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州路 编辑
登州路是青岛最古老的道路之一,明朝万历年间,将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村开放为海上贸易的青岛口,青岛村至杨家村有一条崎岖小路,后来这条小道成了驿道,可一直通往即墨县城。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兵力移驻胶澳,修筑了四条可通行骡马车的官道,登州路便是其中的一条。德占时期,这条路进行整修,命名为Hauptmann Müller Straße 即“米勒上尉街”,日占时期将其与东关街(今大学路)合并,称为巽町(日占时期,今大学路也被称为东山通,今登州路也称艮通)。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以山东省登州府命名,定名为登州路。登州路跨市北、市南两区,南起大学路,向北蜿蜒至松山路,折向东南,向东止于延安二路。登州路被称为九曲八弯,却是旧时通往台东镇的主干道。
中文名:登州路
地理位置:青岛
著名景点:毛奇兵营
建立时间:1903年
德国人是习惯饮用啤酒的,相传当年兵营外就有啤酒店销售啤酒。1903年英德合资建了日尔曼啤酒厂,初期年生产能力2000吨,行销至上海、天津。这是青岛最早的现代企业。1906年,他们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获最高荣誉金奖。
日占青岛后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日文中称啤酒为麦酒),生产太阳牌啤酒,也就是朝日啤酒。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成立齐鲁企业公司,下辖青岛啤酒厂,生产“青岛牌”啤酒,英文名为当时青岛的英文名称Tsing tao,图案为栈桥,这一商标一直使用至今。这里至今是青岛啤酒集团的总部所在。当年的旧楼还有保存,甚至还保留有初期的机械设备。
登州路啤酒街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在登州路东段,建了北京会馆、直隶(河北)会馆,这两座会馆都是平房,带有院落,规模小,无法与“三大会馆”相比,但也为北京、河北来青的同乡提供住处。后来成了民宅。登州路上建有私立盲童学校,因经费困难而濒于关闭,市政府于1932年9月接办,改叫青岛市盲童学校。1934年设音乐、工艺等技术学科,又改称市盲童工艺学校。学校学制6年,除授公民、国语、算术、常识等文化课外,并教授实用技能,音乐教授中西乐器,该校学生的民乐合奏、独奏,在青岛很有声望。工艺分藤工、条工、墩布制造等,在学校大门附近设有展销室展销师生工艺制品。校长杨纯是盲人,曾任新加坡盲人院主任,其藤艺制品久负盛誉。另外,德平路上还曾有私立英华聋哑学校,亦为半工半读制。解放后二者合并在登州路校址,曾称青岛市聋哑学校。
在登州路、松山路口曾有日本第三寻常小学,抗战胜利后作为山东大学校舍,后为青岛医学院校舍。
它的对面曾是青岛第二公园,登州路绕公园半周,园内植有花木,设有凉亭、石桌椅,抗日战争时期遭毁坏,抗战胜利后作为美军一处露天仓库,花木全被破坏,公园从此消失了。
青岛山西麓曾有泉水,再贮溪水、雨水成了一个小湖,湖水盈后向山下流去,形成了河流叫青岛河,注入青岛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湖的面积日益缩小,又遭人为倾倒垃圾,形成乱岗。修建登州路时,在河上先建了石桥,再铺柏油路面。
解放后,因广大工农群众在旧社会没有读书,政府决定开办速成中学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山东大学办的工农速成中学就建在这里,以后改称青岛三十九中。这所学校涌现出一批艺术人才,有唐国强、倪萍、赵娜等人。
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聘著名诗人、翻译家孙大雨来青岛任外文系教授。梁实秋与孙大雨原都是“新月派”的诗友。孙大雨来青岛后住在登州路,在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的方法上与梁实秋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梁实秋认为应以散文体翻译,孙大雨则认为应以诗体翻译,二人互不相让,不欢而散。后来孙大雨离开了青岛,在这里上住了不到一年。
老舍一家初到青岛也曾住登州路,因房间太暗,不久搬到了金口二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