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都市 编辑
昌都市(Qamdo),隶属西藏自治区,古称“康”或“客木”,别称康巴、藏东明珠,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总面积为10.983万平方千米。昌都市属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干湿分明。2022年,昌都市总人口759312人,其中男性人口389735人,女性人口369577人。截至2023年6月,昌都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市政府驻卡若区。唐代,昌都市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自古就是“藏东重镇”。昌都地处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素有“雪域之门”的盛誉。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地区行署驻昌都镇。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2023年,昌都市实现生产总值33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
中文名:昌都市
外文名:Qamdo
别名:康巴、东女国、藏东明珠
行政区划代码:5403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地理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东部
面积:109830 km²
下辖地区:1个市辖区、10个县
政府驻地:卡若区
电话区号:0895
邮政编码:8540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759312 人(2022年总人口)
著名景点:卡若遗址、强巴林寺等文化遗址
机场:昌都邦达机场
火车站:昌都站
车牌代码:藏B
地区生产总值:334.04 亿元(2023年)
2021年2月昌都市区扎曲河、昂曲河汇流成澜沧江处
昌都地图
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昌都
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民国七年(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称为朵麦地区,设立了“朵麦基巧”,划昌都为25个宗。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
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
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地区行署驻昌都镇。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
区划沿革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昌都直属的宗有昌都、察雅、八宿、类乌齐、左贡、桑昂曲均由宗直接改为县。昌都专区下辖共计13个县,专员公署设在昌都县。
1959年9月,波密和嘉黎划归塔工(即林芝)管辖。此时,昌都专区辖12个县。
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全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一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5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群众的居住习惯、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决定将林芝专区所属的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管辖。此时昌都专区所辖县又恢复为13个。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后,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
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昌都县。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昌都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年1月,林芝专区恢复后,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
根据1973年12月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芒康、江达、昌都、丁青等县行政区划调整与成立新县的报告》。
1979年6月16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边防稳定和加强建设的原则”,兼顾群众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地区新增设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报经国务院批准。这时,昌都共辖15个县。上述4个县虽经国务院1983年10月批准新建,但因故到今尚未建立,故昌都地区实有11个县,90个区镇。
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昌都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地区行署驻昌都县城关镇。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边坝、洛隆、江达、类乌齐、丁青、察雅11个县。
1999年5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昌都再次对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撤消原保留的13个县辖区,共设立24个镇、118个乡(含民族乡1个)。
2013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正式上报《关于撤销昌都地区设立昌都市的请示》,撤地设市工作顺利推进。
2014年10月,昌都市设立卡若区,以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卡若区的行政区域,卡若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昌都中路259号。
昌都地图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昌都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 包括24个镇,118个乡。市政府驻卡若区。
区县 | 面积(平方千米) | 政府驻地 | 下辖地区 |
---|---|---|---|
卡若区 | 10652 | 城关镇 | 城关镇、俄洛镇、卡若镇、芒达乡、约巴乡、妥坝乡、拉多乡、面达乡、嘎玛乡、柴维乡、日通乡、如意乡、埃西乡、若巴乡、沙贡乡 |
江达县 | 13200 | 江达镇 | 江达镇、岗托镇、卡贡乡、岩比乡、邓柯乡、生达乡、娘西乡、字嘎乡、青泥洞乡、汪布顶乡、德登乡、同普乡、波罗乡 |
贡觉县 | 6256 | 莫洛镇 | 莫洛镇、相皮乡、哈加乡、雄松乡、拉妥乡、阿旺乡、木协乡、罗麦乡、沙东乡、克日乡、则巴乡、敏都乡 |
类乌齐县 | 5879 | 桑多镇 | 类乌齐镇、桑多镇、甲桑卡乡、长毛岭乡、岗色乡、吉多乡、宾达乡、卡玛多乡、尚卡乡、伊日乡 |
丁青县 | 12955 | 丁青镇 | 丁青镇、尺犊镇、觉恩乡、沙贡乡、当堆乡、桑多乡、木塔乡、布塔乡、巴达乡、甘岩乡、嘎塔乡、色扎乡、协雄乡 |
察雅县 | 8413 | 烟多镇 | 烟多镇、香堆镇、吉塘镇、宗沙乡、卡贡乡、荣周乡、巴日乡、阿孜乡、王卡乡、新卡乡、肯通乡、扩达乡、察拉乡 |
八宿县 | 12564 | 白玛镇 | 白玛镇、帮达镇、然乌镇、同卡镇、郭庆乡、拉根乡、益庆乡、吉中乡、卡瓦白庆乡、吉达乡、夏里乡、拥巴乡、瓦乡、林卡乡 |
左贡县 | 11726 | 旺达镇 | 旺达镇、田妥镇、扎玉镇、东坝乡、仁果乡、绕金乡、碧土乡、美玉乡、中林卡乡、下林卡乡 |
芒康县 | 11431 | 嘎托镇 | 嘎托镇、如美镇、索多西乡、莽岭乡、宗西乡、昂多乡、措瓦乡、洛尼乡、戈波乡、帮达乡、徐中乡、曲登乡、木许乡、纳西民族乡、竹巴龙乡、曲孜卡乡 |
洛隆县 | 8184 | 孜托镇 | 孜托镇、硕督镇、康沙镇、马利镇、达龙乡、新荣乡、白达乡、玉西乡、腊久乡、俄西乡、中亦乡 |
边坝县 | 8894 | 草卡镇 | 边坝镇、草卡镇、沙丁乡、金岭乡、加贡乡、马武乡、热玉乡、尼木乡、马秀乡、拉孜乡、都瓦乡 |
位置境域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昌都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市毗邻,西北与那曲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总面积为10.983万平方千米 ,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
昌都市
地形地貌
昌都
昌都市西北部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岭谷栉比,河谷深切,仅有零星残存的高原面。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宁静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在北纬30°以南,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处是芒康县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仅2296米。
昌都市山脉为南北走向,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高差达1000—2000米。
气候
昌都
水文
昌都夜景
土地资源
昌都市土地资源的总体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暂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6301万亩,其中牧草地面积8433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1.74%,人均占有草地面积156亩。虽然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主要是天然草地。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等草地仅占草地面积的52.5%。林地面积4464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27.4%,人均占有林地面积82.7亩,其中灌木林占37%。人均占有耕地1.5亩,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只占31%,而分布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上的占69%。二、三等耕地占25.7%。昌都还有暂不宜农牧林的土地,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7%。其中有裸岩地、砂地和砾石地;还有的土地海拔太高,开发难度大,无法改良利用。
矿产资源
昌都市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位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钼、铀、锡、砷、煤、水晶石、冰川石、宝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种近百个,以有色金属矿为优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7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属国家两个特大型铜矿之一,储藏量达650万吨,是中国第二大斑岩铜矿。玉龙铜矿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铅等有色金属,易于露天开采,开发前景广阔。
森林资源
昌都市森林资源丰富,是西藏第二大林区。
2023年,昌都市林地面积501.8万公顷,森林面积38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6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78%。
植物资源
昌都市地区药材资源丰富。拥有各类药材1200多种,其中可利用药材750多种,被誉为“藏医药的故乡”。当地产药虫草、贝母、红景天、黄连、藏红花等。
昌都市暗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冷杉、高山松、油松、大果红松、鳞皮杉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有青杠、山杨、桦木、川滇高山栎、大果园柏、槭树、核桃、云杉、高山松等。此外,还有高山柳、三棵针、锦鸡儿、杜鹃金露梅、爬地柏等灌木林。除建材林外,还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贝母、大黄等。贝母有川贝母、梭砂贝母、高山贝母、喜马拉雅黄芪贝母等五种。大黄又有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心叶大黄、塔形大黄、藏边大黄等品种。其中掌叶大黄被药典记载为药用正品。此外,还有知母、胡黄莲、天麻、三七、雪莲花、当归、党参、秦艽、雪山一枝蒿等。在林区和草原,还有丰富的菌类资源。如香菇、猴头、獐子菌、松茸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动物资源
在昌都的草原、森林,繁衍生息着种类繁多动物,被动物学家誉为“雉类王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17种,二级保护动物54种。兽类动物主要有猕猴、滇金丝猴、豺、獐子、赤狐、藏狐、黑熊、棕熊、马来熊、石貂、水獭、小灵猫、金猫、豹猫、豹、方豹、猞猁、狐狸、狼、白唇鹿、马鹿、水鹿、普氏原羚、藏原羚、岩羊、盘羊。乌类动物主要有彩鹳、黑鹳、赤麻鸭、金雕、鹰、雕、蛇雕、草原雕、鸢、苍鹰、秃鹫、松雀鹰、藏雪鸡、藏马鸡、血雉、雉鹑、大徘胸鹦鹉。鱼类主要有怒江裂腹鱼、光唇裂腹鱼、裸腹重腹鱼等品种。其中鲤科的裂腹鱼亚种,不仅种群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广。
数量
2019年,昌都市总人口为798067人,其中:农牧区人口为691143人,非农业人口为106924人。人口出生率为13.92‰,死亡率为6.22‰,自然增长率为7.69‰。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昌都市常住人口为760966人。
截至2021年底,昌都市常住总户数164838户,总人数785220人,城镇人口87633人、乡村人口697587人。
2022年,昌都市总人口759312人,其中男性人口389735人,女性人口369577人。
民族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昌都市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
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 | 龚会才 |
市长 | 罗庆伍 |
历任领导
历任昌都市委书记:阿布、普布顿珠
历任昌都市市长:陈军
综述
经济史
1959年前的昌都,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僧侣和贵族专制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封建农奴制度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地方政府、贵族、僧侣占有和农奴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主的一种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奴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被农奴主当做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加之农奴主的过分掠夺,广大农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世代挣扎在死亡线上。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昌都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昌都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现代文明社会,经济从单一的原始农牧业发展为现代工业、农牧业及第三产业等并举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
2018年,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191.4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4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3亿元。
2019年,昌都市生产总值完成220.96亿元,同比增长8.3%(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91.57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完成100.39亿元,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5%。
2020年,昌都市生产总值完成252.89亿元,同比增长7.8%(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09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完成114.05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完成107.75亿元,同比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12亿元,同比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67亿元,同比增长-1.4%。民间投资完成14.24亿元,同比增长26.5%。
2021年,昌都市实现生产总值279.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92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25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07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36574元,同比增长6.6%。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8%、39.5%、48.7%。2021年,昌都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8亿元,同比下降25.6%,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1.28亿元,同比下降20.8%。
2023年,昌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7亿元,同比增长16.2%;第二产业增加值134.98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56.59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948元,同比增长12.2%。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7%、40.4%、46.9%。
2019年-2023年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2023年,昌都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2.43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9.4%。
第三产业
2023年,昌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0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20亿元,同比增长1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40亿元,同比增长33.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39.1%;商品零售77.53亿元,同比增长17.4%。
2019年-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2023年,昌都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7.34万人次,同比增长61.0%,实现旅游总收入22.74亿元,同比增长61.0%。
2023年,昌都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1.95亿元,同比下降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8.33亿元,同比增长17.3%。
2023年,昌都市邮政局(所)141个;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收入66740.4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收入512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收入19230.7万元,移动业务总量收入39584.7万元,联通业务总量收入2805万元。年末昌都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6万户(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3万户,移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7万户,联通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万户(电信移动用户19.2万户,移动移动电话用户26.9万户,联通移动用户1.9万户)。
教育事业
2023年,昌都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学生数5137人。中学23所,其中高级中学6所,高中生数17311人;初级中学17所,初中生数31797人。小学204所,学生数84676人。幼儿园439所,在园幼儿2484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68人。昌都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初中毛入学率101.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7%。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昌都市共有群艺馆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11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1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13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142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个(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行政村文化演出队1116个。市及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3座,乡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座(江达县、芒康县、八宿县),中波转波发射台4座,市广播电视台1座,县广播电视台10座;10县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0个,乡镇前端数量116个,村居前端数量956个(卡若区尚在建设中,暂无数据),昌都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49%和99.64%。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昌都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8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0个,乡镇卫生院132个,诊所130个、疾控中心12个、市级卫生监督所1个、村卫生室1077个。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4257张,每千人拥有开放床数5.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4955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昌都市城镇新增就业7467人,开发就业岗位21092个,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06万人,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人数1.9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023年,昌都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9431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9177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20万人。昌都市城镇居民共有547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有78802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昌都市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1个,公办儿童福利院2所,集中收养孤儿767人,寄养小孩337人。有意愿的特困人员、孤儿集中供养率为100%。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060.76万元。
生态环境
2023年,昌都市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有效监测天数365天,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昌都市主要江河干流、流经各县(区)城镇地表水体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昌都
综述
2023年,昌都市完成货运量692.50万吨,同比增长39.31%;全年客运总量完成34.02万人,同比增长45.58%。航空运输全年完成航班4514架次,同比增长41.2%;实现旅客吞吐量42.35万人次,同比增长59.5%;完成货邮吞吐量1698.20吨,同比增长98.7%。
公路
昌都市已形成以川藏(南、北)、青藏、滇藏为骨架的公路网,国道317、318、214及省道303、302线横跨境内。通车里程6408.7千米,其中国道1634千米,省道671.2千米,县道4103.2千米。
2023年,昌都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0128.334公里。
航空
昌都市有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昌都邦达机场,辟有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航线,每周有五个班次往返三地。
综述
昌都市民族文化
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
昌都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蓬,这种帐蓬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昌都的康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绘画雕塑艺术,昌都更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最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版闻名全藏,是名符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传统服饰
昌都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康巴人的藏装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作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民间文学
昌都的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品种上讲,有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
说唱《格萨尔王传》
说唱《格萨尔王传》是昌都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在昌都广袤大地上,到处都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其中主要有江达县波罗吉荣峡谷中格萨尔王与王妃珠姆下棋的四方形巨石骰子、丁青县格萨尔王射穿山峰的二个大窟窿、贡觉县格萨尔手下巴拉大将的宫堡遗址、芒康县江岭之战的城堡遗迹、类乌齐县传之为格萨尔的铁制雕龙马鞍等。其次,昌都市是说唱《格萨尔王传》艺人最多的地区之一。1986年,西藏全区共发现39名说唱艺人,其中19人在昌都。被称为“国宝”级说唱艺人的扎巴,其祖籍就在昌都边坝。昌都市也是格萨尔王版本流传最多和《格萨尔王传》壁画较多的地区之一。强巴林寺第二大活佛谢瓦拉的夏季别墅里有一幅大型彩色壁画《格萨尔凯旋归宴图》;江达县瓦拉寺也有长达几十米的反映格萨尔及其部将征战的大型壁画。
歌谣
歌谣是昌都民间文学中,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艺术之一。无论在牧场、村庄,人们都始终与歌谣相伴。歌谣演唱不拘一格,随处而歌,即兴创作,其内容有歌唱山川自然、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歌颂生产劳动、反对压迫剥削等。在艺术上,以比喻生动、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为特点。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歌谣较为丰富,1984年,昌都地区文化局仅从26岁的民间艺人泽仁达吉处就搜集到700余首民歌,从中筛选了500余首,编辑成一本《昌都地区民间歌谣集成》资料。
传说与故事
民间传说与故事是昌都藏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经过集体创作和不断加工,用心浇灌出来的一束鲜花。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很多,神话故事有《泽玛姬》《鹰和蛙》等;《热巴起源的传说》说的是热巴舞道具中鼓架、鼓皮、鼓槌和网状穗服饰的来历,较形象地解释了热巴舞产生的全过程;人物故事中《文成公主的传说》最为著名;机智人物故事中除阿古顿巴的故事家喻户晓外,还有《然多阿桑的故事》等。
民间歌舞
勤劳、勇敢、智慧的昌都群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刚毅豪放、质朴粗犷、豪爽乐观的性格,而康巴人这种性格在热巴、弦子、卓舞三大舞蹈品种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昌都的这三大舞蹈品种,在西藏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丁青热巴舞:热巴舞是融说、唱、舞和杂技气功为一炉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起源于昌都的琼布丁青,故丁青有“热巴之乡”的美称。
在西藏众多的热巴流派中,历史最长、久负盛名的首推琼布丁青的窝托热巴。据说13世纪,在修建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曾特邀丁青窝托的7名热巴艺人前往献艺。
窝托热巴的特点是技巧性很强,如爬杆技巧、腹上破石、夹刀旋转等,都是窝托热巴的绝技。康沙热巴是昌都境内至2014年活跃于舞台的重要热巴流派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家族热巴,其传统节目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同时穿插一些弦子、卓舞以及男女对辩(相当于滑稽相声)。在昌都境内还有察雅热巴、色扎热巴、八宿谢安热巴、类乌齐嘎妥热巴、边坝国青热巴、洛隆雄男热巴、左贡察瓦龙等热巴流派。
昌都卓舞:卓舞,俗称锅庄,是指藏族在远古创作的以脚的动作产生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广泛分布于昌都各县。昌都卓舞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农区(包括集镇)卓舞、牧区卓舞、寺庙卓舞。卓舞的音乐以淳朴明亮、奔放流畅为特点,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从动作上讲,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构成的。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康巴人粗犷奔放的性格特征,它时而舞成一团,时而撒开腾旋,时而快速腾挪,时而衣袖挥舞,豪放不羁,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气势。
芒康弦子舞:芒康弦子,藏语叫“谐”,意为歌舞的意思,跳“谐”时,须由一名或数名男性领舞,边舞边拉牛角二胡弦子,故后人形象地称其为“弦子舞”。实际上,弦子只是其中的一种乐器而已。跳弦子舞时,男女分别列队绕圈而舞,男子拉弦子,女子舞长袖;男方领唱,女方复诵,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除了流传在芒康、左贡等地的牛角弦子舞外,昌都还有丁青、类乌齐、察雅、八宿的热巴弦子舞以及芒康盐井的扎聂琴等弦子舞。
绘画雕塑艺术:昌都一带有三大画派:“美宁”画派,主要流传在丁青、察雅、贡觉等地;“美莎”画派,主要分布在昌都县才维一带;“嘎学噶志”画派,主要流传在昌都县的噶玛乡和四川的德格等地。
节日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洛萨”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从藏历十二月初,各家便忙碌着准备过年,包括准备过年时吃、穿、玩、用的东西,农民们在一个装满肥土(此土是从地里挖出的最好的肥土)的瓦盆里种上早已浸泡好的青稞、小麦种子,置于温度较高的地方,育出青苗。牧民们准备一个象征吉祥如意的羊头,并用酥油修饰装点。从藏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各家准备酥油、青油、白面,并陆续油炸成果子,同时制做装“琪玛”(酥油、糌粑、糖拌成的粉)用的五谷斗。此斗从中间隔开,一半装“琪玛”,一半装炒好的小麦颗粒,上面再插上饱满的青稞和小麦穗头(祝愿来年丰收),象征吉祥。
仲确节
仲确节
丧葬习俗
从昌都市的丧葬习俗上看,主要有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二次葬、墙葬、合葬和雪葬九种。
礼仪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磕长头
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
敬语和称谓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拉萨人更为讲究。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这样。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语,对地位悬殊的人用最敬语。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而敬语用错了,便会闹出笑话。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称谓不准确,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称格桑为“格桑拉”,扎西为“扎西拉”;教师称为“格拉”,厨师称为“玛青拉”等。
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
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客人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馈赠
藏族重视馈赠,凡有喜庆必送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且还礼的数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则即为小气和失礼。
敬老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面"古突"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妇要抢先背回第一罐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见面礼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置于手上,弯腰45度;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时合掌与鞠躬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宗教礼节
僧人见到自己的老师要行叩拜礼,如觐见堪布或活佛时,要行三叩头礼。坐垫子是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宗教节日时,达赖、班禅给朝拜者摩顶也有分寸,对大官员行碰头礼和用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只手摩顶,对一般平民则用一条丝穗子在其头上拂一拂以表赐福。
综述
昌都市位于整个康巴地区的核心位置,保留有最纯朴的康巴风情,素有“康巴腹地”之称。昌都境内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并驾齐驱,奔腾南下,形成著名的三江并流。同时,在昌都还有壮美的雪域风光,一望无际的高原牧场,众多的古刹古迹,多彩的民族文化。
2023年,昌都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1个。
主要景点
图片 | 简介 |
---|---|
| 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强巴林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建寺时西饶桑布在一千户家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将自己家的草场奉献了出来作建寺之址。 |
| 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县城白马镇约90千米的然乌乡。面积为22平方千米,湖面的海拔高度为3850米,为藏东第一大湖!藏语意为“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传说中湖里有头水牛,湖岸有头黄牛,他们互相较量角力,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成因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 |
| 卡若文化遗址坐落在距离昌都镇以西约12千米处的一个水泥厂附近,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7年在水泥厂的施工中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工具与文物惊现于世,1979年发掘工作正式开始。遗址占地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文物种类繁多,其中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了上万件的石器、骨器和陶片等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专家鉴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
| 维色寺位于芒康县城驻地嘎托镇城北200米,占地总面积为11817平方米,该寺现有僧众64人,民主改革前该寺僧众有195人。维色寺始建于1444年,由藏区十八呼图克图之一衮钦·江求崩巴创建,呼图克图这个称号是清朝授予蒙、藏地区藏传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呼图克”为蒙语音译,其意为“寿”,“图”为“有”,合为“有寿之人”,即长生不老之意。凡册封“呼图克图”者,其名册皆载于理藩院档案中,其下一辈转世,须经清廷代表主持金瓶掣签仪式而加以承认。西藏地区这类活佛地位仅低于达赖和班禅,可出任摄政,维色寺的呼图克图现已经转世十五世。维色寺是芒康县城附近老百姓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寺每年都举行跳神、酥油灯会等宗教活动,芒康县城附近百姓多前来参加。 |
| 拉妥湿地丘原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与草原并存。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米,是昌都市最好的湿地之一,拉妥湿地是澜沧江支流、马曲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不仅对整个金沙江水资源的调节起到关键作用,还对当地的气候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拉妥湿地是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湿地境内的飞禽类就有100多类,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禽;如:黑颈鹤、黑天鹅、赤麻鸭、胡秃鹫等,因此拉妥湿地又被称为“鸟类的乐园”。这里还有国家级保护的陆地动如盘羊、白唇鹿、藏原羚、猞猁、狐狸、獐等,还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
| 梅里雪山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梅里”意思是药山,因为在梅里雪山区域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同时它也是雍仲苯教圣地,又和阿里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滇藏边境第一神山,同时也是藏东第一神山,有“雪山之父”的美誉。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一说到梅里雪山,大家首先想到云南。其实大片雪山冰川在北面西藏境内。真正的梅里腹地现在鲜为人知,那里才是真正的秘境。梅里雪山是一个庞大的雪山群,全长有150千米,而梅里雪山的西面北段主要位于左贡县境内。景区主要覆盖碧土、龙西等5个行政村,约640平方千米,主要景观有:主峰、千年冰川、冰碛湖、原始森林、云杉、冷杉、红豆杉珍稀树种、玉曲河大拐弯、茶马古道遗迹等。 |
综述
地处雪域高原的昌都,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雪山雪莲、红景天、藏红花、草红花等高原名贵中草药,昌都的瓜、果、梨、桃等高原水果,品种繁多,其中以八宿的醉梨,最为有名。此外,昌都市的各种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民族风情浓郁。有锋利铮亮,制作精美的各式藏刀。昌都市有名的土特产主要有虫草、贝母、雪莲、核桃、藏刀及高原畜产品等。另外,昌都市的民族手工艺品也富有特色,其制作精美,结构多样。由于昌都地理位置的特殊,受到藏、汉、蒙、纳西以及尼泊尔、印度等民族工艺的影响,所以其本地的手工艺品便逐渐形成了昌都市独特的民族风格。
主要特产
图片 | 简介 |
---|---|
| 昌都醉梨 醉梨出产在西藏昌都市的八宿县及左贡县,怒江两岸的上林卡与下林卡区。醉梨醇香,食之不觉酒味,食后不久宛然如醉。醉梨传说是天神为了欢迎文成公主一行,代酒洗尘的宴品。这些地方数百年的老梨树,仍然满树盈果,倔强地生长。 |
|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
| 雪莲 雪莲属菊科,保护级别为3级,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雪莲是一种高山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因此保护雪莲种质资源,无论在科学上或医药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
| 贝母 贝母生长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木丛和高山草地上。每年8、9月份采挖。贝母性微寒、味甘苦、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可同其它食物配合进补身体,属名贵中药材。 |
| 氆氇 氆氇为藏语音译,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是做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西藏不产棉花,而盛产羊毛,所以氆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就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又普及。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农区、半农半牧区,以扎朗、浪卡子、江孜、芒康等地产的最为著名,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 |
| 藏毯 藏毯分为三种:一是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而成的,图案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二是用绵羊细毛线编织而成的,式样较简单素淡,但也有用彩线编织成花样较多的薄毯;三是“卡垫”,即垫子。用帆布或牛皮装着獐子毛、青稞秆或干草等,质地结实。 |
| 藏香 藏香:避鬼驱邪,雪域高原的神气香熏藏香是藏族民间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一方面人们用它朝圣拜佛,避鬼驱邪,另一方面燃点由药材和香料制成的藏香,可以让空气清洁,心情舒畅。藏香的生产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它无时无刻地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 |
| 藏腰刀 藏腰刀是西藏传统手工业品,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四种效用。是当地群众的恃需用品。汉代就已开始生产。分长刀、短刀、小刀三种。长刀约长一米左右,作武器,短刀约长四十厘米。小刀长十多厘米,一般用于生活。腰刀分刀和鞘两部分。刀是用钢材锻制而成,晶光发亮,刀刃锋利。刀把用牛角、木料制成,、把两端用铜皮或铁皮加箍,并镶嵌银饰。刀鞘分两种:一是软刀鞘,用牛皮缝制,装小刀用;另一种是硬刀鞘,里面有两片薄木板,外面用铜皮或铁皮、牛皮包裹。鞘上一般有银饰,上刻有各种图案,有的并镶嵌各种宝石,精巧、美观。腰刀的主要产地是拉萨、当雄、拉孜、易贡等地。 |
| 藏鞋 藏族男女鞋,外观均像舞台上古装戏里穿的靴子一样,用牛皮做底,底高二寸,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也有线条、花纹,鞋帮用各色丝线或各色皮革、氆氇、金丝缎制成。藏鞋大致分为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采用氇氆、毛呢、围裙做料子。松巴鞋以花纹美丽而著称;嘎洛鞋美观、结实;多札鞋产于昌都。 |
2020年9月29日,昌都市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1年1月,昌都市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
2021年7月,昌都市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
2022年2月,昌都市拟入选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