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净寺 编辑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中文名:清净寺
外文名:Qingjing Temple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7:30-17:30
门票价格:3元
占地面积:2184 m²
著名景点:门楼、奉天坛、明善堂
始建时间:北宋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简况
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伊斯兰教历710年)由耶路撒冷人阿哈玛出资重修,为该寺“建筑了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寺门并翻新了窗户。”
元至正间(1341—1368年)寺坏,里人金阿里重建。
明正德二年(1507年),因元至正间吴鉴的重修《记》碑“旧碑年久朽敝无征”,遂于重立,竖《重立清净寺碑》。
隆庆元年(1567年),木塔坏,知府万庆令住持夏东升、教人苏养正等,修塔五层(并修建明善堂)。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地震,房屋倾斜,楼角颓毁。主体建筑寺门、奉天坛等仍保持了原来的规模。
清净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泉州大风,礼拜寺塔圯”(《康熙志稿》),从此未能修复。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福建汀延邵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击陈美来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兰教式微,“即延师谏督我教门诸子,学经解篆”,重兴通淮街清净寺,在寺中办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字,读《古兰经》,解释《古兰经》。
1952年,整修门楼,解决门楼漏水,移掉门楼上的大榕树。
1957年,把斑驳不堪的黑砖围墙改为花岗岩围墙。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移出居住于寺内的12户回民,维修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览馆。
1997年,重建明善堂,新建两个清净古桥尖拱门。
2002年,重修西面围墙。
2008年,由阿曼苏丹国王全额捐资,在寺东边添建新礼拜堂。
南墙
南墙临涂门街,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立面于墙高1.82米处并排筑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朝街外壁的窗顶楣各横嵌一长列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
奉天坛
奉天坛
奉天坛坐西朝东,西墙为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正向墙,西墙上从南至北共有六个小壁龛和四座长方形门,龛与龛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各2个。中部砌饰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的巨大尖弓宝盖状壁龛,伊斯兰教称为“米哈拉布”,即穆斯林礼拜安拉的“拜坛”。右侧放置一装“敏拜尔”(状似台阶的宣讲台)和一支长枣木杖(虎图白棍)。坛正面为一尖拱形大壁龛,左右各辟一门。
东墙辟一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平面为横长方形,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南墙开八个长方形大窗,北墙开一门。南墙外壁窗上及室内大小壁龛上,均有古阿拉伯文字的石刻《古兰经》经句。
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但是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明善堂
明善堂
明善堂多次塌毁重建,至1952年,政府拨款帮助在原址搭盖了水泥柱、木三角框架的简易瓦片平屋,供穆斯林礼拜。1998年初,利用约旦哈哲尔先生夫妇10万美元捐款,重予修建,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原貌。
明善堂大门上额,悬挂厦门关监督唐柯三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题写横匾“认主独一”。大门内上端挂着一匾额,亦是唐柯三调任山东济南道道尹后,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敬立的,文曰“三畏四箴”。从伊斯兰教义解释,三畏即“畏天命、畏圣言、畏末日”,四箴即“箴信真主安拉、箴顺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箴遵天经《古兰经》、箴行五功”;
新礼拜堂
清净寺
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
祝圣亭
祝圣亭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由于小平台被居民占筑为灶舍,两石碑长期隐藏于厨房内,不见天日。1953年维修清净寺时,为保护这两块石碑,拆除了厨房。1983年夏修缮清净寺时,又新建石构碑亭(祝圣亭)予以保护。
宣礼塔
清净寺
门楼的正东、寺门楼与礼拜殿之间的夹道内,原有一石筑七级宣礼塔,名邦克楼。塔体如柱,高40米左右,是一座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尖塔,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明代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中描绘道,“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为三”——指明它与东西双塔当时是泉州的三大高层建筑。古时,穆斯林即将举行礼拜之时,“穆安津”(宣礼员)登塔之最上层,高声赞颂真主至大、至圣穆罕默德,召唤穆斯林礼拜(即念邦克)。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安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
宣礼塔初为石砌,后来毁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中。明隆庆元年(1567年),泉州知府曾重建五层木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木塔毁于飓风中,宣礼塔就此销声匿迹。
古井
古井
清净寺建筑格局
由于一般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向圣地麦加,而麦加位于中国的西方,故清净寺布局也像国内大部分清真寺一样,整体是东西向。内部虽然没有明确的布局形制,但在建筑分布上也有“主次”之分。如虽然经过多年改建、扩建,清净寺重要空间的礼拜大殿——奉天坛仍处于整个组群的前部并紧挨着清净寺入口 。而那些辅助或较次要的空间,如寺内人员住房和水房等则建在较隐秘的后部区域。
清净寺
敕谕
清净寺敕谕
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
碑记
清净寺碑记
其中《重修清净寺碑记》碑高277厘米、宽117厘米;《重立清净寺碑记》碑通高260、宽110厘米。碑面阴刻文字,风化剥蚀严重。碑首横刻篆体六大字“重立清净寺碑”,以下竖刻22行,每行60字。
香炉
清净寺香炉
寺内的阿拉伯文碑
祝圣亭内立《重修清净寺碑记》与《重立清净寺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如果不算撰写年代尚存疑问的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碑记》(碑署撰写年代为元至正八年,即1348年),则元·吴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撰写于1350年),与广州《重建怀圣寺记》(1350年),被白寿彝在1940年代称“为中国伊斯兰寺院中可考的最古汉字碑记。”该碑不但“最古”,而且与后来为数颇多的汉文伊斯兰碑铭相比较,它对中国穆斯林信仰的记载之“平正忠实”,“迄于今日,实尚未见一文足以当之”(白寿彝《跋吴鉴》)。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文献记载该寺曾于1310至1311年艾哈玛德和1350年金阿里等在元代2次修缮;1403年至1424年间徐迥逊、1507年夏彦高、1567年夏东升、1608年林日耀等明代的4次扩修。然而通过发掘,发现地层中的建筑遗存保存有宋代3次,元代3次,明代4次等修建地面,
1952年,整修门楼,解决门楼漏水,移掉门楼上的大榕树。1957年,把黑砖围墙改为花岗岩围墙。
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保护范围为寺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物,东至通巷,西至围墙,南至涂门街,北至八卦沟。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移出居住于寺内的12户回民,修缮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览馆,重修西面围墙。
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中段。
清净寺
开放时间
7:30-17:30
交通
乘坐3路、4路、5路、6路、7路、8路、14路、16路、18路、19路、26路、31路、32路、48路、601路、602路,到关帝庙下车,下车后往西步行100米即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