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 编辑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中朝军队共歼敌百余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击毁和缴获敌军各种作战物资无数。至此,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2020年7月2日报道,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21年9月,“抗美援朝精神”被列入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中文名:抗美援朝
别名: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运动
发生时间:1950年10月 至 1953年7月
发生地点:朝鲜半岛
参战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指挥官:彭德怀
兵力:志愿军135万(最大兵力)韩军,“联合国军”120万(最大兵力)
结果:1953年7月27日,美国与中国朝鲜签署停战协定
半岛战端
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同月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联、美国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
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但是由于苏、美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简称:韩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南北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至此,朝鲜南北正式分裂。但双方都不放弃统一目标,三八线附近时有摩擦,终于导致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人民军的南进与美国的干涉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28日即攻占韩国的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朝鲜人民军先后发动了汉城战役、铁原战役、大田战役和洛东江战役,占领了韩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把韩、美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间的狭小地区。8月31日,又发动了釜山战役,先遣部队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但是此后战局处于胶着状态。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美军正式参战。美国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驶入中国台湾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台湾。 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成员国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以13对1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美国提案。
美国于7月7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同意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使用联合国的旗帜,并组织“ 联合国军司令部”,由美国指定“联合国军”最高指挥官。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所谓“联合国军”实则主要为美国军队,另外,还有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也派了少量军队,其中有些国家只是象征性地派出。
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美军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组成,准备立即入朝参战,抗击美国侵略者。
美国侵略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并日益严重。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与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境内,支援朝鲜人民抵抗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并且指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整个朝鲜被美国占领,朝鲜革命力量遭到失败,这不仅对朝鲜人民不利,对中国人民不利,对整个东方也都是不利的。为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于10月8日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人民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以后又增调了第50、第66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
1950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作出组成志愿军领导机构的决定。为了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第13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即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并任命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邓华兼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原政治部(主任杜平)、后勤部及其他机构的负责同志均照旧负责。中共志愿军委员会由彭德怀为书记,邓华为副书记。同日,志愿军炮兵司令部入朝。
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要图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第二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要图
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
“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要图
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第四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要图
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
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虽有较大损失,但仍歼敌7.8万多人。
第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要图
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8万多人。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志愿军某炮兵指挥部
以打促谈
从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反“绞杀战”示意图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联合国军”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为打破美国空军的空中封锁,保障交通运输,志愿军发起了“反绞杀”斗争。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阵地,坚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有生力量所进行的作战。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的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而进行的备战活动。“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为促进停战实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韩国当局声称要“单独干”、“北进”,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给韩国军队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彭德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停战协议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方面 | 职务 | 备注 |
---|---|---|
朝中 | 首席代表 | 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 |
代表 | 人民军侦察局局长李相朝 | |
人民军第一军团参谋长张平山 | ||
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 | ||
志愿军参谋长解方 | ||
“联合国军” | 首席代表 | 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中将 |
代表 | 美国远东海军副参谋长勃克少将 | |
美国远东空军副司令克雷奇少将 | ||
美国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霍治少将 | ||
南朝鲜第1军团军团长白善烨少将 | ||
资料来源: |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1994年,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同年12月15日,派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从朝鲜平壤奉调回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军队伤亡
中国人民志愿军
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毙伤俘敌71 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余人。 共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
至2014年,经过民政部、总政治部梳理汇总各方面档案资料,最终确认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这个数字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和失踪的志愿军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员,以及停战后至志愿军回国前帮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生产建设牺牲和因伤复发牺牲的人员。 在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
统计时间 | 统计来源 | 统计数据 |
---|---|---|
1951年8月15日 | 志愿军作战处关于志愿军作战减员统计 | 阵亡115786人,战伤221264人,失踪、被俘29095人,共计366145人。 |
无统计时间 | 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统计资料 | 阵亡114084人,负伤383218人,失踪及被俘等25621人,共计420247人。 |
1953年9月8日 | 军委作战部关于志愿军非作战减员统计 | 非作战减员共556146人。其中病亡4204人,事故亡10808人,其他228133人,病和非战伤入院214735人。在非作战减员556146人中有173405人归队,实际非作战减员为382741人。 |
1958年9月20日 | 志愿军军务处关于志愿军非作战减员统计 | 事故伤25215人,事故亡20929人,病亡4909人,病送177317,逃亡33640人,掉队40713人,其他4818人,共计307541人。 |
资料来源: |
“联合国军”
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3年8月14日公布,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包括毙、伤、俘)109.3万余人。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公布的“联合国军”伤亡总数是147万余人。美国与韩国官方公布各自作战减员数字总和为113万余人(不包括其他“联合国军”作战减员)。
美国在朝鲜战争纪念墙上所刻的数字为死亡54246人,失踪8177人,被俘7140人,伤103284人,总计172847人。 美国国防部公布54246为战争期间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36574名战区内死亡人数中的,官方公布在朝鲜战争中的作战减员共计142091人,其中当场阵亡33629人,战区内死亡36574人,负伤103284人,失踪或被俘5178人。美国在战争中的战费支出是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
战俘情况
1951年3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志愿军在朝鲜的3个兵团各组织1个外俘管训团,负责前线接管俘虏,并将俘虏送到后方俘管团;由国内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等地区各组织1个外俘管理大队,到朝鲜参加外俘管理和训练工作。4月24日,正式组成志愿军战俘管理处。战俘管理处下设4个俘管团另两个大队(后增加5个团)。
朝中方面共直接遣返“联合国军”方面被俘人员12773人,其中南朝鲜军被俘人员7890人(美国陆军战史统计为遣返南朝鲜战俘7862人),“联合国军”被俘人员4913人。其中21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获得了在中国的居住权。后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陆续回到了美国。
1951年底,经中朝双方协商:“联合国军”战俘由志愿军负责管理,南朝鲜军战俘由朝鲜人民军管理。美方拒绝先讨论确定遣返战俘的原则,提出“自愿遣返”的原则,主张选择遣返的战俘一对一交换,交换后一方尚余战俘与他方所拘留的外籍平民和选择遣返的平民进行交换,不选择遣返的战俘一律释放为平民。为证明有大量战俘不愿意遣返,美方在战俘营中进行所谓的“甄别”活动,使用南朝鲜和台湾国民党的特务,非法强迫朝中战俘写血书、盖血指印、在身上刺字,甚至杀害战俘,以逼迫他们拒绝遣返。1952年5月7日,朝中战俘扣留了美军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要求停止甄别,给予人道待遇。
1952年4月19日,美方宣称经过“甄别”,有42100名朝鲜籍战俘和15599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拒绝遣返”,遣返概数约为7万人。7月13日,美方又提出遣返概数为83000人,其中朝鲜人民军76400人,志愿军6400人。
武器损失
志愿军
志愿军共损失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挺)。
“联合国军”
从1950年6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时止,被中朝军队击落、击伤“联合国军”飞机累计共12224架;被击毁击伤和缴获坦克3064辆;被击毁击伤和被缴获各种炮7695门,被击沉击伤舰艇257艘。
其中志愿军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2006辆、汽车3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联合国军”坦克245辆、汽车5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037门、各种枪73262支(挺),及大量物资和装备。
时间 | 事件 |
---|---|
1949年1月1日至4月15日 | 南朝鲜动用连至营规模的兵力,沿三八线向北进犯37次。 |
1949年5月 | 南朝鲜出动4100余人,攻击三八线以北松岳山上的朝鲜人民军阵地。 |
1950年6月25日晚 | 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进,开始内战,朝鲜战争爆发。 |
1950年6月28日 | 朝鲜人民军攻占韩国首都汉城(现称首尔)。 |
1950年7月5日 | “联合国军”参战。 |
1950年9月15日 | 美军仁川登陆。 |
1950年9月25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
1950年9月28日 | “联合国军”攻占汉城。 |
1950年9月30日 |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
1950年10月2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
1950年10月3日 | 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
1950年10月19日 | “联合国军”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
1950年10月25日—31日 | 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 |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 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 |
1950年12月5日 | 志愿军收复平壤。 |
1950年12月15日 | “联合国军”撤至三八线以南。 |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 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
1951年1月4日 | 志愿军攻占汉城。 |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 志愿军发动第四次战役。 |
1951年3月14日 | 中朝军队撤出汉城。 |
1951年3月15日 | “联合国军”占领汉城。 |
1951年4月11日 | 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 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 |
1951年6月23日 | 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
1951年7月10日 | 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 “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 |
1951年8月22日 | 谈判中断。 |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 “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 |
1951年10月25日 | 停战谈判恢复。 |
1952年5月7日 | 巨济岛战俘营事件。 |
1952年5月12日 | 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
1952年10月8日 | 停战谈判中断。 |
1952年10月14日 | “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 |
10月14日—11月25日 | 上甘岭战役。 |
1953年5月13日 | 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
1953年6月8日 | 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
1953年7月13日 | 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
1953年7月19日 | 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
1953年7月27日 | 停火协定签字,抗美援朝结束。 |
1958年2月19日 | 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年内全部撤出朝鲜的联合声明。 |
1958年2月20日 |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 |
1958年10月26日 | 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
资料来源: |
中国
参战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中,总计有240万人(一说290余万) 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0月,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共有6个军,18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2个后勤分部,30万人参战;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共有9个军30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1个铁道兵师,4个后勤分部,45万人参加作战;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入朝兵力为14个军42个步兵师,11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3个铁道兵师,6个后勤分部,达95万人;1951年10月,粉碎“联合国军”秋季攻势期间,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9个军,58个步兵师,9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6个后勤分部,115万人;1952年2月,巩固阵地作战开始时,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7个军,52个师,9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95万人;1952年10月,秋季战术反击作和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7个军,52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1个坦克师,4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97万人;1953年5月,志愿军入朝兵力有19个军,59个师,14个炮兵师,2个坦克师,10个铁道兵师,5个后勤分部,135万人。
主要指挥员
职务 | 姓名 |
---|---|
司令员 | 彭德怀(1950.10.8—1954.9.11) |
邓华(代:1952.12.20—1954.9.6;1954.9.6—1954.10.30) | |
杨得志(1954.10.31—1955.7) | |
杨勇(1955.7—1958.10) | |
副司令员 | 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陈赓、宋时轮 |
政治委员 | 彭德怀、邓华、王平 |
政治部主任 | 杜平、李志民、甘泗琪 |
参谋长 | 解方、李达 |
后勤司令部司令员 | 洪学智(兼) |
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 | 张明远、吴先恩 |
空军司令部司令员 | 刘震、聂凤智 |
空军司令部副司令员 | 常乾坤、段苏权、成钧 |
炮兵指挥所司令员 | 万毅、高存信、匡裕民 |
炮兵指挥所副司令员 | 成钧(兼) |
铁道司令员 | 贺晋年、刘居英 |
铁道副司令员 | 李寿轩、叶林 |
防空兵司令 | 成钧 |
资料来源: |
部队 | 职务 | 姓名 |
---|---|---|
13兵团 | 司令员 | 邓华 |
副司令员 | 洪学智、韩先楚 | |
9兵团 | 司令员 | 宋时轮、王建安 |
副司令员 | 陶勇、王必成 | |
3兵团 | 司令员 | 陈赓、许世友 |
副司令员 | 王近山、曾绍山 | |
19兵团 | 司令员 | 杨得志、韩先楚、黄永胜 |
副司令员 | 葛晏春、郑维山、曾思玉 | |
20兵团 | 司令员 | 杨成武、杨勇 |
副司令员 | 王平 | |
23兵团 | 司令员 | 董其武 |
副司令员 | 边章伍、姚喆 | |
资料来源: |
“联合国军”
国家 | 备注 | |
---|---|---|
美国 | 第8集团军(第1军、第9军、第10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骑兵第1师,步兵第2师、第3师、第7师、第24师、第25师;空降第187团。 | |
远东海军—第7舰队 | 舰艇170余艘、飞机300余架 | |
远东空军 | 飞机500余架 | |
英国 | 步兵第27旅、第29旅 | 1950年8月29日入朝 |
海军 | 舰艇21艘、飞机80架,1950.7.7 | |
加拿大 | 步兵第2营 | — |
海军舰艇3艘 | — | |
空军1个中队 | — | |
澳大利亚 | 步兵第3营 | — |
海军舰艇3艘 | — | |
空军1个中队 | 飞机35架 | |
法国 | 步兵1个营 | — |
海军驱逐舰1艘 | — | |
新西兰 | 炮兵第16团 | — |
海军舰艇2艘 | — | |
荷兰 | 步兵第16团 | — |
海军巡逻快艇1艘 | — | |
泰国 | 步军第21团 | — |
海军舰艇2艘 | — | |
希腊 | 步兵1个营 | — |
空军飞机7架 | — | |
土耳其 | 步兵1个旅 | — |
南非联邦 | 空军1个中队 | 飞机28架 |
菲律宾 | 步兵第10营 | — |
比利时 | 步兵1个营 | 1951年1月31日入朝 |
卢森堡 | 步兵1个排 | 1951年1月31日入朝 |
哥伦比亚 | 步兵1个营 | 1951年6月15日入朝 |
海军舰艇1艘 | 1951年4月30日入朝 | |
埃塞俄比亚 | 步兵1个营 | 1951年5月5日入朝 |
韩国国军 | 第1军团,第2军团,第3军团,首都师,第1师,第2师,第3师,第5师,第6师,第7师,第8师,第9师,第11师,海军陆战队第1团。 | |
海军 | 舰艇46艘 | |
空军 | 飞机100架 | |
资料来源: |
国家 | 备注 | |
---|---|---|
美国 | 第八集团军(第1军、第9军、第10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步兵第2师,第3师,第7师,第24师,第25师,第40师,第45师,步兵第5团,空降第187团。 | |
远东海军—第7舰队 | 舰艇210艇、飞机383架 | |
远东空军、第315运输机师 | 飞机1440架 | |
英国 | 步兵第28旅 | — |
步兵第29旅 | — | |
海军 | — | |
加拿大 | 步兵第25旅 | — |
海军舰艇3艘 | — | |
空军1个中队 | — | |
澳大利亚 | 步兵第2、第3营 | — |
空军1个中队 | 飞机35架 | |
海军舰艇3艘 | — | |
法国 | 步兵1个营 | — |
海军驱逐舰1艘 | — | |
新西兰 | 炮兵第16团 | — |
海军舰艇2艘 | — | |
荷兰 | 步兵1个营 | — |
海军巡逻快艇1艘 | — | |
泰国 | 步军第21团 | — |
海军舰艇2艘 | — | |
空军飞机3架 | 飞机3架 | |
希腊 | 步兵1个营 | — |
空军 | 飞机7架 | |
哥伦比亚 | 步兵1个营 | — |
海军舰艇1艘 | — | |
土耳其 | 步兵第5旅 | — |
比利时 | 步兵1个营 | — |
菲律宾 | 步兵第14营 | — |
南非联邦 | 空军1个中队 | 飞机28架 |
埃塞俄比亚 | 步兵1个营 | — |
卢森堡 | 步兵1个排 | — |
韩国国军 | 第1军团,第2军团,第3军团,第5军团(预备军团),美第1军指挥(第1师),美第9军指挥(首都师、第2师、第9师),第3师、第5师,第6师,美第10军指挥(第7师、第12师、第20师),第8师,第11师,第15师,第21师,第22师,第25师,第53团,第56团,海军陆战队第1团。 | |
劳务部队 | 第101师、第103师、第105师 | |
海军 | 第1舰队、第2舰队、第3舰队、陆战队 | |
空军 | 飞机146架 | |
注:战争期间,瑞典、丹麦各派医疗船一艘,印度、挪威、意大利各派一医院救护“联合国军”伤病员。1951年5月下旬英步兵第28旅抵朝鲜接替原来的第27旅,第27旅返回香港;1951年12月,英、加、澳、新4国军队编成英联邦师;1952年5月,美骑兵第1师和步兵第24师与驻日本的美步兵第40师、第45师进行了轮换,停战前第24师抵朝,所以仍统计在内。 |
主要指挥员
姓名 | 时间 |
---|---|
麦克阿瑟 | 1950.6.27—1951.4.11 |
李奇微 | 1951.4—1952.4.28 |
克拉克 | 1952.5—1953.7.27 |
中国经济
朝鲜战争开始之前,中国曾计划用3年—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的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1950年11月1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经中央同意,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国内经济建设准备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突出和加强,1952年明确了“边抗、边稳、边建” 的方针。
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至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钢产量135万吨,居世界第18位,粮食产量3088亿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
军事建设
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东北边防军工作的国防会议上强调,各军兵种都要有深刻的战争思想,并立即着手拟定三年建设计划。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随即确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开始大规模扩编或改装部队。海军于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发展规划。
1952年1月,根据朝鲜战场的战局发展情况,人民解放军在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的基础上,着手拟定新的发展规划。7月,中央和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拟定的1953~1957年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空军占总员额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
1951年10月,中苏两国签订协定,确定苏联向中国提供60个步兵师的装备,同时提供各种兵器与弹药首先是陆军轻武器与弹药的制造蓝图。从1950年开始,中国先后从苏联接收和进口各种火炮4000余门,观测指挥器材也初步配套,并新组建了防坦克歼击炮兵师、火箭炮兵师。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国从苏联共购入30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到1954年初,人民空军有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各型飞机3000余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军用进口和仿制的苏式武器,共换装和装备了106个步兵师,9个骑兵、守备、内卫师,17个地面炮兵师,17个高炮师,4个坦克、机械化师,33个航空兵师和9个舰艇支队。
志愿军作战
抗美援朝有关照片

志愿军作战

志愿军军服

志愿军夜袭敌军

抗美援朝有关照片

抗美援朝有关照片

油画《英雄阵地上甘岭》

志愿军战士对敌机射击

志愿军火箭炮阵地

上甘岭战役胜利

坑道中志愿军战士阅读慰问信

志愿军胸章

志愿军帽徽

志愿军炮兵阵地

支援竣工并加紧修复交通线

志愿军空军飞行员

志愿军战士用石子拼成“消灭细菌战”

志愿军在激战中

志愿军战士与敌激战
部队合同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战术更加丰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赴朝鲜参战的部队共有:步兵27个军又1个师、空军12个师、野战炮兵10个师又18个团、高射炮兵5个师又13个团和50多个独立营、坦克3个师9个团、工兵15个团、铁道兵10个师,以及大量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的后勤分部、兵站、医院、汽车团、辎重运输担架团、警卫团等部队和担负后方剿匪、警卫、押运、装卸与防空任务的公安部队。到抗美援朝战争停战时,先后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已经达290多万人。 至1953年8月,经受过抗美援朝战争锻炼的部队占全军部队的比例,步兵为70%以上,空军为41%,炮兵为73%,装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为60%以上,工兵为57%,铁道兵为100%,公安部队为11.7%。
对台关系
根据华东军区颁发的训练大纲: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军兵种部队分别训练;计划1951年4月至5月,进行陆海空协同登陆进攻合练,然后三军协同解放台湾。朝鲜在加紧进攻南方的战役准备,莫斯科减缓和压缩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转而支持朝鲜。
美国迅速作出反应。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借机进驻台湾海峡。此举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出现了根本转变。
如果说美中战争是美国和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全面较量”的话,那么可以说结果是不分胜负。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革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另外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作战,经受了“现代战争的考验”,成长为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正规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很多,可以说它是一个预料之外的胜利者。在国内,中国积累朝鲜战争时总体战的经验,从1953年到1957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农业合作化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变革,为国家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史学家和田春树《朝鲜战争全史》 评)
抗美援朝雄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评)
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纽约时报 评)
抗美援朝战争无可争议地表明,“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毛泽东文集 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江泽民 评)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战斗的伟大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 (习近平 评)
电影
《飞虎》《上甘岭》《长空比翼》《友谊》《三八线上》《烽火列车》《奇袭》《英雄坦克手》《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碧海红波》《激战无名川》《长空雄鹰》《心弦》《心灵深处》《战地之星》《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北纬三十八度》《三八线上的女兵》《金刚川》《长津湖》 等。
此外,还有反映抗美援朝时期反特及其他题材的电影:《斩断魔爪》《徐秋影案件》《前方来信》《铁道卫士》《慧眼丹心》等。《为了和平》《黄水谣》《集结号》等电影也涉及到了有关抗美援朝的内容。
纪录片
《共和国战争——抗美援朝秘史》《较量》《半个世纪的回响》《鸭绿江边的记忆》《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跨过鸭绿江》《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等。
2013年10月25日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在央视播出
2020年10月18日,纪录片《为了和平》播出。 2020年10月21日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2020年10月23日纪录片《英雄》播出。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于2020年10月12日播出。
现代京剧
《奇袭白虎团》
歌曲
在抗美援朝时期创作的有关歌曲及后来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的插曲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来一个歼敌的大竞赛》《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志愿军高射炮兵》《消灭细菌战》《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转盘枪和手榴弹》《抗美援朝进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
电视剧
截止到2020年11月,中国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很少,《欧阳兰》《中国战俘》《硝烟散后》《壮志凌云》《东方》《毛岸英》、《跨过鸭绿江》 等电视剧中部分涉及抗美援朝题材,《勋章》《高地》《军礼》《历史的天空》《相伴》《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电视剧涉及到了一点抗美援朝的内容。2000年时,中央电视台有一部全面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剧《抗美援朝》,但是没有播出过。
2020年7月2日报道,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重点展示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优势,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