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声洞 编辑

中国革命家

方声洞方声洞

方声洞(1886年5月-1911年4月27日),字子明,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中国革命家。曾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虽生于富商家庭,但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的信念。逢人痛论国事,力主倾覆满清。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率领下,和闽省精英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刘元栋等人猛攻入广东督署。转战途中,方声洞见相逢的巡防营无臂号,即举枪相向,首发击毙其党人哨官温带雄。激战中,方声洞亦中弹血流遍体,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出生地: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出生日期:1886年5月

逝世日期:1911年4月27日

主要成就:动摇清朝统治

主要作品:禀父绝笔-“禀父书”

本名:方声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东京成城学校

职业:革命家

重要事件:随黄兴等攻打广东督署,英勇战死

所属政党:中国同盟会

重要职务:同盟会福建支部长

生平简介

编辑

方声洞介绍

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幼时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口才好,辩论问题时“倾靡一坐”。性格坦率、诚挚。后随父到湖北汉口进新制学堂。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爱国事业的信念。1902年随兄、姊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成城学校习陆军。 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易名为军国民教育会)。1905年8月,随兄方声涛、姊方君、嫂曾醒、郑萌参加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不久,因母丧返归福建,1906年,再渡日本考入千叶医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1908年,回国与王颖结婚。婚后夫妻同到日本学医,并介绍妻子参加同盟会。曾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部长等职,经常回国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

1911年3月中旬,从日本密运军火入广州后,不顾劝阻,依然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起义爆发后,随黄兴攻入督署,遍搜总督张鸣歧不见,随即离开督署,出南大门,拟于防营接应,转攻督练公所,转战至双门底与防营相遇。方声洞见其无臂号,即举枪相向,首发击毙其哨官温带雄,不悉温实党人最热心之同志,以致互相误杀,至为痛惜。在防营还击中,方声洞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事后黄兴向党内报告起义经过,特别盛赞他“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

人物概述

编辑
方声洞,字子明,福建侯官

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早期骨干之一。于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英勇就义,时年25岁。

方声洞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方芷亭做着营运的生意,时常来往于各地,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方声洞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好。受父亲的影响,他同样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902年,方声洞为追求救国图存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京城陆军学校读书。他在学校里,一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次年,沙俄侵犯我国边境,妄图霸占我国东北。当时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非常愤慨,组织起了“拒俄义勇队”。方声洞得知后,率先带头参加。清政府对这一爱国运动横加压制,强令解散,并令各省督抚严密查辑留学生,肆行迫害。方声洞悲痛欲绝,深恨清政府误国,“逢人便痛论国事”,认为“非颠覆专制政府,吾人必无安枕之日”,并“以此自勉勉人”。并经常登台演讲,声泪交加,“闻者莫不感奋”。参加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方声洞和他的哥哥方声涛、姐姐方君瑛以及嫂嫂等一同加入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

但没多久,方声洞便因母亲病逝回到福建。在国内待了一段时间,方声洞深深感到清政府的无能且已病入膏肓,新中国的革命势在必行。才回国一年的方声洞决定再赴日本,继续学习军事。但这时,清政府为了禁止人民起来革命,竟然商请日政府,“凡自费者不能学陆军”。这让方声洞大失所望,既然不能学习军事,那也要学到一技之长,这样才可为国家作出贡献。于是方声洞考入千叶医专学校。

方声洞在千叶医专学校时,学习成绩优秀,同时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组织联络人,并参加秘密运送军火等。由于方声洞的才干出众,同学们非常信任他,选他为中国留学生代表,任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长、归国代表、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

1908年暑假方声洞回国探亲期间,在汉口与王颖结婚。10天后,方声洞与王相偕东渡日本,同攻医学。他和妻子共同憧憬着有朝一日能用医学造福国人。决心将来学成回国,“自办医院,专为贫苦产妇”服务。在方声洞的影响下,王颖也加入了同盟会。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

1911年初,孙中山准备举行广州起义。本来方声洞想立即归国参加,但是同为福建籍的几个革命党人认为此次起义凶险未占,方声洞年轻且新婚,强留方声洞在东京继续革命工作。为此方声洞十分激动:“诸君不许吾同死耶,是焉置我也。我虽不才,习医数载,颇自信有得,义师起,军医必不可缺,则吾于此,亦有微长,且吾愿为国捐躯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意?”大家只得反复劝说,希望保留下他这颗革命的种子,同时以东京这边的革命任务需要为由,把方声洞强留下来。

留在日本的方声洞天天关注香港传来的准备起义的消息,为了革命事业,方声洞不惜牺牲功课,日夜奔忙,寻找回国参加起义的机会。方声洞曾写信给朋友说:“警电纷至,中国亡在旦夕,所希望者,吾党此举耳,不幸而败,精锐随尽,元气大伤,吾党必久不能振,中国因之而亡。然则此举非特关吾党盛衰,是直系中国存亡也,吾安忍重为洋奴哉。”

1911年3月中旬,方声洞接到组织传令,起义发动在即,但军火不足,需要马上秘密运送一批军火回国。方声洞立即争取到这个任务,回国参加起义。3月31日,方声洞离开日本,秘密回国。

中国同盟会

4月26日,方声洞经香港抵达广州。起义前夕,他写下了两封绝命书,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在给妻子的信里又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

27日起义爆发,方声洞奋勇当先,在黄兴的带领下冲进总督府。不见总督张鸣崎,便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孤身被围,容无惧色,犹挥弹突击,计杀哨弁兵勇共20余人。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事后黄兴向党内报告起义经过,特别盛赞他“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方声洞这时才25岁,他的遗体事后安葬于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个人作品

编辑

原文

禀父绝笔-“禀父书”

禀父书

作者:方声洞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 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 ,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末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

艺术形象

编辑
2011年电影《百年情书》:马率饰演方声洞

下一篇 梁遇春

上一篇 林觉民