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江颂 编辑
1963年春,东南沿海(福建龙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九龙江地势低,旱区地势高,如果筑起拦江大坝,挡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区。
中文名:龙江颂
类别:现代京剧
编剧:上海京剧院《龙江颂》剧组
主要人物:江水英、阿坚伯,李志田
演出剧团:上海京剧院
剧照
情景
龙江颂
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引水救旱。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主动随承担最大牺牲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决定牺牲三百亩产田,放弃一窑砖副业收入,与本位思想严重的大队长李志田发生剧烈冲突。最后,江水英团结干部、群众,坚持送水到旱区,使全区九万亩受灾土地得到挽救。
考释
根据上海京剧院同名剧本移植。此剧是以“文化大革命”八个样板戏为样板创作的现代革命京剧。潮剧文本全部照搬京剧本。70年代初,汕头地区潮剧团、潮安潮剧团、澄海潮剧团演出。
王建安将军最恨弄虚作假,凡事均躬身亲察。“文革”中某日,王建安将军到样板戏《龙江颂》原型地调查,发现情况与宣传材料出入很大,即按实际情况向上反映。江青批示《龙江颂》是“唱腔的需要”。将军由此被扣上“反对革命样板戏”的大帽子,挨批甚烈。山西大寨为全国农业生产典型。某日,王建安将军到大寨参观,不按指定路线,不听经验介绍,而是上坡下田,走村串户,与农民个别交谈。参观后,他写调查报告向中央反映:大寨农民家中没有余粮,农田作业基本上是手工,并提出,实现“四化”首要问题是把粮食搞上去。该报告被转发中央政治局学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