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编辑

中国传统戏曲

梁祝梁祝

《梁祝》是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基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定稿于1959年5月4日,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执棒管弦乐队协奏。1989年,何占豪、陈钢凭借该曲获得第1届中国金唱片奖“特别创作奖”,上海交响乐团、俞丽拿则分别获得“团体奖”“器乐演奏者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梁祝

外文名: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音乐风格: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时间:1959年5月4日(定稿时间)

谱曲:何占豪、陈钢

首演时间:1959年5月27日

创作背景

编辑

年轻时的何占豪年轻时的何占豪

1957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那会儿他和老师同学们每年都要下乡演出。大家在学校学的都是国外曲目,下乡演出也只能演奏这些曲目。虽然农民们都说好听,但却听不懂。何占豪问农民朋友希望他们拉什么,农民们则表示“越剧、沪剧”。农民们的回答让何占豪找到了方向:从民族传统音乐入手,创作出让大众都能听得懂的小提琴乐。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并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大众化。为此,管弦系小提琴专业班的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等6人,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

经过讨论,他们最终集中于三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院党委书记孟波提议选择第三个题材。在孟波的鼓励下,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创作了《梁祝四重奏》。这首当时被称作“小《梁祝》”的乐曲在上音校内引起了一定反响。

年轻时的陈钢年轻时的陈钢

何占豪与丁芷诺开始讨论乐曲的构思,决定集中全力写好全曲最主要的爱情主题。出生于越剧之乡绍兴、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越剧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的何占豪,想起了上海越剧演员尹桂芳那句往往被全场经久不息鼓掌的唱腔“啊,妹妹呀”,便把这句唱腔曲调引进了小提琴曲谱,形成了协奏曲的爱情主题旋律。同时,他想起了越剧唱腔里的“百搭”过门,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后,创作出了《梁祝》协奏曲里“同窗三载”的小快板主题旋律。

1959年,学院动员作曲系学生陈钢支援实验小组,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他们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何占豪对浙江越剧团演员张茵的一句“梁哥哥来我想你”唱腔百听不厌,于是引进小提琴中,化成了“楼台会”一段。但当他把这一段拉给陈钢听时,陈钢建议他第二段写成复调,且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相互倾诉的形象,这就是《梁祝》协奏曲里的“楼台会”旋律。因为两人合作很愉快,从未有过争论,所以仅两个月,全曲创作就基本完成了。

1959年5月4日,《梁祝》定稿,并在上音大礼堂首次试演。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剧院首次公演。

《梁祝》创作过程照片

鉴赏评价

编辑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图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内容如下:

1、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呈示部

《梁祝》1959年首演于兰心大戏院《梁祝》1959年首演于兰心大戏院

(1)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2)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

(4)结束部:音乐采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3、展开部

小提琴独奏俞丽拿小提琴独奏俞丽拿

(1)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2)楼台会:曲调采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3)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4、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社会影响

编辑
2007年,《梁祝》被选为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30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 。

2022年5月,《梁祝》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

获奖记录

编辑

时间

颁奖方

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89年10月12日

第1届中国金唱片奖

特别创作奖

何占豪、陈钢《梁祝》

获奖

团体奖

上海交响乐团《梁祝》

器乐演奏者奖

俞丽拿《梁祝》

1993年6月5日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金牌

《梁祝》

获奖

2019年10月16日

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终身成就奖

何占豪

获奖

重要演出

编辑

时间

场合

地点

备注

1959年5月27日

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10周年献礼

上海兰心大戏院

首演,俞丽拿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

衍生作品

编辑

改编版本

发行/首演时间

改编者/表演者

备注

1959年

巫漪丽

钢琴版(首创和首演)

巫漪丽巫漪丽

1998年

宋飞

二胡版

衍生歌曲

发行日期

歌曲名称

歌手

备注

1982年8月1日

《恨绵绵》

关正杰

郑国江填词的粤语歌曲

下一篇 黄慧

上一篇 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