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夷 编辑
莱夷 读音(lái yí)。原始部落时期,活动于山东中、东部的一支部族。
中文名:莱夷
读音:lái yí)
朝代:原始
莱人居住地
古国名。 夏分布山东中、东部,都城“麦丘邑”;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 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尚书·禹贡》:“ 莱夷作牧,厥匪檿丝。” 孔传:“ 莱夷,地名,可以放牧。” 宋 王禹偁 《黑裘》诗:“野蚕自成茧,缲络为山紬。此物产何许, 莱夷 负海州。”“小麦”一词。《辞海》、《辞源》对来字的解释,也有“小麦名曰来”。《说文》对来字的解释:“周所受瑞麦来髀,一麦二缝,象芒刺之形”。王献唐对来的解释:来为莱之初文,来为小麦之本字,“因其种来,而呼地为来。种来之人。更称其亦日来,而来地来人之名因以成立。”
甲骨文之来,作 、作、作等,有人统计有几十种写法。钟鼎文作来、囊等。这些来字,上边是麦穗,中间是麦茎,下边两出是麦叶、麦根,是一棵麦子的象形字。
莱国疆域
莱夷由西一路迁徙,经过了关中地区。由于地域、自然、水利等因素,使得他们继续东移。到了中原地区,由于当时的中原是黄帝的居住地,加之战争不断,迫使他们继续东移。大约尧帝时莱夷到了九河流域。在此“开垦沃野,植桑养蚕,种植稻、麦”。 根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九州中适宜种麦的地方,只有青州“其谷宜稻、麦”,种麦最多。与青州相邻的兖州,“其谷宜四种莱夷史前文化有自己的源头和发展序列,自成体系,独具特点。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胶莱平原上形成了一个古文化共同体——山东龙山文化两城类型。两城类型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史前时期的莱夷古文化
(1)制陶工艺的进步性。在陶系方面,以居半数以上的黑陶为主,其中以素面磨光者犹具特色:陶质细腻,黝黑漆亮。特别是其质硬、胎薄、火候高为其它同时文化所望尘莫及。造型多样,附件部分装饰适当,使用方便。其形制之优美堪称我国甚至世界上远古制陶工艺的精华。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精巧美观的蛋壳陶,更是驰名中外。
莱人居住至河流
(2)生产工具的先进性。两城类型的石器大都经过精工磨制,并按用途不同有了明显分工;农业工具中出现了原始的锄,中耕农具的问世,说明此时农业已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式;黄铜器物出现,这比欧洲最早出现黄铜(罗马帝国钱币)要早二、三千年。(3)发达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人工稻米、酿酒、家畜饲养、房屋建筑等,建造最早城池【麦丘邑】,这些都说明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程度。
(4)发达的造船业、捕捞业与航海业。长岛大浩发现龙山时代的船尾和石锚。根据考古学的地层学和标型学,他们又认为龙山文化是由当地的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据此又推断,莱夷先民至少在距今7000年左右就在自己的沃野上创造着悠久的古老文化了。
商、周时期莱国的经济与文化
大部分史学者认为,商、周时期,无论是鱼盐业、矿冶业,还是麻丝纺织业、交通业等,都很发达。入周后莱国与齐太公争营丘,即显示出其强大的军事势力及经济实力。 春秋时期,莱国的经济与文化仍相当发达。鱼盐之丰富,在对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经济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采矿冶铁业也很发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