下乡体验生活”,实则变相劳改,大好光阴被白白消磨。
晚年生活
张春秋
1986年,张春秋正式退休,但是她并没有退出京剧舞台,她的演出一直不断,并作为全国著名的老艺术家常年活跃在各种社会活动中。
2015年5月18日21点58分,张春秋在济南去世,享年89岁。
张春秋
张春秋
1994年12月,山东大学与山东戏曲学校联合举办“纪念梅兰芳大师百年华诞京剧晚会”,张春秋演出了梅派名剧《贵妃醉酒》片段,以其雍容华贵的台风、亮丽委婉的唱腔、精美细腻的身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杨贵妃的苦闷、哀怨、酒醉、失态,令到场的莘莘学子大开眼界。
1999年12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办一次戏曲晚会,想邀请张春秋前去演唱,但又担心请不动这位名艺术家。张春秋闻讯后欣然前往,为学生们演出了《贵妃醉酒》片段,她精彩的演唱令在场的中学生十分振奋,不少同学为她的风采折服,从此喜欢上了京剧艺术。
1999年,她为中国戏曲学院本科班讲学5个月,学生们受益匪浅。
张春秋
2008年新年京剧晚会上,82岁的老艺术家张春秋与10岁的票友小陶阳联袂演出《四郎探母》里的“坐宫”选段,二人字正腔圆,韵味悠长的对唱,让人们看到了新老传承,振兴京剧的希望。演出结束后,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张春秋
2007年6月她被评选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1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她“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1年获得“中国戏剧表演终身成就奖”。
张春秋等老辈艺术家对待艺术的虔诚是值得青年演员学习。(北京京剧院的梅派青年演员郑潇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