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编辑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简称:青岛海洋所)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1964年始建于南京,1979年重建于青岛。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任务,坚持以海洋基础地质、海岸带综合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洋油气地质、数字海洋地质为特色的五大专业领域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强和发展海洋探测技术、数据资料处理技术、测试分析技术等技术支撑领域,打造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和海岸带地质两个特色学科。为中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海防建设、海洋权益维护和海岸带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技术支撑。根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有人员编制30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6人;该所作为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和深远海资源实验平台的牵头建设单位,同时拥有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4所大学共建海洋地质硕士学科点,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海洋地球化学硕士学科点。
中文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外文名: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成立时间:1964年
机构地址:中国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
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现任所长:赵洪伟
简称:青岛海洋所
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
单位历史发展图
1976年5月26日,国家地质总局启用海洋地质研究所筹建组印章,正式开始以海洋地质研究所筹建组的名义筹建海洋地质研究所,由国家地质总局所属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代管。
1977年1月25日,国家地质总局的《关于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设计任务书的批复》中,“同意先成立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海洋地质研究所。”3月5日,国家地质总局通知,将原定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名称改为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
1979年1月25日,国家地质总局《关于调整海洋地质管理体制通知》认为,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已具备改建研究所的条件,决定恢复国家地质总局海洋地质研究所,并由海洋地质调查局代管改为直属国家地质总局领导。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国家地质总局改为地质部。国家地质总局海洋地质研究所也随之于10月10日更名为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地质部改名为地质矿产部。改为地质矿产部后,内设机构撤销海洋地质司和石油局,组建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也随之归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领导,并于1983年1月5日正式更名为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1999年7月16日,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
1998年4月8日,撤销地质矿产部,成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也随之为国土资源部所属单位(根据部的意见所名暂不更改)。
2000年2月25日,国土资源部通知,决定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同年11月13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通知,将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正式更名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属事业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改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人员编制
根据2022年5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有工作人员348人,实有在编职工294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35人;具有博士学位99人、硕士学位9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71人、副高级职称113人。具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省市人才荣誉称号25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人。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和深远海资源实验平台的牵头建设单位,同时拥有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1个。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及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中国-荷兰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挂靠该所。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
设备资源
根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有各类装备2398台套,共计18661万元。其中海洋调查设备198台套,共计5347万元;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设备及软件168台套,共计3880万元;实验测试设备218台套,共计5742万元;地质信息技术设备52台套,共计833万元;野外保障设备50台套,共计520万元;日常办公设备及软件1712台套,2339万元。
调查设备
海洋调查船舶--“业治铮号” | DA500,DA2000浅地层剖面仪 | System II型海洋重力仪 | SES-96参量阵浅地层剖面仪 | SONAR-2094双频侧扫声纳系统 |
gaps超短基线定位系统 | EM3000-EM3002浅水多波束测深 | 单道地震测量系统 | SeaSPY海洋磁力仪 | KSS-31M海洋重力仪 |
实验设备
X射线荧光光谱仪 | 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光谱仪 | 等离子体质谱仪 | 全自动元素分析仪 |
气相色谱质谱仪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气相色谱/元素分析-同位素 | 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
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 | 激光粒度分析仪 | X射线衍射仪 | 固体核磁共振及成像系统 |
离子色谱仪 | 多路α能谱仪 | 气相色谱仪 | 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 |
合作交流
根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国际交流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开展了中荷、中美、中俄、中澳、中比、中韩等交流合作,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科研成果
中国海陆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500万) |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 一等奖 |
|
沿海经济带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 |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二等奖 |
|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
|
我国海域地质与资源调查评价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
1:100万南通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
|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
|
仅列部分,详情见官网
学术刊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地质前沿》
《海洋地质前沿》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共建海洋地质硕士学科点,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海洋地球化学硕士学科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0年8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原来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
2018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式获博士后独立招收资格。
工作站主要招收的博士后研究方向有:海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8月,联合培养的学生留所工作的有博士6人,硕士16人。在留所工作的6名博士生中,有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有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在留所工作的16名硕士生中,有1人获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有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有3人成功申请到省部级横向基金(项目)。
根据2017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累积培养毕业研究生170余人。
1、海洋地质科技馆
海洋地质科技馆
2、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
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
3、海洋地质样品库
海洋地质样品库
样品库的存放空间设有常温样品库和低温样品库,分类存储各类地质样品。并设有临时存放间、处理间和设备间,可开展各类地质样品的分样、采样和信息采集工作。对入库样品,实行信息化管理,已基本建成入库样品的属性库,可供互联网查询和开放样品申请。
4、“业治铮号”调查船
“业治铮号”调查船
调查船的基本参数为船长53米,型宽8.8米,吃水2.7米,满载排水量638吨,设计航速5—16.0节,载员26人(科研人员12-13人),续航能力25天(2000海里)。
船载调查仪器和装备有多波束测深仪、单频和双频水深测量仪、旁侧声纳仪、单道地震仪、浅地层剖面仪、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等地球物理调查设备,以及抓斗取样器、重力取样器、振动柱状取样器等地质取样设备,能够承担近海和陆架海域的各类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工作。
船上配有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实验室、地质样品处理分析实验室等船载实验室,并配有可容纳40-50人左右的会议室。可以比较系统地展示海洋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科普和专业性教育功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 农业部动物检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