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秉绶 编辑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48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别名:伊组似、伊墨卿、伊默庵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宁化
出生日期: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
逝世日期: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
主要成就:书法
主要作品:默庵集锦
最高官职:刑部主事
本名:伊秉绶
伊秉绶像
伊秉绶15岁那年(乾隆三十四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伊秉绶从小聪颖好学,秉承家学渊源,饱读宋儒理学。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攻宋儒理学,并且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30岁那年(乾隆四十九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珪的府弟,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会试,伊秉绶参加会试,进士及第,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开始了亨通的仕途。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
乾隆五十七年,晋升为刑部主事,1798年(嘉庆三年)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
嘉庆四年升任刑部郎中。未几,伊秉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并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话。那时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轼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汀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伊秉绶杭州石刻像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
1807年(嘉庆十二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两淮盐运史。任职刚满两个月,其父病故,便回汀州宁化奔丧。在老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伊秉绶丁忧三年,也许是感觉到仕途疲惫,又在宁化呆了五年。期间,他给父老乡亲留下了不少手迹,也做了不少好事。有一年,宁化城墙坍塌,他出千金维修。又一年,家乡遭遇饥荒,他不仅捐粮救灾,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说商家平价粜米。并捐义粮二百石,赈济灾民;他还倡修广济、龙门二桥,筹措钱银万两。归居家乡期间,于嘉庆十六年秋,他重访惠州。惠州百姓听说伊秉绶来访争相迎接。伊秉绶走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
1815年(嘉庆二十年)夏,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离开了宁化,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客居至9月。扬州的9月天气已渐转凉。他不慎染上秋寒,猝得肺炎,一病不起,于9月11日在扬州病逝。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
伊秉绶
伊秉绶治理扬州虽然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把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名其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绝声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因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临《张迁碑》纸本四川博物院藏
其传世的行书作品有《节临唐宋人书屏》十二行,共一百二十八字,上海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临柳公权尺牍轴》,书于嘉庆三年(1798),四行共八十六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自书诗册》,六行共四十一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绝诗轴》,六行共四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老子语轴》,三行共十作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又《中国书法今鉴》收入了《南园先生行书杜诗册》,民国二十年(1931)震亚图书局据瓶斋主人藏墨迹影印。伊秉绶 书赠桂未谷(馥) 花绫对联 ,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伊秉绶 读书学道七言联
除对联外,其传世的隶书作品还有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的《晋书刘毅传句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的《魏舒传语轴》,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节临汉衡方碑》。
伊秉绶 书赠桂未谷(馥) 花绫对联
重修苏轼故居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爱护百姓,除暴安良。嘉庆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一到任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抑制豪强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
伊秉绶和丰湖书院
伊秉绶作品
相关事件
据《清史稿》载: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当时,陆丰一伙巨盗抢劫绑票,无恶不作。伊秉绶设计擒获7名强盗,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对所有讼牒,伊秉绶必定亲自审理,受株连者当即遣释。惠州有一富豪欺辱寡母弱子。伊秉绶将这个富豪拘留审问,严词斥责富豪的不道德行为,民众为之称快。
伊秉绶传石刻
书法成就
综述
仲春初六夜宋梅生 仪部斋中听雨 墨纸本册页
从其诸联中可以看到,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比较明显,评其诸隶书作品多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
隶书较文讲艺之斋(1805年)
行书写文立轴(1811年)
寿伦金石联
文学成就
综述
伊秉绶作品
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一生赠友联句甚多,多以隶书写之。对联:祥风和气贤人颂,晴雪梅花宰相诗。
对联:崇情苻远硛,淳意发高文。
诗选
1、同桂未谷(馥)进士张船山检讨(问陶)夜访陈笠帆曹长(预)小酌
2、七夕雨中同洪稚存编修赵味辛舍人(怀玉)张船山检讨宿吴谷人侍读(锡麒)澄怀园直庐三首
3、查小山郎中(有圻)招同张亥白孝廉(问安)船山检讨兄弟游金氏废园四首
4、叹逝四首·张莱州船山
《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
《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
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
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
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
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
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
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
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
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
李宣龚云:“汀州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州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
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评者又誉其书法:“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大致均匀,圆润率直,古趣盎然”、“笔力雄健,秀挺清劲”、“精壮古拙,横平竖直”、“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格调高雅,饶有神韵”、“古茂浑朴,空灵逸宕”、“富有金石气、庙堂气”等等。
伊秉绶作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