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编辑

摩尔多瓦的首都

基希讷乌基希讷乌

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 (Chișinău/Kishinev) 位于摩尔多瓦中部,坐落在德涅斯特河(Dniester)支流贝克河畔,人口67.3万。基希讷乌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平均气温1月为-4℃,7月为20.5℃。基希讷乌有500多年的历史,1466年首见于记载, 早期曾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统治,后来归属土耳其。二战期间,基希讷乌损失严重,市内主要古建筑中仅有大教堂和建于1840年的凯旋门尚保持原貌。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独立,基希讷乌成为摩尔多瓦的首都,同时是摩尔多瓦的工业中心。2021年11月17日,基希讷乌与中国西安结为友好城市。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基希讷乌

外文名:Chișinău

别名:Kishinev

地理位置:北纬47度0分、东经28度55分

面积:565 km²

下辖地区:Centru、Botanica、Ciocana等

人口数量:67.3 万

机场:基希讷乌国际机场

简介

编辑
基希讷乌

该市位于聂斯特河的支流比克河(摩尔多瓦语:Bâc)上。

历史沿革

编辑
基希讷乌于1436年建成,当时是摩尔多瓦公国的一个修道院小镇。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直到1812年被割让与沙俄。在19世纪初期,该市已发展成为一个有人口7000人的小村落。割让与沙俄后,它成为了俄国下辖比萨拉比亚的首府,而人口亦稳步增长,从1862年的9.2万人,增加至1900年的12.5787万人。

在1877年到1878年之间的俄土战争中,基希讷乌曾被俄军方面作为侵攻土耳其方面的主要根据地,战略地位重要。19世纪时,由于俄罗斯与波兰等地越趋激烈的反闪米特(Semitic,一通行于北非与中东的语族,犹太人即属该语族之一)情绪,许多犹太人陆续迁居至基希讷乌,导致1900年的人口统计中,该市有高达43%的人口是犹太族裔。

与俄国境内许多地区同样,基希讷乌曾在1903年4月6日至4月7日,和1905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发生两场大型的集体迫害(pogrom)事件,史称“基希讷乌集体迫害”(Kishinev pogrom)。在这两场反犹太暴动中,至少有47与19名犹太人在事件中死亡,导致隔年大批居住在东欧地区的犹太人移民至西欧或美国。

1917年俄罗斯大革命后,摩尔多瓦地区趁机脱离俄国人的掌控,在该年12月2日宣布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但却在数天后遭罗马尼亚军队侵袭,并于1918年3月27日被罗马尼亚兼并,直到1940年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夹在诸多大国之间的摩尔多瓦沦为战场,1941年6月22日基希讷乌遭到空袭并被当时属于轴心国阵营的罗马尼亚占领,但在1944年8月24日,又遭由东边进攻的苏联占领。基希讷乌在战后成为新成立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苏联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方面奖励苏联各地的人口移居如摩尔达维亚等新占领的地区,使得基希讷乌的人口在这段期间飞速成长,从1944年的25000人左右激增至1950年时的134000人。1991年苏联解体,摩尔多瓦独立成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基希讷乌理所当然也成为新国家的首都所在地。

所获荣誉

编辑
2020年4月,入选“2020全球避暑名城榜”。

友好城市

编辑
2021年11月17日,基希讷乌与中国西安结为友好城市。

下一篇 苏丹港

上一篇 曼海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